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Frankenstein Goes to Hollywood
1. 好莱坞恐怖电影的第一个巅峰时期,由1925年的《歌剧魅影》(室内恐怖片)拉开序幕。其中男主角由恐怖演员的鼻祖Lon Chaney扮演。他是20年代好莱坞的一颗巨星,出演过《钟楼怪人》中的加西莫多和《午夜伦敦》中的爱德华教授。他的化妆技术来自旅行杂耍团和剧院的生活经历。环球影业的巴黎歌剧院场景从此成为默片时代的一座纪念碑。
2. 环球影业的创始人Carl Laemmle并不热衷于恐怖题材,但《歌剧魅影》的成功让他的儿子兼合伙人说服他改变了主意。Carl Laemmle二世将目光投向Bram Stoker笔下的畅销吸血鬼小说《德古拉》。然而1929年的大萧条使得环球影业陷入财政危机,因此必须缩减制作成本。Carl Laemmle二世将《德古拉》改编成适合在英国巡演的作品,使其意外走红,该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Hampstead的一栋房子里拍摄完成。原著中长发、蓄须、散发腐臭气味的主角也变成了能融入伦敦社会的优雅形象。
3. 《德古拉》是第一部有声恐怖电影。除了根据原著改编之外,该片还请来了在百老汇扮演过德古拉的匈牙利演员Bela Lugosi。尽管在布达佩斯发展良好,但他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一度因口音受阻。当时的好莱坞尚处于有声电影的摸索阶段,导演Tod Browning在无声电影的连续镜头上享有很高威望。片中没有出现一滴血和一根獠牙。
4. 《弗兰肯斯坦》在《德古拉》之后几个月中拍摄完成,但这部电影有了质的飞跃。环球影业本想让Bela Lugosi扮演怪物,甚至在拍摄前就以他为演员来进行宣传。但由于产生分歧,Bela Lugosi离开了剧组。电影最后交给英国的一位后起之秀导演James Whale担纲,他在用餐时选中了怪物的扮演者William Henry Pratt(有印度血统),艺名为Boris Karloff。这是他的第81部电影,而前80部都无人问津。Karloff的妆由环球影业化妆部的负责人Jack Pierce负责,他花了半年研究思路,然后花了两周上妆。该片中的一大亮点和争议就在于与弗兰肯斯坦玩耍的小女孩,1931年英美的电影审查员坚持应该把Maria被扔进湖里前的片段删掉,环球影业重新剪辑了所有拷贝并在几年后重新发行了该片。最初的画面在未来50年也不会恢复了。
5. 经过《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的票房成功,恐怖电影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体裁。于是其他影视公司纷纷响应,引发了一场创新风暴。派拉蒙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以单一镜头转变连续镜头闻名,这些镜头是由一台主观摄像机加强的,使观众得以通过男主角的双眼亲自体验变身。该技术的要点在于通过旋转摄像机上的滤光片来表现一层层不同颜色的妆。Fredric March为此斩获1932年的奥斯卡影帝。
6. 华纳兄弟以黑帮片闻名,因此开创了自己的恐怖片风格。《神秘蜡像馆》(《Mystery of the Wax Museum》)是用早期彩色印片法拍摄的。该片的画面直接启发了电影《Carry on Screaming》。
7. James Whale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恐怖艺术大师,他在《弗兰肯斯坦》之后拍出了一系列越来越异类的电影,反映出他矛盾的人格。1932年的《古屋失魂》(《The Old Dark House》)描述了迷路者偶然发现一座孤房的经典情节,其中的冷血男仆由Boris Karloff扮演,他再次在Jack Pierce手下颠覆形象。
8. James Whale出生于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故乡是Dudley的黑乡。他小心翼翼地用冷嘲热讽的方式隐藏自己的家世背景。他还是个同性恋,也许正因此产生了一种叛逆的幽默感。Carl Laemmle二世恳求James Whale拍摄《弗兰肯斯坦》的续集,后者同意在享有完全控制权的条件下回归。《弗兰肯斯坦的新娘》诞生。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一个同性恋新角色Dr. Pretorius,由James Whale在英格兰剧院学习时的老友Ernest Thesiger扮演。
9.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审查制度。一些影片已经超越同性恋和哥特题材,进入了扭曲和虐爱的领域。其中就有《疯狂之爱》(《Mad Love》),片中秃头Peter Lorre把一个杀人犯的手嫁接到残疾钢琴家身上。在《亡魂岛》(《Island of Lost Souls》)中,Charles Laughton用动物做实验,试图创造出一种半人生物。而《黑猫》(《Black Cat》)的高潮就是Bela Lugosi活剥Boris Karloff。
10. 其中有一部电影脱颖而出,即1932年的《畸形人》(《Freaks》)。该片由《德古拉》的导演Tod Browning操刀,他大胆启用了真实的狂欢节表演者。当小说家兼剧作家F Scott Fitzgerald走进米高梅食堂,看到一对连体婴在吃午饭,他一路狂奔出食堂呕吐不止。该片的经典恐怖画面是Cleopatra变成了一只半女人半母鸡的怪物。米高梅在电影发行一个月不到就把它从院线上撤了下来。
11. 随着卫道士的积极反对和审查与禁播,好莱坞的恐怖片的厌倦就和当初兴起时一样快。但为了再赚一笔,环球影业以双片同映的方式重新发行了《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并对它们的人气感到吃惊。这一结果对30年代末的恐怖片来说无疑是第二春。环球影业率先推出《科学怪人之子》(《Son of Frankenstein》),由Boris Karloff领衔主演。但James Whale高调的哥特风格却被更适合全家观看、更虚张声势的风格取代。该片也出现了一位新面孔——四岁的Donnie Dunagan饰演Basil Rathbone的儿子,即弗兰肯斯坦的孙子。而Bela Lugosi饰演盗尸者Ygor。随着Boris Karloff的崛起,环球影业开始支付Bela Lugosi极其微薄的薪水,但Basil Rathbone和Boris Karloff坚决反对制片厂的这一做法,并帮助他拿到应有收入。
12. 1940年代,环球影业忙于拍摄续集,不仅是《弗兰肯斯坦》,还有《木乃伊》(《The Mummy》)和《狼人》(《The Wolf Man》),后两部电影由Lon Chaney的儿子主演。
13. 1942年,制作过《公民凯恩》的RKO为了在magnificent flop之后快速变现而推出了《豹族》(《Cat People》)。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恐怖电影都由Val Lewton制作完成,他在1942年被任命为RKO的恐怖组负责人。Lewton的预算很紧,他老板的策略是首先选择一个听起来商业化的片名,然后委托制作合适的剧本。他的第一部电影是《豹族》,关于一个女人陷入激情和嫉妒时就会变成豹子。其中最经典的一幕是女主角跟踪自己的情敌。缓慢累积紧张情绪后紧跟一个突然但不具威胁的转折,该手法被称为Lewton bus,并被后世很多著名恐怖电影使用,如《驱魔人》等。
14. Lewton还给了Boris Karloff整个生涯中最好的一些角色,如《盗尸者》(《The Body Snatcher》)展现了他较为宽广的戏路。该片中他仍然和Bela Lugosi合作,但后者已被降级为配角。Boris Karloff是除了总统之外唯一一位出现在超过两张邮票上的人(《弗兰肯斯坦》、《木乃伊》、化妆术),他的一生都没有远离过恐怖电影。然而Bela Lugosi却一直试图不因德古拉等角色使自己被定型,但由于财政和健康方面的原因,他最终还是被迫回归恐怖片领域。1948年他重新扮演德古拉。他为这一角色带来了尊严体面和著名的幽默感。1951年,他被邀请到英国出演有关德古拉复活的舞台剧——“You know, Dracula is Hamlet to me.”该剧几乎演遍了地区剧院,但Lugosi再也没能实现他所寻求的声誉恢复。五年后他就去世了,并以德古拉的样子下葬。
15. 经过短短20年的繁荣,恐怖片开始衰落。
Part 2 Home Counties Horror
1. 汉默影业的发祥地Bray Studios代表着英式恐怖片的创作先锋。早期的汉默电影取材自流行广播剧,但1954年他们开始转战电视圈,拍摄了BBC热播剧《夸特马斯实验》(《The Quatermass Experiment》)的电影版。片中的宇航员Victor Carroon在坠毁中生还,但受到了感染。演员Richard Wordsworth使这个宇航员变异的故事引人入胜又令人发指。
2. 之后汉默拍摄了《弗兰肯斯坦的诅咒》(《The Curse of Frankenstein》),该片大获成功,票房盈利是制作成本的70倍。汉默选中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Christopher Lee来扮演怪物,他身高1米9,在荧幕上的存在感相当强。由于环球影业有造型等所有方面的版权,因此汉默只能另辟蹊径。和1931年的版本不同,新版的焦点在于由Peter Cushing扮演的弗兰肯斯坦男爵身上。经过导演Terence Fisher的妙手,该片突破了其他翻拍的窠臼。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就是彩色电影,该片也是英国第一部彩色恐怖片。Fisher和他的摄影师Jack Asher对色彩的搭配组合如痴如醉,亮点是直击怪物眼球后的鲜血喷涌。
3. 汉默马不停蹄地开始翻拍《德古拉》,同样由Christopher Lee主演。编辑Jimmy Sangster和上一部电影同样出彩。汉默的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电影以角色的讲述开始,以此阻止观众在电影院中窃窃私语。这也是第一次出现比较像样的淌着血的吸血鬼尖牙。同时汉默作品中的血腥暴力和性暗示都让审查人员头疼。影片最后,德古拉与Peter Cushing扮演的范海辛(Van Helsing)对决,给本片带来了全新的动作元素。《德古拉》当时火爆全球,恐怖片在经历了战后的消沉后涅槃重生。
4. 汉默影业的主席Jim Carreras让编剧Jimmy Sangster在十周后完成《弗兰肯斯坦的复仇》(《The Revenge of Frankenstein》)的剧本。其中的演员包括Peter Cushing。这位谦逊安静的男子也许是英国电影界最被低估的演员之一。1958年,Peter Cushing在为汉默主演第一个角色后,在Whitstable买了一座房子。他的遗物被一座小博物馆收藏。为了完美重现大脑移植手术,他甚至请教了自己的私人医生。
5. 意大利导演Mario Bava因《德古拉》系列的成功而大受启发,开始创作自己的恐怖电影。《撒旦的面具》(《Black Sunday》)将暴力和汉默的感官冲击相结合,还吸取了环球影业成熟的黑白电影手法。这是意大利恐怖电影新浪潮的开端。当时年轻的英国演员,日后的恐怖片女王Barbara Steele在片中担纲主演,她在第一幕中扮演被处死的吸血鬼。
6. 在美国,制作人兼导演Roger Corman的制作预算比汉默影业还少,却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些最精彩的电影。《厄舍古厦的坍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根据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改编。Corman的电影不如汉默血腥,但更病态而惊悚,比起恐怖的画面更注重恐怖的思想。对梦境的描述成了爱伦坡系列电影的鲜明特征,如1964年的《红死病》(《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Vincent Price主演了几乎全部的爱伦坡系列电影(仅缺席一部)。
7. 在《Pit and the Pendulum》的高潮部分摆动的刀中,演员John Carr脸上呈现出了真实的恐惧。《电锯惊魂》有相关致敬画面。Corman对恐怖场景的把握和缓慢而沉重的展现手法在本片达到巅峰。Barbara Steele再次扮演受害者。在最后一部爱伦坡系列电影《The Tomb of Ligeia》中,Roger Corman摒弃了自己定下的原则,不再依赖摄影棚布景,甚至加入了猎狐画面。他和摄影师Arthur Grant一道,在Norfolk的Castle Acre Priory附近拍摄了许多动人景色。
8. 在不少恐怖片里,英国作为超自然和灵异事件的发生地,备受好莱坞青睐。1957年上映的《恶魔之夜》(《Night of the Demon》)改编自恐怖小说元老MR James的一部小说,结果大获成功。片中Niall MacGinnis扮演一名邪恶的黑魔法师。导演Jacques Tourneur师从好莱坞著名恐怖片导演Val Lewton。有人曾批评该片的高潮部分违反了Lewton原则,即观众不能直接看到怪物。
9. 与此相反的是1963年的佳片《邪屋》(《The Haunting》)。这部由Robert Wise在英国拍摄的电影完全使用各种烘托手法来营造恐怖氛围。该片是Wise在《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之后,《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之前拍摄的,花费了重金制作。
10. 汉默影业于1966年推出的《黑暗中的王子》(《Dracula: Prince of Darkness》)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了新标杆。这是Christopher Lee于1958年首次扮演德古拉之后的再度回归。当其他公司耗费巨资拍摄电影时,汉默影业仍在小本经营。自始至终,剧组雇的都是同一批技术人员。仅有的剪辑师James Needs完成了绝大部分剪辑工作。编剧和导演也很少换人。尽管如此,预算还是十分紧张。汉默影业开始尝试循环利用布景。在1965年一年间,他们用相同的演职人员完成了多部电影,如《蛇魔》(《The Reptile》)和《僵尸谷惊魂》(《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等。温莎的Oakley Court也常作为地主豪宅在影片中出现,主要是因为它离Bray Studios近在咫尺。
11. 汉默影业的对手之一是位于Shepperton Studios一间小屋中的阿米卡斯影业(Amicus Production),只靠Max Rosenberg和Milton Subotsky两人经营。1964年,阿米卡斯制作了《活尸的城堡》(《Dr. Terror’s House of Horrors》),其中包含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故事,共同组成了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这一叙事手法是受1945年的经典影片《死亡之夜》(《Dead of Night》)启发。分段式混合手法也成为了阿米卡斯的标志。《精神病院》(《Asylum》)出自Robert Bloch之手,他也是《惊魂记》(《Psycho》)的作者。该片让他有机会把四个截然不同的小故事同时展现。
12. 阿米卡斯影业也从众所周知的美国EC出版社恐怖漫画故事中获得了灵感,制作出《地穴传说》(《Tales from the Crypt》)和《魔界奇谭》(《Vault of Horror》)。另外还有以Ronald Chetwynd Hayes的短篇小说为蓝本的电影系列,《墓地鬼话》(《From beyond the Grave》)中的Peter Cushing组装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用以惩罚最微不足道的罪行。在本片中还能听到他模仿约克郡口音。
13. 与之相反,汉默影业则努力与时俱进。1966年,他们离开Bray Studios,转移到了Elstree。此后一年虽然也有优秀电影,但汉默大家庭的凝聚力,这个曾用最小预算制作出高质量影片的团结工厂的凝聚力却丢失了。汉默影业仍需要制作《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的续集,但质量似乎不尽如人意。《弗兰肯斯坦的恐怖》(《The Horror of Frankenstein》)是编剧Jimmy Sangster的导演处女作,可惜质量极差。但汉默影业仍然雇佣他继续导演了《吸血鬼的欲望》(《Lust for a Vampire》),作为最后关头替换Terence Fisher的人选。
14. 70年代初审查制度突然放宽,意味着汉默影业得以把目光集中在能够吸引大批观众的东西上——性。恐怖电影中的性元素变得比恐怖元素更加重要,正如汉默影业的主席Jim Carreras所言:“We’ve got to show them some tits.”这也是导致衰老的部分原因。更糟的是,汉默影业的电影开始变得极其俗套,《吸血鬼的欲望》的制片人Michael Style直截了当地说:“你需要大量的谋杀,大量的鲜血,一个名副其实、面容邪恶的反派角色,一个真英雄,一定数量的性行为,大量的动作戏,还有大量的漂亮姑娘。”
15. 即使是在末路时期,汉默影业仍时有灵感迸现,如《Dr. Jekyll and Sister Hyde》。变身的一幕是对1931年《化身博士》经典镜头的巧妙化用。Ralph Bates饰演男主角,007系列的邦德女郎Martine Beswick饰演女主角,因为两人的身高和面容相仿。继《弗兰肯斯坦的诅咒》之后,汉默影业推出了不下80部电影,在挖空了19世纪哥特题材后,他们在创作方面遭遇瓶颈。他们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比如将吸血鬼带到伦敦,甚至还有功夫吸血鬼系列。
16. 英国恐怖电影进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败时期,但也有过一段惊人的回光返照。从60年代末开始,新一代英国导演通过进一步脱离现代元素来避免哥特式的陈词滥调。其中比较出彩的是一些可以被称为民间电影的零碎的电影作品集,如Michael Reeves导演的《女巫猎人》(《Witchfinder General》)把观众带回了17世纪英格兰东部的猎巫运动。该片由著名恐怖片演员Vincent Price出演。毫无疑问,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异教徒》(《The Wicker Man》),讲述了夏日群岛上的非基督教徒岛民和强大基督教英雄对抗的故事。结尾虽然在白天,但仍叫人毛骨悚然。另外还有1970年的《撒旦之鸦》(《Blood on Satan’s Claw》)也值得一看。
Part 3 The American Scream
1. 如今的恐怖片有了固定的忠实观众,因此不再会像以前那样时而一蹶不振。最重要的功臣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恐怖片新浪潮。
2. 在《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中,导演George A Romero将僵尸重新塑造成彻头彻尾的现代人形象。和《惊魂记》一样,该片也是小成本制作,是导演和一群朋友利用周末时间拍摄的。其中的两大卖点,一是场景真实(生吃肝脏),二是主演Dwayne Jones是黑人。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并不多余,因为在充斥着民权运动、政治暗杀、越战的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矛盾丛生的美国的暗喻。Romero通过讽刺而逼真的假新闻来表达这一点。
3. 真实的冷血杀手Ed Gein(家中有人皮灯罩、人皮家具等)促成了《惊魂记》和Hopper于1974年拍摄的《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电影中的杀人狂是人皮脸,一个曾在屠宰场工作的魁梧工人。同时,这是一部视觉上不恐怖,而听觉上恐怖的电影。它讲述的是精神折磨而非肉体折磨,虽然在片中两者都有涉及。小成本独立电影为恐怖片注入了新的现实感和紧张感,制片人摒弃了传统的哥特式恐怖,开始从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中找到灵感。
4. 和独立工作室不同,好莱坞的大工作室仍然坚持加入超自然色彩。派拉蒙影业于1968年出品的《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崭露头角。这是广受赞誉的欧洲导演Roman Polanski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5. 14岁的Linda Blair主演了《驱魔人》(《The Exorcist》),该片严肃地探讨了道德、罪恶和宗教问题,同时它也是观众最多的电影之一。最恐怖的台词——“Can you help an old altar boy, Father?”
6. 1976年,第一部horror blockbuster《凶兆》(《The Omen》)在种种争议声中横空出世,并大获成功。虽然该片在美国制作,主演也来自美国,但却有着非常出色的英国籍配角(David Warner)和许多令人难忘的英国美景(Fulham的All Saints Church)。其中的圣经预言由作家David Seltzer杜撰。影片讲述了由Gregory Peck扮演的美国驻伦敦大使收养了撒旦之子,高潮在第二任神秘博士Patrick Troughton饰演的牧师被刺死在教堂里。经典镜头——玻璃切头、Damien的微笑。
7. 之后出现的《大白鲨》(《The Jaw》)逐渐脱离了Val Lewton小火慢炖式的风格。
8. 除了好莱坞的鸿篇巨制,独立制片人也并未完全抛弃超自然题材,如George Romero制作的小成本电影《马丁》(《Martin》),讲述了一个活在现代社会、没有超能力、麻烦缠身的年轻吸血鬼。
9. 当George Romero在重构恐怖片元素时,加拿大导演David Cronenberg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虚构的加拿大色情研究学院(Canadian Academy for Erotic Inquiry)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多次出现。《毛骨悚然》(《Shivers》)是Cronenberg的第一部标准长度电影,该片完美地包含了他所遵守的理念,即性和肉体的恐怖。影片讲述了蒙特利尔市一座豪华小区内的居民感染了性病寄生虫。Cronenberg晚期的作品如《夺命凶灵》(《Scanners》)和《变蝇人》(《The Fly》),证明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转化是他一个永恒的主题。他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恐惧它,正如面对疾病和衰老。
10. 现代恐怖片发展的转折点在1978年George Romero制作了第二部惊世骇俗的僵尸电影《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该片是对无节制盲目消费主义的绝妙讽刺,有很强的前瞻性。与片中讽刺意味相结合的是史无前例的血腥程度。电影将低俗闹剧和社会讽刺结合,体现了70年代恐怖片的演化历程。
11. 1978年拍摄的电影《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使恐怖片返璞归真,它的目的只有一个——scare us out of our wit。该片讲述了面具杀手Michael Myers在伊利诺伊州小镇Haddonfield跟踪两个保姆的故事,开启了杀手型恐怖片的新纪元,票房大获成功。
12. 此后虽然在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地佳片频出,但美国和英国的大部分恐怖片都似曾相识,夹杂着毫无意义的折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那个恐怖片百花齐放、标新立异时代的终结。

BBC 恐怖电影史A History of Horror with Mark Gatiss(2010)

主演:Mark Gatiss John Carpenter Mic 

导演:John Das Rachel Jardine 编剧:Mark Gatiss

BBC 恐怖电影史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