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能走到如今的高度,和他自身的刻苦与天赋密不可分。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成为了冯小刚心中最大的遗憾,所以在我们把中国导演划分为“第五代”、“第六代”的时候,冯小刚很知趣的说“我根本划不上第几代”。



冯小刚的艺术生涯是从场务开始的,我们不提倡尊崇学院派而瞧不起半路出家的和尚。天赋相比后天的努力同样重要,甚至比努力更有决定性。冯小刚刚开始做导演的时候,他还只是王硕手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跟班,每天做着欺下媚上(王硕语)的事情,也只有靠死皮赖脸的精神,非学院出身的冯导才能获得如今的成功。



我们感谢冯小刚将王硕小说作品里的北京气质表现了出来,感谢冯小刚靠着耍嘴皮子就逗乐了几代人。冯小刚前期作品的成功,大多归功于迎合了当时的大众喜好,以及得到了王硕等好友的大力协助。



我们可以把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以2006年的《夜宴》做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的冯小刚完全按照原作小说拍摄电影,没有掺杂太多个人的态度。但是从《夜宴》开始,他开始想放飞自我,熬了多年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拍片,但这是一次灾难般的尝试。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成熟。所以到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他又暂时放弃了自己的野心,做回了原先那个躲在小说背后的冯小刚。



冯小刚导演虽然是国内的名导,导演影片无数,但是在我们心里,他始终没有完全的一部[冯小刚式]作品。插科打诨那是王硕带给他的恩赐,所以他有时候应该会很羡慕张艺谋、陈凯歌或者姜文吧,这些大导的作品完全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从《唐山大地震》以来,在观影过程中渐渐的发现,冯小刚已经迷失了自己。而且在他评论“都怪中国垃圾观众多”的时候,我禁不住要笑出声来。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唐山大地震》,冯导演重视的细节,都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徐帆多年后见到女儿的时候,跪下喊“登儿”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感动,但这仅仅是冯导演的把戏而已。



当陈道明因为领养的女儿做堕胎手术,而去狠抽陆毅的时候,我们才真的会发现,冯小刚的能力是把控不了《唐山大地震》的。导演对整体把控力不足,只能依靠这些小把戏来弥补,来赚取观众的同情。



如果说《非诚勿扰》是献给文艺青年们的一份礼物,那《非诚勿扰2》就是文艺过头的[非电影式]电影。其中诸多的小桥段不是为了电影而拍,我宁愿相信《非诚勿扰2》是冯小刚和王硕和解的象征。



冯小刚筹备十年的《一九四二》更进一步暴露了他的短板——没有系统的影像基础,只能依靠三两个没有立起来的人物,来拖着剧情往前走。无论是对当时当局者的嘲讽,或者对难民们的描述,都没有让观众印象深刻。冯小刚只能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去掺杂那些不痛不痒的“噱头戏”。有时候我不禁会想,如果这个题材交给张艺谋、姜文去拍,肯定不止这样吧!



《私人订制》这部影片与其说是权钱之作,不如说是冯小刚用来恶心自己的作品,我敢肯定他自己都没有看过完整的成片。这部电影出现的唯一意义,就是让观众更加怀念《甲方乙方》。



《我不是潘金莲》杀青时冯导演曾放言“这是中国最大尺度的电影”,但是相比喜剧片或者剧情片等标签来说,更应该给他贴上闹剧的标签。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完全沉浸在自己“YY”的世界中,看似很有意境的旁白,在听冯导演缓慢讲解时,简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无论是情节设置,或者矫情的角色,甚至每一句对白,都将冯小刚的鸡贼和自恋暴露无遗。



直到去年冯导演又为我们带来了青春片《芳华》,比《我不是潘金莲》有所收敛,至少不会那么明目张胆地恶心人。但无论是从文工团散伙饭,或者小郝为刘峰打抱不平,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感动或者愤怒,只是感觉到了冯小刚导演又一次的鸡贼和不真诚。



冯小刚总是知道观众的泪点和痛点在哪里,所以每次他都会将这个点放大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观众如今都学聪明了,一直被挠同一处痒痒,剩下的只能是膈应了。



冯小刚将感情收敛着拍电影的时候会更加迷人,在谷子地在煤堆上大喊“我的兄弟们就在这下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真诚。但是在《芳华》中听到“你们敢这么对待残疾军人”的时候,只能微微一笑,冯小刚还是原来的冯小刚,满脑子的投机取巧,不把精力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反而舍本逐末地还在用这些低劣技巧。



电影是门艺术,如果只会抖机灵,无论票房40亿还是80亿,终究成不了大师。


手机2(2022)

又名:手机2之朋友圈 / Cell Phone 2

主演:葛优 范冰冰 张国立 徐帆 范伟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Zhenyu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