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现场的导演是真的帅!(当然,网图中的他也一样帅!)其次,现场的西语也是真的好听!(当然,翻译小姐姐也非常棒!)最后,个人给电影三星半+,但这也不是什么客观评价。
言归正传:
这并非一篇专业影评,甚至就不能说是影评,而是一篇个人对比导演保罗前作以及同题材电影的业余瞎写文,形容它最恰当的词汇大概是:“四不像”。
我的确不支持“踩一捧一”的形式来评论电影,但有对比才有伤害,有伤害才有输出。个人的确觉得就导演维度而言,《海市蜃楼》比《看不见的客人》优化了许多地方。
导演前情回顾:
1.奥里奥尔·保罗——一位可算作以编剧出身的导演。曾与《茱莉娅的眼睛》导演吉列尔莫·莫拉莱斯一同编剧了这部2010年的电影,虽然这部作为恐怖片的电影并不惊艳,编剧水准也是平平。
2.两年后,就到了导演奥里奥尔·保罗2012年的处女作长片电影《女尸谜案》,虽然只能算作为冷门悬疑电影,但保罗的编剧思维已经确立,“反转”成了这位导演作品的代名词。具体电影内容相关的不在这边详述。
3.随即到了2016年,导演保罗第二部长片作品,也是其名扬天下的成名作,曾在中国大陆上映过的悬疑烧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8分的神作,也算是开启院线悬疑片的一股热潮。
4.2019年3月22日的今天,导演继《看不见的客人》后再次来到杭州,宣传其第三部长片作品——同样为悬疑片的《海市蜃楼》,豆瓣开分8.0左右的成绩也算喜人。
2012年,2016年,2019年三部长片电影,三到四年一个悬疑剧本的创作(还都是堪称烧脑神作的剧本),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的编剧能力着实让观众叹服。《看不见的客人》豆瓣8.8分且“Top250”第65的成绩,在如今的新片中并不常见,能拿到这个成绩,多半是观众对导演那让人哑口无言的剧本的认可。
编剧:
那么,既然说到剧本,就先来谈谈这位导演以及其三部电影作品的编剧吧:
昨天刚和朋友聊及:即使是我喜欢的导演,对其作品也不会双标评论。而这次同样,即使见到导演本尊,我要提及缺点也不会手软。
导演处女作《女尸谜案》,由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和拉拉·森迪姆共同完成编剧;导演成名作《看不见的客人》则完全由保罗亲自操刀完成剧本的编写;导演的新作《海市蜃楼》则又是保罗与拉拉·森迪姆一同创作的剧本。
从总体角度来看,大家一眼便知《看不见的客人》剧本是最好的,电影整体也是如此,但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单从编剧层面来说: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剧本或许算三部中写得最精良的,但同时也是与电影融合得最差的那部——甚至在《女尸谜案》中我也能得到比它更棒的视听感受。这是保罗导演作为电影导演的问题,也是保罗导演作为电影编剧的问题。
因此,我觉得《看不见的客人》更偏向于是悬疑小说,而非一部悬疑电影。就算不提任何电影语言方面的使用,单看这大段大段的台词设定就暴露了最大缺陷——将电影视听完全掩盖在文本之下,处理得好就依然是神作,处理得不好就是反电影存在。
而除《看不见的客人》之外的另两部,皆是由导演保罗和森迪姆共同编剧。我敢说森迪姆对于保罗制作电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成分。
就像上上段所述,总结而言:《看不见的客人》完全是以小说、文本形式来推动悬疑,而《海市蜃楼》则转变为以电影的影像形式推动,这是保罗作为编剧作为导演的极大进步。
文本:
单独把“文本”拎出来与“编剧”分开,是因为文本可以从另外的层面分析,也是同样比《看不见的客人》要好。
论细节,为什么说《看不见的客人》写成小说形式就显而易见——编剧(也就是导演)不敢把细节挑明,所有反转都是靠台词念白,这就是创作心虚的表现,从导演角度看就是怕观众发现端倪猜到结局,就像电影中的“女律师”用手挡住P过的照片一样,那就是心虚的表现。而在知道结局后再回过头看,几乎找不到铺设的细节所在,仅仅用台词强推电影剧情发展,这是讨巧的编剧手法。而这不就成了一部看得爽,却没细节铺垫的小说吗?
而反观这次导演的新作《海市蜃楼》,充满了大量可回味可琢磨的细节,前作那小说式的情节推动不复存在,用细节和悬念推动剧情发展成为了导演的优化手法。比如,1989年两位人物早已在台词和细节中,给中间的反转埋下了铺垫,而25年后时间线中又给出破门入室以及男主言语的铺垫,也给之后的反转以巨大推动力。
因此从16年到18年,我看到了导演电影编剧能力的显著提升。
而今天见面会,导演也提到了将过去时间线设定在1989年11月9日——这一柏林墙倒塌之日,也是隐喻着女主的生活因跨越时空的联系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如同柏林墙倒塌给欧洲带来的变化般巨大。
另外《海市蜃楼》这个片名其实也存在很有趣的多义性,因为电影从头到尾几乎与“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毫无关联,但大家可知“海市蜃楼”的特点所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出现时间保持一致。前者就是指通过那个录像机串联起两个时空,而后者是指同在72小时的风暴之间。
主题:
今天映后见面会上,导演自己提及了挺有趣的观点,那就是要打造类似三部曲的存在。当然这里我说的是“类似”,且说的就是《女尸谜案》《看不见的客人》以及《海市蜃楼》这三部,为何毫不相干的三部电影可以称为三部曲,就是因为他们之间主题的相连。
第一部《女尸谜案》的故事结局反转,就是失去了妻子的男人在10年后同女儿一起复仇,说到底一切的动机来源于家庭的亲情。
第二部《看不见的客人》的结局反转,同样是一对老年夫妻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假扮律师去男主住处套话,这一切还是因为亲情的存在。
再到第三部《海市蜃楼》,完全不用等到结局即可明了一切都是以亲情为主线发展,结局再升华到对于家庭情感时间线的选择。
而保罗导演的三部作品中,最关键的角色也都有孩子或是儿子、女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反主流价值观的科恩兄弟电影中的熊孩子形象,而保罗导演笔下的小孩恰恰相反,这些角色都给电影故事中的亲情起到了枢纽作用,可以表明导演自己对家庭的渴望,对于亲情的期待。
当然,保罗给予电影的主题除了亲情,还有对“真相”的探索:
《女尸谜案》中车祸逃逸十年后的制裁,《看不见的客人》中罗生门般谎言后的真相证据,这都是与现实的对抗,都是与真相的对话。而《海市蜃楼》中相对弱化了这一环,但从女主的言行举止中,同样可看出导演未泯的“真相”主题:即使记忆浮现,依然要用生命换回过往,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于真相的造访。
时间线:
这次导演保罗大玩平行时空,是前两部作品中所没有的。
而玩转时间线的电影也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莫过于上世纪《回到未来》三部曲,新世纪初的《黑洞频率》《蝴蝶效应》或是《恐怖游轮》,甚至是最近的《星际穿越》或是《忌日快乐》系列。
而涉及到时间悖论,涉及到平行时空,就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BUG。
2000年的《黑洞频率》与四年后的《蝴蝶效应》,出现了几乎类似的BUG,我在评论给中称为“广义上遵循‘蝴蝶效应’,狭义上违背‘蝴蝶效应’”,这两部电影的设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完全不符合我心中“蝴蝶效应”的设定,但对于电影这倒也问题不大。
而另一BUG在于,电影故事前后自我的相悖:那就是原本设定主角所在的时间线是跳跃于各个平行时空的,也就是除了主角外的其他人在修改过去后都是新的一个人,是没有记忆重叠的,但显然《黑洞频率》中凶手手“腐烂”的惊讶和《蝴蝶效应》中狱友见到变化的惊讶都是不符前设的。
《恐怖游轮》算是循环往复又相互重叠影响的经典之作,而像《忌日快乐》系列这样的循环往复且不重叠算是讨巧式剧本——基本避开了平行时空、蝴蝶效应所能带来的BUG,也算是编剧的明智之举。
很明显,《海市蜃楼》这部电影采用的就是《黑洞频率》“现在改变过去,过去影响未来”的蝴蝶效应模式,我几乎没有看到同《黑洞频率》那样的时间线视点问题。而且,导演没有同样使用后者中的“动态蝴蝶效应”,甚至只是把“蝴蝶效应”恰当地作为背景来展开,过去、现在的两条时间线共同推进,直观感受就是时间线的无比清晰——就如同认真观看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那“混乱”剪辑的电影,即使是再乱也能清晰看到故事脉络,况且《海市蜃楼》的时间线结构一点也不乱。
不过,时间线上也非没有问题,我这边所看到的漏洞源于“平行时空”,但说到底还是“蝴蝶效应”。女主从开始到结尾经历的其实是三个平行宇宙,但编剧有意无意地在将其合理化作两个——常提从第二个平行宇宙中回到“过去”(即女主初始的生活),但那个最后回去的平行宇宙,必然已经因为过去关于小男孩尼克一丝丝的改变而改变,当然电影也没逻辑性问题。就我对“蝴蝶效应”的理解,电影缺少了一个情节:在回到“过去”(第三个平行宇宙)之后的女主触碰男主的时候依然产生了新的记忆,那就是或多或少因为“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或多或少”即可。
似乎大半篇幅在提其他的电影。任性,有关这部电影的懒得写,有空再说吧。

海市蜃楼Durante la tormenta(2018)

又名:幻象(台) / 暴风雨的幻象 / 风暴 / During the Storm / Mirage

上映日期:2019-03-28(中国大陆) / 2018-11-30(西班牙)片长:128分钟

主演:阿德里亚娜·乌加特 奇诺·达林 阿尔瓦罗·莫奇 诺拉·纳瓦斯 

导演:奥里奥尔·保罗 编剧:拉拉·森迪姆 Lara Sendim/奥里奥尔·保罗 Oriol Paulo

海市蜃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