第1期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上)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

不得不说国师真是劳模啊,《一秒钟》去年11月上映,5个月后《悬崖之上》就上映了。

《坚如磐石》早就拍完了,预告片都发了,就等定档了。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今年2月就杀青了,在进行后期制作了,应该能赶上抗美援朝纪念日。

《坚如磐石》原计划是去年上映的,今年也该上映了。

所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半年我们还能看到两部国师的电影,《坚如磐石》和《狙击手》。

接下来国师还要拍电视剧《主角》。

《坚如磐石》由雷佳音、于和伟、李乃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外传: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

《一秒钟》由张译、刘浩存、范伟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

《狙击手》由张译、刘浩存、章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2》。

豆瓣显示《主角》由刘浩存、陈冲、张译主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主角》就是《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3》。

《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也拍了,《张宪臣与小兰》也拍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国师再下一部作品该轮到秦海璐、朱亚文主演了,讲述《悬崖之上内传:王郁与楚良》。

《悬崖之上》五部曲齐活了。

线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悬崖之上》中的细节。

论烧脑的话,《悬崖之上》其实并不是有多烧脑,它是信息量太大了,细节也太多了,一刷的话是很难注意到所有细节的。

我已经看了两遍了,但还是不能保证所有细节都注意到了,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部分吧。

这一切还要从谢子荣叛变说起,他向高科长泄露了两个情报。

第一个情报,是有四个特工将会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以及他们的接头暗号。

第二个情报,是特务科有一个卧底,但不知道是谁,只知道是个男的。

第一个情报肯定是真的,但第二个情报我觉得是有疑点的。

它的疑点在于,谢子荣是真的知道特务科有卧底,还是瞎猜的?

如果谢子荣的确知道特务科有卧底,那是谁告诉他的呢,是他的上级。

卧底是底牌,是最高机密,上级不会随随便便就告诉谢子荣。

毕竟又不是只有这一次任务,以后还会有任务,日本是1945年投的降,也就是说周乙至少还要做十年的卧底,周乙是至关重要的。

更别说周乙已经爬到特务科的二把手了,他就更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张宪臣他们。

所以上级正确的做法是对卧底的事保密,不仅对卧底是谁保密,连有卧底这么一回事都保密,让谢子荣完全不知道有卧底的存在,这才是保护周乙的最好方法。

假如上级觉得有必要把卧底的事告诉谢子荣,让周乙和谢子荣之间有个照应,那上级绝不会仅仅是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他一定会把卧底是谁也一起告诉谢子荣,从而避免谢子荣误伤了自己人。

还记得张宪臣逃跑的时候吗,他连杀两人,随后就遇到了周乙。

他为什么不杀周乙呢,因为他知道周乙是卧底,而且看样子他们是早就认识了。

上级之所以把周乙的身份告诉张宪臣,就是因为张宪臣执行任务的时候,周乙可能帮得上忙。

假如上级只告诉张宪臣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那么在张宪臣逃跑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连周乙一起杀了。

因此,只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这是很危险的。

有网友说,张宪臣以前并不认识周乙,是周乙给他回形针,他才知道周乙是卧底。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张宪臣是早就认识周乙了,也早就知道周乙是卧底了,具体原因可以翻到下面看第3期文章。

综上所述,上级要么会告诉谢子荣卧底就是周乙,要么就会什么都不说。

而谢子荣只知道有卧底,却不知道是谁,很有可能是他瞎猜的。

而且他不仅仅是不知道卧底是谁,他对卧底的所有信息都一概不知,只知道他是个男的。

这就更可疑了。

首先是特务科有好几十个人,女的就只有两个,至少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两个,谢子荣当然要猜卧底是男的了。

其次是既然上级不把卧底的身份告诉谢子荣,就是为了保密,那他为什么要告诉谢子荣卧底是个男的呢?

谢子荣大概率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压根不知道特务科有卧底,一切都是他瞎猜的,而且还把这件事包装成第二个情报,从而向高科长邀功。

谢子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这么做有效果吗?

后来高科长说,破获乌特拉行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这次行动揪出内鬼。

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只有破获乌特拉行动的,是谢子荣说有内鬼,高科长向上汇报了,上级才临时改了任务,不仅要破获乌特拉行动,还要抓内鬼。

而且破获乌特拉行动成了次要任务,抓内鬼反而成了首要任务。

谢子荣提供的真实情报(乌特拉行动)只是小功一件,他随便瞎说的一句话(有内鬼)却让他立了大功,这就是他瞎说的成果。

这很荒诞,也很讽刺,同时也很现实。

和现代社会有点像,发真新闻没人看,于是就有了类似于We Got This Covered这样的媒体,每天都编假新闻来博眼球,比如小李子加盟《奇异博士2》饰演另一个地球上的蜘蛛侠,诸如此类,每猜100次总有1次能蒙对。

与此同时,张宪臣等人开始执行任务了。

他们分成了一组和二组,其目的是如果一组失败了,那还有另外一组,不至于全军覆没。

分开前,王郁对张宪臣说:活着的,去找孩子。

后来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了,小兰问张宪臣:他们怎么样了?

张宪臣说:你应该当他们已经死了。

这两个情节直接解释了张宪臣为什么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找孩子,因为他和王郁约定好活着的去找孩子,如今他当王郁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他去找了。

如今王郁生死未卜,如果他也死了,那孩子就彻底成孤儿了。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所以他只能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去找孩子。

张宪臣等人分成两组后,高科长派老冯去接应一组,周乙和鲁明去接应二组。

张宪臣轻而易举就发现老冯不对劲了,因为他对老冯说:到哈尔滨后,你去找老夏,叫他帮我搞一把枪。

而老冯说:不用找老夏,我就可以。

但事实是根本就没有老夏这个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的时候,眼看楚良、王郁走了过来,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张宪臣)?

一刷的时候没觉得这句台词有什么特殊之处,二刷才发现鲁明是很狡猾的。

毕竟鲁明并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在鲁明的视角中,他和周乙都不认识张宪臣。

他明知道周乙不认识张宪臣,他为什么要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第一个原因,干这行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组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八成是有内鬼的,所以鲁明随时随地都在给身边的人设陷阱,随时随地都在试探身边的人。

事实就是周乙是认识张宪臣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二组没有张宪臣,两个都是他不认识的人。

鲁明问的问题太普通了,正如我们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周乙也很可能会掉以轻心。

如果他不经思考就说“不是”,直接就会暴露了他的卧底身份。

如果他说“是”,同样很可疑,毕竟他怎么会知道张宪臣长什么样?

虽然二组中男的那个不是张宪臣,而是楚良,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乙觉得楚良是张宪臣?

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错误的,所以周乙的回答是: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你看,当卧底就是这么危险。

你以为身为卧底只要看到队友装作不认识就行了吗?

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天24小时都要注意,身边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听,绝不能随口回答,因为说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前功尽弃。

后面我会聊到金志德,他之所以下场那么惨,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重视。

后面我们也还会聊到周乙,他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言谈举止非常谨慎。

前面我们说了鲁明试探周乙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这个人生性多疑。

而第二个原因,我个人猜测谢子荣告诉高科长特务科有卧底后,紧接着高科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叮嘱鲁明监视周乙,然后再让鲁明和周乙去和二组接头。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高科长并不是完全信任周乙,他还经常交给小孟一些秘密任务。

既然他可以给小孟安排秘密任务,也可以给鲁明安排秘密任务。

其次是鲁明对周乙的怀疑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看样子周乙的职位应该比鲁明高,按理说鲁明身为下属不应该三番五次试探周乙,但如果这是高科长的命令,这就解释得通了。

六人上了火车,张宪臣在卫生间画了个表情包提醒王郁。

这个地方真的是反转又反转。

你以为王郁看到了张宪臣做的记号,结果后面反转了,谢子荣把“有叛徒”改为了“一切正常”。

你以为王郁真的相信一切正常,结果后面又反转了,她知道张宪臣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所以记号肯定被人改过。

先转了180度,又转了180度,到头来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谢子荣改了记号,但并没有改变结果,王郁还是知道了周乙、鲁明是特务。

结果没变,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变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过程变了。

王郁从卫生间出来后,国师专门给了王郁一个特写,镜头显示王郁在思考。

起初她很好奇张宪臣为什么要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但很快她就想通了,记号被人改了。

也就是说,有人改记号,以及没有人改记号,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情况下王郁的表情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困惑随即豁然开朗,后者应该是轻微的震惊随即恢复平静。

导演、编剧、演员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到位。

周乙说:高科长最重视细节了。

这句话原封不动送给国师。

国师最重视细节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王郁是一个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换个人的话,说不定就会中招。

不是谢子荣太笨,而是王郁太聪明了。

这也再次说明,虽然有没有改记号这段,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并不代表这段就是多余的,它的作用是塑造高科长和谢子荣狡猾的人设,然后用王郁没有中招从而衬托出她比高科长和谢子荣更聪明。

三流作品,是降低反派的智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而一流作品,是反派都这么强了,主角竟然还打败他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小兰被特务带走了,楚良先把小兰是同志的事告诉了鲁明,随后又告诉了周乙。

周乙问楚良:那另一个人(指张宪臣)呢?他在车上吗?

楚良说:没看见。

这一段的解读空间就大了。

首先是周乙明知道张宪臣在车上,他为什么要问楚良呢?

如果楚良是个傻子,把张宪臣是谁说了出来,那四个人不就全暴露了吗?

周乙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一组总共就两个人,如今他们知道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那么当务之急就是确定另一个人是谁。

他们身为特务,这是基本操作。

既然是基本操作,那么鲁明和周乙两个人至少要有一个人问这个问题。

周乙见鲁明没问,那就只能他来问了。

这也再次说明鲁明是怀疑周乙的,所以他才不问楚良另一个人在哪儿,而是什么都不说,就等着看周乙会不会问。

所以周乙是必须要问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冒着暴露张宪臣的风险也必须问。

去接二组的时候,鲁明就给他挖了个坑等着他跳进去,鲁明本来就怀疑他,如果他不谨慎点,鲁明就会加重对他的怀疑。

鲁明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周乙也没问,那么鲁明完全可以把这件事上报给高科长,他完全可以对高科长说:我之所以不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考验周乙,看他问不问。结果周乙果然没问,谢子荣说的内鬼很可能就是他了。

鲁明三番五次给周乙设陷阱,也再次说明高科长很可能把有内鬼的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叫鲁明监视周乙,以及随时试探周乙。

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了周乙、鲁明,这段遭到很多人吐槽。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槽点,理由如下:

首先,楚良只说了小兰的身份,没有把张宪臣曝出来,这就说明他不傻,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周乙、鲁明,他是留了一手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把小兰曝出来的利弊。

有两种情况,好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不是特务,是友军,这样的话他们四个人就可以联手救出小兰。

坏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是特务。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一定会把小兰救出来,一方面是可以增加王郁、楚良对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可以多控制一个人。

周乙、鲁明要想把小兰救出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来软的,他们可以对王郁、楚良说:我们有伪造的特务证件(其实是真的),我们可以用假证件直接把小兰接走。

随后他们找到抓小兰的特务,亮出他们的真证件,并且说他们在执行任务,从而把小兰接走。

第二种是来硬的,直接硬抢,他们一共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完全没问题。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无论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他们都可以把小兰救出来。

与此同时张宪臣也没有暴露,一举两得。

假如楚良不把小兰曝出来,那小兰就只能由张宪臣来救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张宪臣成功把小兰救出来了,那是因为你是观众,你把整部电影看完了,你有上帝视角。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们是不知道这个结果的。

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开始,回到小兰刚刚被特务带走的时候,你站在楚良的角度想想,把小兰的身份告诉周乙、鲁明,叫他们去救小兰,以及不告诉他们,而是让张宪臣去救小兰,两个方案哪一个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高?

如果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可以直接接走小兰,而张宪臣只能来硬的。

如果周乙、鲁明是友军,再加上王郁、楚良,他们加起来是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

无论周乙、鲁明是不是特务,都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的情况下,救出小兰的几率更高。

即便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可以把小兰救出来,同时也没暴露张宪臣,唯一的缺点是小兰也会被特务控制。

简而言之,楚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以及不曝出来,结果就是小兰活着,但被特务控制了,以及小兰没被特务控制,但是死了。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好呢?

楚良觉得前者更好,所以他选择把小兰曝出来。

而王郁觉得后者更好。

为什么王郁觉得后者更好呢,因为如果她、楚良、小兰三个人都被特务控制了,如果特务对他们三个都严刑拷打,他们三个人其中有人泄露情报的概率肯定比两个人更大。

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泄露了情报,很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会害死张宪臣,从而团灭。

也就是说,如果小兰被控制,团灭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王郁的做法是下车,坐下一趟车,不管小兰了,张宪臣能把她救出来当然更好,救不出来那也没办法。

从小兰被特务带走的那一刻,王郁就当她已经死了。

而楚良则是相反,他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救出小兰,尽管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是他们三个全都被特务控制。

楚良的做法有错吗?

没有错,因为周乙也是这么想的,周乙从来都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才会叫张宪臣挟持他,所以他才会阻止楚良自杀,所以他才会叫小兰把毒药交给他。

那王郁的做法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张宪臣也是这么想的,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后,张宪臣也是当他们已经死了。

综上所述,楚良把小兰曝出来,以及不把小兰曝出来,这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很难说哪个方案更好。

最终他决定把小兰曝出来,不是他不专业,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也表达了他的态度:他希望小兰活下去。

这里顺便说一下,楚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对队友。

而对自己,他是很狠的,他宁愿服毒自杀,也绝不连累他人。

如果队友有危险,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救出来。

如果我暴露了,那我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楚良不是自私,不是不成熟,也不是不专业,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王郁提议下车,坐下一趟车。

鲁明说:要不你们先走,我们(我和周乙)想办法把小兰救出来。

鲁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为什么要把王郁、楚良放走呢?

因为上一秒楚良才对周乙、鲁明说小兰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得救她,下一秒王郁就说坐下一趟车,鲁明怀疑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所以试探一下王郁。

你以为鲁明叫王郁他们先走,他们就真的可以先走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只要王郁敢说:好吧,那我们先走吧。

鲁明立即就会意识到他们已经暴露了,既然如此他就不会伪装了,车站到处都是他们的人,他会直接下令逮捕王郁、楚良,下一步就是严刑拷打。

王郁当然也知道说“好吧”的后果是什么,所以鲁明叫他们先走,她还真不敢说“好吧”,而是说:不行,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暴露。

张宪臣把小兰救出来后,特务开始查票,只要是去哈尔滨的全都抓起来。

张宪臣假扮特务,把一对去横道河子的小夫妻的票掉包了。

其实假扮特务是次要的,如果他只是假扮特务,他换票的计划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小夫妻一直都看着他的,换票最关键的一环是想办法转移小夫妻的注意力。

这时,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他不管说话的是谁,也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他连忙答应了一声,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成功转移了小夫妻的注意力,换了票。

有人说张宪臣放弃了小兰,其实没有。

他换完票后,他想找小兰,但没找到。

他没看见小兰,小兰也没看见他,所以他们只能各走各的,到了哈尔滨再会和。

很多人说小兰没什么用,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兰发挥了哪些作用吧。

老冯用枪挟持张宪臣后,是小兰大叫了一声,给张宪臣反击制造了机会。

前面我们说了,楚良他们有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楚良他们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是很高的,而张宪臣想要一个人把小兰救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楚良决定把小兰曝出来的原因。

那是谁改变了这一结果呢?

是小兰。

小兰能在张宪臣救她的时候帮上忙,那张宪臣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两个人了,直接将成功率提高了两倍。

张宪臣去打特务的时候,是小兰勒住了特务的脖子。

她勒脖子的时候还有个细节,她非常娴熟地转了一圈,从而勒得更紧,这就是她训练7个月的成果。

还有她下车后,被一个特务发现了,特务正要对她开枪,她连忙按住对方的手指,让对方无法开枪,这操作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

她不仅阻止了特务开枪,而且在身体素质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反杀了对方。

而且预告片中,有特务听到了枪声,跑了过来,于是小兰躲在火车下面。

这身手,已经称得上是真正的特工了。

所以不是网友说的那么大动静都没人听见,是有人听见了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被删了。

Release……

以上都是小兰的武力值的体现。

重点在于,武力是她的短板,她真正的优势还不是武力,而是她的记忆力,这是其它队友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她不可替代的原因。

小兰和张宪臣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他们不能留下情报,得尽快把它销毁。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迅速把那么一长串数字全部记下来,而且几天之后都不忘,还能一字不错地默写下来吗?

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很多人没看懂张宪臣他们的任务具体是什么,简单地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王子阳,然后把他送出境。

但是,他们不知道王子阳现在在哪儿,需要破译上级的指示。

如今王郁、楚良被控制了,而张宪臣、小兰没有密码母本,要想破译上级的指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情报背下来,然后再想办法破译情报。

如果能买到母本就买,买不到再想别的办法。

但无论怎样,必须先把情报背下来,而且几天都不能忘,而他们当中只有小兰有这个能力。

并不代表能飞檐走壁、以一敌百、武功盖世才是特工,张宪臣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并不是说把所有最能打的全部聚起来就是一个团队了,像小兰这种在记忆方面有天赋的也是很重要的。

她的武力值不需要很高,能自保就足够了,难道一定要她像叶问一样说:我要打十个?又或者是像冷锋一样直接单挑坦克才不算弱吗,才不算没用吗?(没有说《叶问》和《战狼》不好的意思)

后来张宪臣、楚良牺牲了,王郁也受了伤,四人组基本上被团灭,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小兰还在,任务就不算失败。

只要小兰还在,再加上周乙的密码母本,他们就可以破译上级的指示,从而和第二批特工会和,继续完成任务。

所以别说小兰没什么用了,如果没有小兰,乌特拉行动是无法成功的。

很多人说,张宪臣明知道逃不掉,为什么不自杀。

这个我们下期重点讲,这里简单说两句。

之所以张宪臣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也是他死前最后一个任务。

还记得张宪臣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我这个身子出去也是废的,倒不如废物利用一下。

周乙同意了。

于是张宪臣说:我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

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的确不是偶然,是周乙叫他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栽赃嫁祸金志德的其中一步。

很多人说,《悬崖之上》不如《风声》。

这句话没有错,但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毕竟《风声》是公认的国产谍战片天花板,《风声》要是那么容易就被超越,还能叫天花板吗?

和天花板比,都是耍流氓。

就好比马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所以马云就很穷吗?

同样的,虽然《悬崖之上》达不到《风声》的高度,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没有可取之处,更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是烂片。

支持理性探讨、对比,但踩一捧一、引战不可取。

周乙为什么不陷害别人,偏偏陷害金志德呢?

因为金志德犯了一个错误,而周乙正好可以利用他犯的这个错误。

金志德犯了什么错呢?

周乙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为陷害金志德布局的呢?

张宪臣为什么没有怀疑叛变的人是周乙呢?为什么无条件相信周乙呢?

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逮捕,是否显得他不专业?

高科长蠢吗?如果不蠢,他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郁说俄语的时候,是在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吗?

我们下期接着讲。

第2期(2021.5.7更新)

《悬崖之上》(2):看懂他们在火车上的座位分布,这部电影就看懂一半了_

为什么说“优秀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因为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发现。

这两天我去三刷了《悬崖之上》,又注意到一些细节。

一刷的时候我觉得《悬崖之上》只是中上水平,不好不坏,但三刷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悬崖之上》目前7.7分,虽然7.7分已经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还可以再高一点。

周乙、鲁明去接应二组,周乙说:少说话,不打听。

理由是“他们在苏联受过训,精得很”。

一方面,这是在为后面揭晓周乙的卧底身份做铺垫。

他身为卧底,他肯定要帮主角团,所以鲁明知道得越少越好,所以他叫鲁明不要打听。

另一方面,周乙叫鲁明不打听,以及后来去大使馆之前,他对鲁明说:你,我,留下来待命。

这两段都说明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特务们喝酒这段也能看出来他们的职位高低,高科长一个喝,周乙第二个喝,鲁明第三个喝,金志德第四个喝。

说明高科长是老大,周乙是老二,鲁明是老三,金志德是老四。

小孟称呼周乙为“周股长”,而鲁明称呼周乙为“老周”,说明周乙虽然职位比他高,但高不了太多,估计鲁明是副股长。

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鲁明却三番五次试探周乙,说明这很可能是高科长的主意。

也就是说,高科长查内鬼不是从张宪臣越狱才开始的,而是早在谢子荣叛变、把情报告诉他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乌特拉行动,暗线是查内鬼。

为什么说查内鬼是暗线呢,虽然查内鬼这件事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进行了,但它一直都是背地里进行的,一直都是个悬念,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揭晓。

而查内鬼这条线又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高科长怀疑周乙和金志德,最终确定内鬼是金志德。

而暗线就是前面所说的,高科长还暗中给鲁明安排了任务。

电影中的事件是有明有暗的,有的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事件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抓内鬼这条线你需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而高科长暗中给鲁明安排任务这条线则是你二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电影的人物也是有明有暗的,比如老冯、鲁明、金志德表面上是友军,实则是特务(主角的视角)。

周乙表面上是特务,实则是友军。

电影的画面同样如此,整部电影基本上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

雪是白色的,人们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白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黑暗。

除此之外,主角团也象征光明,而敌人象征黑暗。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而且这种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终结果是光明略胜一筹,虽然光明还没到来,但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正好呼应“乌特拉行动”的含义:黎明。

细思恐极的是,电影发生在1935年左右,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

对我们来说黎明和天亮之间只隔了短短几个小时,但对周乙、小兰他们来说,要想看到天亮还要再等十多年。

电影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主角团从来没有直白地说“我们要打倒黑暗势力”,导演是通过前面所说几个细节来隐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还有张宪臣、周乙和小兰的对话,也是隐喻他们是给这个黑夜带来光明的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后,他们在木屋里吃东西。

吃的什么?

吃的烤红薯。

还有他们到哈尔滨后,金志德早已等候多时了,金志德等他们的时候也在吃东西。

金志德吃的什么?

也是烤红薯。

导演多次拍烤红薯,是因为东北人在冬天最喜欢吃烤红薯。

更重要的,是为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声东击西做铺垫。

正是因为东北人喜欢吃烤红薯,所以遍地都是烤红薯摊,所以张宪臣声东击西的方式很合理。

假如东北人不喜欢吃烤红薯,假如整个哈尔滨就只有一两个烤红薯摊,还能恰好被张宪臣碰到,那就太巧了。

同样的,周乙打不着火,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叫周乙上他的车。

为什么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冬天打不着火太常见了。

周乙就是想到冬天容易打不着火,所以才用这个方法上金志德的车,然后把书藏在金志德的车上。

我打个比方,如果周乙的车爆胎了,虽然金志德还是会叫周乙坐他的车,但他难免会想:这车停在那儿好端端的怎么会爆胎呢?

但如果周乙是打不着火,金志德根本不会多想,根本不会怀疑周乙是故意的。

后来王郁也打不着火,有人说:一到关键时刻就打不着火,太俗套了。

首先,冬天打不着火是普遍现象,其次,前面也是有铺垫的。

剧情需要张宪臣声东击西,需要周乙找借口上金志德的车,需要王郁、楚良遇到麻烦。

那怎么实现以上剧情呢?

导演、编剧就想到了烤红薯和打不着火,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冬天的东北常见的。

六人上了火车。

虽然他们是故意分开坐的,但分开坐不等于随便坐。

这就是他们的座位图,黑色的是面对我们坐的,红色的是背对我们坐的。

鲁明特意坐在楚良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楚良的一举一动。

周乙特意坐在王郁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王郁的一举一动。

而且鲁明和周乙也是相对而坐的,如果有什么情况的话他们就可以通过眼神交流。

王郁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火车上她从头到尾都很淡定,没有任何异常。

而楚良是个新手,他上车后看见小兰了。

小兰是坐在他后面的,所以他是转过身去看的小兰。

他的反应太大了,结果被鲁明看到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鲁明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如果你们要去二刷,你们注意看鲁明,他真的是个老司机。

他整个身体是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动。

楚良看小兰的行为,完全被鲁明看在眼里。

楚良即将把身体转过来的时候,鲁明预判了楚良的动作,非常淡定地把眼睛移开。

楚良把身体转过来后,鲁明已经变为目视前方了。

王郁也是坐在楚良的对面的,她看到了楚良的反应。

她想提醒楚良,但也不能太明显了,因为周乙坐在她对面,所以她只能非常平静地看楚良一眼。

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楚良也不傻,他一看到王郁在看他,他就懂了。

楚良把头低了下来,意思是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后面他就变得谨慎了。

以上情节是完全没有台词的,演员们完全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包括后来张宪臣做记号、谢子荣改记号、王郁看记号、王郁看到记号后的思考……这一期间演员们都是没有台词的,都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一方面,此时他们还不确定周乙、鲁明的身份,所以只能靠眼神交流。

另一方面,车上有特务,只有低调才不会引起特务注意。

除此之外,这也是在向默片致敬。

默片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亚细亚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淘金记》《科学怪人》《木乃伊》都是默片。

(这不是废话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1935年才问世)

虽然鲁明及时把眼睛移开了了,没有让楚良发现他(鲁明)在看他(楚良)。

但楚良知道,刚才他反应那么大,鲁明肯定看到了。

事实也的确是鲁明看到了,也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所以后来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是必须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

第一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把小兰的身份说出来,叫周乙、鲁明一起去救小兰,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大。

第二个原因,鲁明都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如今特务把小兰带走了,楚良却什么都不说,你这不摆明了怀疑鲁明是特务吗。

假如鲁明是友军,鲁明眼看楚良怀疑自己,心里肯定不舒服,那必然会对后面的任务造成影响。

假如鲁明就是特务,那楚良就更不能让鲁明察觉到他怀疑鲁明是特务了。

上一期和这一期我们分析了很多楚良曝光小兰身份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所以从小兰被特务带走,以及楚良决定去找鲁明,这两件事之间楚良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导演拍了这段吗?

的确是拍了的,电影中楚良的确是思考了一阵子才决定去找鲁明。

电影多次出现思考的镜头,再比如王郁看到记号后的反应。

上一期我说王郁是出了卫生间后思考了一阵子,这里纠正一下,其实她是在卫生间里面思考的,想通了之后才出来的。

再比如周乙发现金志德看到他做的记号了,于是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楚良穷途末路了,子弹也快打光了,于是周乙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楚良服毒自杀,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了,王郁提醒他后,他就注意到了。

所以张宪臣从卫生间出来后,楚良只是很淡定地看了张宪臣一眼。

“楚良完全可以不看张宪臣啊。”

如果他刻意不看张宪臣,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让人觉得张宪臣有问题。

他很淡定地看一眼张宪臣,是最好的反应。

张宪臣去卫生间的时候,从周乙身边经过,周乙也是看了一眼张宪臣的,但神情也很淡定。

还有王郁也是看了张宪臣一眼的,神情也很淡定。

随后就是特务带走小兰。

车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特务不带走别人,恰好带走小兰呢?

有人说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之前楚良看了小兰一眼,其实不是。

如果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楚良看了小兰一眼,那他早在楚良看小兰的时候就该带走她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而且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特务只带走小兰,不带走楚良。

特务之所以带走小兰,是因为检票员说“检票了”,其它人都没什么反应,唯独小兰看了检票员一眼。

而且小兰是背对着检票员的,小兰是转过身去看检票员。

小兰看检票员的时候,导演专门给特务一个特写,特务注意到了小兰的动作,所以他就把小兰带走了。

看是没问题的,转过身去看就有点不正常了。

前面说了,张宪臣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周乙和王郁都是看了张宪臣的。

但他们看归看,身体是没动的,更没有转过身去看。

还是那句话,有人从你身边经过,你看他一眼是正常的,你刻意地不看他才不正常。

还有鲁明看楚良,也是身体没动,只有眼睛在动。

而楚良看小兰,以及小兰看检票员,都是转过身去看的,这就不正常了,这才是鲁明意识到小兰不简单,以及特务带走小兰的根本原因。

这里再啰嗦两句,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时候,鲁明的反应是震惊。

鲁明不是早就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吗,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呢?

因为他是在演戏。

楚良看完小兰,把身体转过来时,鲁明已经把眼睛移开了,变为目视前方了。

楚良看小兰的时候,鲁明明明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所以后来楚良说小兰是同志的时候,他正确的反应就是震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良转过身去看小兰,以及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这是槽点吗?

这不是槽点,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主角一帆风顺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所有的电影都是主角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主角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而是他取得胜利的过程。

同样的,虽然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导致鲁明知道了小兰的身份。

但后来王郁说下车,坐下一趟车,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导致被特务带走,但后来张宪臣把她救出来了。

虽然楚良和小兰都犯了错,但是有惊无险,他们犯的错最后都解决了。

一部电影要拍得精彩,拍得跌宕起伏,主角是需要犯错的,只要不是太致命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宪臣、王郁是五年前就去苏联了,而楚良、小兰只训练了7个月,他们两个的设定就是新手,犯错是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两个老司机,再安排两个新手。

如果四个人全是老司机,四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犯错,从头到尾都是超神,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就成抗日神剧了。

还是得打得有来有回的才有看点。

上一期我们说了,楚良和小兰不是工具人,而是有鲜明的形象的。

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同时也是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就是犯错,然后张宪臣、王郁来补救,从而让电影产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

楚良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王郁解决了。

小兰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张宪臣解决了。

这就是合理的。

楚良、小兰犯错不是槽点。

假如楚良和小兰犯的是大错,大到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弥补,又或者是王郁和张宪臣犯了错,楚良和小兰来补救,这才叫槽点。

特务叫小兰跟他走一趟,小兰说:我怎么了?

特务说: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例行调查。

这一切都被张宪臣看在眼里,他现学现用,后来他叫一对夫妻跟他走一趟,女的问他:你谁啊?

张宪臣说:让你过来就过来,哪来那么多废话。

这句话本来就是特务的口头禅,再加上张宪臣又模仿了特务的语气,所以这对夫妻没有怀疑他。

这对夫妻的票被掉包了,导致被特务带走了。

很多网友吐槽这段,说幸亏女的是保长女儿,否则就惨了。张宪臣为了任务,把两个老百姓害了。

第一,为什么张宪臣要掉包他们的车票,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张宪臣是反抗军,日本人、特务想消灭张宪臣这样的反抗军。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张宪臣也用不着掉包车票。

第二,假如这对夫妻被特务枪毙了,杀他们的人也不是张宪臣,而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首先是张宪臣用不着掉包车票,其次是就算张宪臣把他们的车票掉包了,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拿着到哈尔滨的票在横道河子下车,相当于是提前下车了,又不是坐过站了。

归根结底,张宪臣没有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错。

王郁等人下车后,金志德开车接他们去老洋房。

周乙、鲁明、金志德开始了演戏,又是说为什么走的不是去马迭尔宾馆的路,又是说那么多人去老洋房会不会目标太大了等等等等,其目的就是向王郁、楚良解释为什么换地方。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只是看破不说破。

注意,一路上只有周乙、鲁明、金志德在说话,王郁、楚良是没有说话的。

王郁是知道他们是特务,所以她什么都没说。

所以周乙等人说话的时候,王郁的内心戏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装逼。

而楚良是眼看王郁没说话,虽然他不知道王郁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知道王郁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他也跟着王郁保持沉默。

到了老洋房后,他们见到了小孟和张姐,其中小孟的身份也是特务。

楚良给他们表演说俄语,没想到周乙也会说俄语,随后王郁也说了一遍。

虽然字幕显示王郁说的俄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还是有网友怀疑王郁说的并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

我二刷、三刷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王郁说的俄语和楚良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王郁为什么不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呢?

因为此时她已经知道周乙会俄语了,她又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她怎么敢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

有人说,鲁明、金志德都不会说俄语,唯独周乙会说,说明周乙也去苏联受过训,周乙说俄语是在暗示王郁、楚良他是自己人,

还有人说,周乙说俄语直接就暴露了他的身份,鲁明、金志德应该立即汇报给高科长。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周乙会说俄语并不代表他也去苏联受过训,也并不代表他是共产党。

首先,在小说和电视剧《悬崖》中,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他会俄语并不奇怪,周乙还曾用俄语给秋妍传递情报。

其次,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很多俄罗斯人去哈尔滨生活,也有很多哈尔滨人去俄罗斯生活,所以哈尔滨人会说俄语并不奇怪。

周乙说俄语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提醒王郁、楚良,不要试图用俄语交流,我是会俄语的,而且很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俄语。

前面说了,鲁明三番五次试探周乙,周乙猜测这是高科长的主意。

虽然高科长没有公开说要查内鬼,但周乙从鲁明的一举一动就意识到了高科长在查内鬼,而且已经在怀疑他了。

所以这段时间周乙表面上什么都没干,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开始为排除自己的嫌疑而谋划了。

要想排除自己的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替罪羊。

替罪羊找谁呢?

首先排除鲁明。

为什么不诬陷鲁明呢?

首先,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说明高科长信任鲁明多过周乙。

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其次,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结果没过多久有证据显示鲁明可能是内鬼,高科长只会更加怀疑周乙。

毕竟如果鲁明死了,就没人试探周乙了,周乙就是最大受益人。

不能诬陷鲁明,那就只能诬陷除了鲁明之外的其它人了。

那诬陷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犯了个错,正好给周乙找替罪羊创造了机会。

吃饭的时候,小孟偷看了楚良的背包,看到里面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

随后小孟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把这本书拿给谢子荣,谢子荣说:这肯定是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

你看,连高科长都不能立马确定这是密码母本,他还要问谢子荣。

但有一个人一看到《梅兰芳游美记》,就知道他是密码母本。

他是谁呢?

他就是金志德。

偷看楚良的背包的人是小孟,去把书买回来的是小孟,去书店蹲点的还是小孟。

这一系列事情周乙和金志德都没有参与,正常情况下周乙和金志德不应该知道这本书是什么。

然而他们抓到张宪臣后,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到这本书,他问周乙和金志德:对这本书你们什么看法?

金志德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送分题吗(其实没有这句),那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

这哪儿是送分题,这明明是送命题。

这句话直接给金志德判了死刑。

金志德当然不是卧底,他也是猜的,没想到正好猜中了。

前面我们说了,谢子荣说特务科有卧底也是他瞎猜的。

同样是瞎猜,谢子荣立了大功,而金志德却被判了死刑,所以瞎猜也要分场合的。

你看周乙就很聪明,他当然也能猜到这是密码母本,但他什么都没说。

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他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火车上,楚良说小兰是同志,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楚良看到另一个人没有,从而消除鲁明对自己的怀疑。

而高科长问他对书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知道什么时候该装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金志德是该装聪明的时候他要装傻,该装傻的时候他要装聪明。

高科长问你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种送命题你还要答,你不但要答,你还要抢答。

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就是说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同样的,高科长问你对书的看法,既然你不是内鬼,你就不要接这个话嘛,既然你选择去接话,就别怪高科长会怀疑你,也别怪周乙要诬陷你。

金志德说完话后,高科长看了他一眼。

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很复杂,一方面是怀疑金志德是卧底,另一方面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

但怀疑他是卧底的成分很小,更多的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蠢到去抢答送命题。

他问什么,金志德就答什么,说话完全不经过大脑。

周乙也看到了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虽然此时高科长只是有一点点怀疑金志德,可能是5%。

但对周乙来说已经足够了,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大高科长对金志德的怀疑,把5%变成50%,再变成90%,这样的话他就安全了。

他也可以诬陷别人,但诬陷别人的话还要重头开始布局,而金志德是有现成的把柄,周乙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诬陷别人,偏偏诬陷金志德的原因。

从电影开头谢子荣叛变开始,高科长就在查内鬼了,还特别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

周乙也不是吃素的。

从去接二组,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的时候,周乙就察觉到高科长在查内鬼、并且怀疑他了,于是周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为排除自己的嫌疑做准备了。

所以周乙和高科长之间的对决不是从周乙被拘留才开始的,而是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了。

周乙被拘留不是他们对决的开始,而是已经接近尾声了。

从金志德说书是联络方式开始,从高科长看金志德一眼开始,周乙就在为诬陷金志德布局了。

后来张宪臣越狱失败,他问周乙: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于是张宪臣开着白车(假装)试图冲出去。

金志德说:像是我的车。

一刷的时候觉得金志德的台词是个笑点。

二刷的时候,再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笑,而是“卧槽”。

为什么呢?

从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到高科长问他们对书的看法,到金志德脱口而出是联络方式,再到高科长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金志德一眼,以及周乙叫张宪臣上那辆白车,紧接着金志德就说这是他的车,全都串起来了,一切都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第3期(2021.5.10更新)

小孟看到楚良的背包里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于是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问谢子荣:你能破译吗?

谢子荣说:这真不行,这是苏联人秘密制定的,归最高领导人指挥。

这段对话怎么理解呢?

情报是一长串数字,假如第一个数字是123(电影中其实是四位数),那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

第2、3、4个数字……也是一样的。

这些数字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换成文字,然后连成一句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有密码母本,高科长就可以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但高科长明明已经有密码母本了,他还问谢子荣能不能破译,谢子荣还说不能。

这就说明破译密码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123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有一个加密算法的。

我们还是以123举例,123的含义并不是123,而是要先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对它进行转换。

比方说,转换出来的结果是456。

所以123并不代表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第4页第5行第6个字。

谢子荣显然不知道这个加密算法,所以就算他们拿到密码母本也没用,还是无法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那谁知道这个加密算法呢?

小兰知道。

楚良应该也知道,因为小孟称呼楚良为“发报员”。

也就是说,虽然四人组都是特工,但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

张宪臣、王郁主要是学习打斗、谋略等方面,小兰、楚良虽然也要学这些,但更侧重于发报员,他们很可能就是在发报员培训的过程中认识的。

所以小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忆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只有她和楚良知道加密算法。

你不知道加密算法的话,就算有密码母本也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宪臣对周乙说:去找小兰,她能帮你破解上级的指示。

虽然周乙有密码母本,但他不知道加密算法,所以还是无法破解情报,还是得靠小兰才能破解。

更何况他连情报都没有,情报在小兰的脑子里。

张宪臣去书店偷书,出来后见到了儿子小张。

这是张宪臣当年离开哈尔滨后,5年来第一次和小张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结局我们也知道了,张宪臣牺牲了。

不过没关系,他们下辈子还会相遇。

虽然他们下辈子做不了父子,但还可以做同学。

很多人呼吁《悬疑之上》拍续集,其实《我和我的家乡》不就是《悬崖之上》的续集吗?

张宪臣牺牲以后,投胎转世到了湖南省望溪村,成为了姜前方。

小张则是活了几十年后安详地去世,死后也投胎转身到了望溪村,成为了姜小峰,和姜前方做了同学。

不只是张宪臣和小张会投胎到望溪村,周乙和谢子荣都投胎到了望溪村。

上辈子张宪臣、周乙、谢子荣(叛变以前)是同志,这辈子他们成了同学。

张宪臣再也不会被折磨,再也不会被严刑拷打。

周乙再也不用做卧底,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生活。

谢子荣再也不会被特务抓住,再也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叛变。

还有小张,虽然他的家庭仍然不富裕,但至少丰衣足食,再也不用去街头行乞。

他们四个人每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这就是无数张宪臣们、周乙们、王郁们、楚良们、小兰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而且《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的,《我和我的家乡》也是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而且是先拍的《悬崖之上》,后拍的《我和我的家乡》。

把《我和我的家乡》看做《悬崖之上》的续集,完全没问题。

这还没完,姜小峰(小张)长大后就成了吴京,姜前方(张宪臣)长大后就成了张译。

他们成立了一个组合,叫做“译外京喜”。

他们已经合作了两次了,拍了《攀登者》和《金刚川》。

如果算上没有同框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合作了四次。

接下来他们还要一起拍《开国将帅授勋1955》和《排雷英雄》。

为什么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拍电影,为什么我们能坐在电影院舒舒服服地看电影,这同样是张宪臣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国师能把《悬崖之上》拍出来,我们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已经说明了张宪臣们没有白白牺牲,正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美好和平的今天。

很多人说,张宪臣不应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我们从头到尾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张宪臣从书店出来后,小孟等人去追张宪臣。

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从而声东击西。

小孟来到烤红薯摊,发现中计了。

与此同时,张宪臣已经上车走了。

张宪臣回家途中经过马迭尔宾馆,看到小张在向别人要钱。

张宪臣下车找到小张,问他叫什么名字,还问他肚子上是不是有块胎记。

张宪臣为什么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呢?

因为当年去苏联的时候,小张才1岁,现在他已经6岁了,容貌已经大变了。

张宪臣给了小张10块钱,小张打了张宪臣一拳,然后跑了。

小张才6岁,竟然把训练了5年的张宪臣打得痛得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这5年来小张都是小混混,每天向路人要钱,还经常会遇到其它小混混和他“抢生意”,难免会和其它小混混发生争执,甚至打起来。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力气肯定比一般的小孩大。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是张宪臣的右腹。

张宪臣的右腹上有什么?

有伤。

为什么会有伤?

因为之前老冯捅了他一刀,正好捅到了右腹。

这就是细节。

小张跑了以后,张宪臣看见旁边有个鞋匠,就向鞋匠打听小张和小芬。

张宪臣走出巷子,发现小孟他们还没走。

张宪臣立即逃跑,最终还是没逃掉,被小孟等人抓住。

所以张宪臣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找儿子,他是已经上车走了,觉得自己脱身了,然后才去找儿子,但是他没想到小孟他们还没放弃找他。

从张宪臣上车离开,到看见儿子、下车找儿子、向鞋匠打听儿女、以及走出巷子,虽然电影中这整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但实际上是这个时间跨度是很大的。

不是张宪臣太心急,而是小孟他们太能等了。

很多人吐槽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抓住,显得很不专业。

虽然张宪臣是特工,虽然他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他还是普通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小张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小张不仅是张宪臣的亲生儿子,而且张宪臣还没有照顾好他,以至于他只能在街头乞讨。

张宪臣对小张是有亏欠感的,小张在街头要饭他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他还是只在乎任务,不在乎小张,那他真的太冷漠无情了。

他因为找儿子而被捕,这也说明他把儿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而且张宪臣是共产党员,小孟他们是特务,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特务抓张宪臣不是因为他是罪犯,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他什么都没做错,他是在为了新中国而战斗。

这就好比一位女性被性侵了,个别网友不去指责强奸犯,反而指责受害者,说她穿得太少,说她走夜路。还说,如果她多穿点,或者不走夜路,就不会被性侵。

但实际上她被性侵是因为强奸犯太坏了,和她穿得少不少、走不走夜路无关。

同样的,张宪臣被抓住了,网友不去指责特务,却指责张宪臣不应该去找儿子,还说张宪臣完全可以在安全以后再去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吗?

就算张宪臣不去找儿子,成功逃走了,特务也会继续想办法抓到他,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一天,特务才会放弃抓他。

这十多年来张宪臣每天都会面临被特务抓住的风险,即使今天不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明天也会因为其它原因被抓住。

就像我在上一期说的,为什么特务要抓张宪臣?

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中国,还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

而张宪臣想送王子阳出境,让他在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日本人和特务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对他们不利的行动,所以他们要抓住张宪臣,破获乌特拉行动。

如果日本人不侵略中国,如果日本人不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哈尔滨根本不会被侵略,张宪臣、王郁也根本不会去苏联,也根本不会和儿女分开,他们一家四口将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是谁让他们一家四口分开的?

是日本人。

张宪臣好不容易有了见儿子一面的机会,又是谁把他抓起来的?

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是谁杀了张宪臣,让小张、小芬失去了父亲?

同样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你看,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和儿女分开是他的错吗?

不是。

他是因为做错了什么特务才抓他吗?

也不是。

然而当张宪臣被抓住后,人们不去指责日本人和特务太歹毒,反而去指责张宪臣不专业。

这公平吗?

这是网友第一次指责“张宪臣们”吗?

不是,类似的事情已经上演过无数次了。

比如《素媛》中,素媛被性侵了。

网友说:素媛为什么要独自去上学。如果她不独自上学,就不会被性侵。

《嘉年华》中,小文被性侵了。

网友说:小文为什么要乱跑?如果她不乱跑,她就不会被性侵。

回顾至少95%的电影都是这样,观众不会去谴责反派,但主角一旦因为失误导致自己遇害,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人们总是对受害者太苛刻,对施害者太宽容。

日本人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特务对张宪臣严刑拷打,你看到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中,有网友指责日本人和特务吗?

也有,但是是少数,更多的人是不指责日本人和特务,反而指责试图阻止他们的张宪臣。

就因为日本人和特务是反派,他们是坏的,所以他们做什么都不奇怪。

而张宪臣是主角,所以他必须智商永远在线,永远神机妙算,永远无懈可击。他不能犯错,犯了错就要被骂。

张宪臣被抓住了,最后牺牲了,人们第一反应不是他为了亿万中国人而献身,第一反应是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这是本末倒置,是颠倒黑白,也是对张宪臣们的误解。

张宪臣被捕后,金志德开始对他进行电刑。

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

再次说明从谢子荣叛变的时候开始,他就在查内鬼了,而且其中一个怀疑目标就是周乙。

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周乙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演技已经无敌了。

整部电影周乙有好几场哭戏。

比如张宪臣被电刑的时候,周乙故作镇定,但掩盖不了眼睛中的泪光。

比如在车里和张宪臣诀别的时候,他强忍着哭声,直到张宪臣把所有后事都交代完了,他才眨了眨眼睛,把眼泪挤回去。

他眨眼睛的时候,你能清晰地看见他眼睛里的泪光。

再比如他迫不得已向楚良开枪时,以及最后将小张、小芬送到王郁面前时,他的眼睛里都是有泪光的。

于和伟用他炉火纯青的演技告诉我们:哭有很多种,并不一定非要放声大哭、痛哭流涕才叫哭。

有一种高级的哭戏,叫“心里在哭”。

张译早就是老戏骨了,实力过硬,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于和伟的发挥甚至超过了张译。

除了张译和于和伟之外,秦海璐、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也表现得很好,尤其是秦海璐和余皑磊。

演员演技精湛,剧本扎实,还有赵小丁的摄影,你说7.7分是不是低了?

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出了密码母本,于是问周乙、金志德对这本书什么看法。

周乙知道这是密码母本,但很聪明的没有说话,而金志德则是抢答: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为周乙诬陷他创造了机会。

那此时鲁明在哪儿呢?

在“陪”王郁和楚良。

不能让王郁和楚良单独相处,所以必须留个人“陪”他们。

为什么高科长不把“陪”王郁和楚良的工作交给周乙或金志德,而是叫周乙和金志德陪他审问张宪臣,然后派鲁明去“陪”王郁、楚良呢?

因为周乙、金志德、鲁明当中,高科长最信任的人就是鲁明,这也是他叫鲁明一有机会就试探周乙的原因。

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专门看了周乙一眼。

后来高科长又问周乙和金志德对书有什么看法。

他两次试探周乙,周乙都应付过去了,反倒是金志德犯了个错,让高科长对金志德产生了怀疑。

更别说过了一会儿张宪臣还越狱了,而且恰好上的是金志德的车,后来还在金志德的车上搜到了密码母本。

这么多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不怀疑你怀疑谁?

高科长叫周乙、金志德陪他审问张宪臣,派鲁明去监视王郁、楚良,是因为他信任鲁明。

但电影最后高科长得知金志德并不是卧底,周乙也洗清嫌疑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又开始怀疑鲁明了。

证据是什么呢?

枪毙张宪臣和金志德的时候,周乙、鲁明、小孟在一旁观看,高科长专门站在他们三个后面,一个一个地看他们三个的反应。

你看,之前他是很相信鲁明和小孟的,但如今内鬼没抓到,所以现在他最信任的鲁明和小孟都有嫌疑了。

有网友说,真正聪明的卧底,不会只诬陷一个人,而是会诬陷身边的所有人,让所有人都看起来像内鬼。

周乙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他只诬陷金志德呢?

有三个原因。

前两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一方面是因为金志德说错话了,让周乙抓到了把柄;另一方面是高科长很信任鲁明,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更重要的是,周乙知道,他只需要做两件事就够了,第一件事是诬陷金志德,第二件事是洗清自己的嫌疑。

因为只要能洗清自己的嫌疑,根本都不需要他刻意去诬陷鲁明和小孟,高科长自然而然就会去怀疑鲁明和小孟。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眼看张宪臣什么都不说,高科长说给他打迷幻药。

周乙拿着张宪臣的档案说:我来安排。

此时给了一个档案的特写,档案上有个回形针。

过了一段时间,医生来了。

此时又给了一个档案的特写,档案上的回形针已经不见了,意思是有人把回形针给张宪臣了。

当然,这个人就是周乙。

有网友说,张宪臣以前是不认识周乙的,是周乙给他回形针,他才知道周乙是卧底。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如果张宪臣之前不知道周乙是卧底,他单凭回形针是无法确定周乙是卧底的。

周乙给他回形针并不能说明什么,周乙很有可能是假扮成卧底,假装救他,从而从他口中套话。

因此,张宪臣是早就认识周乙了,也早就知道周乙是卧底了。

还有网友说,如果张宪臣早就认识周乙,那么他们相认后,导演应该给他们安排几句台词,比如说说以前的事,从而侧面反映他们早就认识了。

为什么导演不这么做呢?

因为这个时候形势那么紧迫,他们哪儿还有时间叙旧?

而且导演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张译在回答观众问题的时候就说了,他称呼周乙为“老周”,这个“老”字直接就说明他们认识很久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有点牵强,别着急,继续往下看,还有一个细节能证明他们早就认识了。

有人说,张宪臣被电得大小便失禁了,还能连杀两人,太假了。

大小便失禁是他装的。

他假装大小便失禁的目的就是告诉高科长:我是块滚刀肉,你别白费力气了。

高科长果然中计,不再对张宪臣上刑,而是给他打迷幻药,这才给张宪臣越狱提供了机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虽然大小便失禁是装的,但他也的确受了很重的伤,以至于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杀两个人应该是他的极限了。

金志德抽完烟回来发现张宪臣不见了,下令封锁特务科。

周乙叫张宪臣拿枪挟持他,出去后对他开枪,只要打不死就可以。

周乙的提议表面上听起来很合理,如果张宪臣照做的话,他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

那张宪臣为什么拒绝了呢?

真的是两个人都可以活下来吗?

不存在的。

你想想,假如张宪臣真的这么做,会是什么结果?

高科长本来就怀疑周乙,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所以才在行刑的时候看周乙,以及问周乙对书的看法。

如今张宪臣越狱了,首先是档案上的回形针不见了,说明他越狱是有人帮忙。

他越狱的过程中不挟持别人,恰好挟持周乙。

虽然他对周乙开了一枪,但伤口不致命。

张宪臣杀别人的时候都是一枪毙命,为什么恰好杀周乙的时候就失误了?

哪儿来这么多巧合?

这几件事直接就把周乙锤死了,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张宪臣倒是逃走了,但周乙就惨了,高科长肯定会对他严刑拷打,甚至是枪毙。

张宪臣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所以拒绝了周乙的提议。

周乙是一个训练有素、百里挑一的特工,他为什么会说出这么“不专业”的提议呢?

原因很简单,他和张宪臣是老朋友了,他想牺牲自己来救张宪臣。

他知道这么做很可能会被严刑拷打,甚至被枪毙,但只要张宪臣能逃出去,这就是值得的。

那张宪臣是怎么做的呢?

他拒绝了周乙,选择不走了,而是上金志德的车,为周乙诬陷金志德,以及洗清自己的嫌疑出一分力。

简而言之,如果张宪臣选择挟持周乙,那结果很可能是张宪臣逃出去了,但周乙会死。

如果张宪臣选择这次不走了,那结果很可能就是张宪臣再也走不了了,但周乙的身份不会暴露。

两个人都活下来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都要死一个。

而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死的那一个,他们都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对方活下来。

如果你觉得一句“老周”不能说明他们是老朋友,那现在你还觉得他们是刚认识的吗?

光是他们两个都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对方这点,就说明他们不仅是早就认识了,而且交情很深。

张宪臣因为“不专业”而被逮捕,反映了他把儿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

周乙因为“不专业”才会叫张宪臣挟持他,反映了他把兄弟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

张宪臣和周乙的“不专业”,正是他们的人性的体现。

张宪臣给周乙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找到小兰,破解上级的指示,送王子阳出境。

第二件事,是帮王郁、楚良脱身。

然后张宪臣就下车了。

张宪臣都已经下车了,又转过身来,说出了第三件事,马迭尔宾馆前面有他和王郁的两个孩子。

假如张宪臣在车上就把这件事说出来,估计网友又要喷他了,说他太在乎私事,竟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谈私事。

张宪臣知道这是私事,他原本是不打算说出来的,所以下车了。

但是下车的过程中,他心想,如果他现在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说了,所以左思右想还是说出来了。

他本来是不想说的,是有一个做思想斗争的过程的。

细节真的太到位了。

细节不仅仅是体现在张宪臣做思想斗争的过程,还体现在周乙上。

周乙问了张宪臣好几次“还有吗”,就是因为他认识张宪臣很久了,他一看张宪臣的表情就知道他有话想说,但还在纠结要不要说出来,所以才反复追问张宪臣。

王郁、楚良进医院后,他们的原计划是今晚就逃跑。

医院肯定是有重兵把守的,更何况王郁还吃了毒药,导致食物中毒。

他们逃跑的结果很可能是两个都要死。

正是因为张宪臣说了孩子的事,正是因为周乙知道这件事,所以王郁、楚良才会相信周乙,才会配合周乙撤退。

虽然最后楚良牺牲了,但至少王郁活下来了。

如果张宪臣因为孩子是私事就不说出来,王郁、楚良根本不会相信周乙,而是按照原计划今晚逃走,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活不过当晚。

孩子是私事,救王郁、楚良是公事。

张宪臣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谈私事,却无意间在公事上帮到了忙。

所以很多时候公事和私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被抓住,以及叫周乙帮他找孩子,以及周乙叫张宪臣挟持他,并不是不专业的体现。

恰恰相反,这些行为说明他们不是执行任务的机器,而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大家想象一下,假如张宪臣和周乙都是那种理智的、杀伐果断的特工,而且是极度理智、极度杀伐果断。

他们的心里没有战友,没有家人,什么都没有,只有任务。

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完成每一个任务。

周乙没有叫张宪臣挟持他,而是说:我分析了一下,两个人都活下来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都要死一个。很明显,你的身子出去也是废的,我比任何人都有活下去的价值,所以我以上级的身份命令你,牺牲自己来保护我。

于是,张宪臣斩钉截铁地说:我服从上级的安排!

他把乌特拉行动的内容告诉了周乙,然后就上金志德的车了,完全没提孩子的事,完全没有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谈私事。

又或者是张宪臣坐车逃跑的途中,看见儿子在要饭。

他面无表情,内心没有丝毫波澜,仿佛这个人不是他儿子,只是一个陌生人。

所以他没有喊停车,什么都没做,任由司机继续开车。

这样的张宪臣和周乙的确很专业,很理智。

但这样的一部没有人情味,没有温度的电影,真的是大家想看的吗?


悬崖之上(2021)

又名:Impasse / Cliff Walkers

上映日期:2021-04-30(中国大陆)片长:120分钟

主演:张译 于和伟 秦海璐 朱亚文 刘浩存 倪大红 李乃文 余皑磊 

导演:张艺谋 

悬崖之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