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12

春天的故事:影评


扩大的视角

春天是侯麦四季的第一部,凭借不多的观影量,我观测倒侯麦视角的变更,从内心独白+叙事的结构,逐渐外化,通过广角的人物外在行动反映内心世界。

相对而言,内心独白更容易展现层层折叠的内心活动。心理活动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种状态叠加而混沌的。外在的影像和戏剧舞台容易表现单线程的感情,却不容易表现多线程并存的复杂感情。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沉湎于内心世界,或仅反映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冲突,那这种视角是原始、本能和有欠缺性的。

人文主义

很喜欢侯麦的人文关怀和切入角度,对人性尽量接近真实的描写,不加以指手画脚的判断,也淡化对于性别的处理,在电影中不存在先验的性别画像,也没有刻意的反画像。当然,这不意味着没有原型人物和角色特点,相对女性更成熟和丰满的形象,男性更原始而朴素,有时则会滑入被动的局面。

影像中的人文主义令人感到温度,“人”在这里,是最底层的细分单元,也是无需继续解构的个体。聚焦始于人,而止于人。电影将目光集中在一个个的人上,不会形而上从上帝视角俯视人类,不会用人说明宏大的命题或劝教道德,也不会后现代主义的强行将人解构,以至于先验的检验阶级、性别、财富或意识形态,成为权力和义务的综合,动物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恶与善的实现体和承载体。

在这里,人不是神的倒影,也不是世界的阴影。

在春天的故事中,理智却有轻微洁癖和hysteria的哲学教师女主,用教条和传统男性形象作为掩饰却感性而笨拙的的女孩父亲,略显稚嫩存在心结的女儿,寻求心理地位补偿以至于略显刻薄却独有魅力的情人,每个人在平静慵常的生活图景下都拥有与客观世界轻微违和的特质,每个人也都有期待、欲望和行动规则。

夏天的故事中,随着侯麦手法的日臻成熟,男主角和每个女主角的独有魅力和关系互动更加舒展。

在这个解除婚姻等社会强契约约束,只保留社会最基础行为法则和文化气质的景深下,是否可爱(loveable,而非lovely)成为第一性的问题。

日常中流动的剧情

大概因为是四季的第一部,剧本本身比较简单且缺乏戏剧冲突性,难以独立支撑。但在侯麦的Accord下,故事还是舒缓和从容不迫的展开和流动起来,角色自然拼接,叙事合理而完整,不被闪光点所遮蔽景色,也不被推动剧情的乏味情节所稀释。这种对于流的把控力不知道是否来自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只能说要么侯麦具有令人惊叹的把控性,要么就是对人性和客观世界的解读如此真实和充满细节,完全融入心中,以至于可以随意裁剪和伸长而不破坏张力和延展性。

演员和审美

演员的选择同样令人惊叹,每个演员都确切无误的拥有个人特质,在剧情中却不破坏张力,可能来自于还原真实的倾向,以避免通过戏剧性人为制造华彩。

在剧情中我们能通过演员的微表情确切无误的读到内心世界,比如被掩饰的轻微焦虑,心理回避状态下的出神再拉回,欲望腾起又被矍住,情绪的断裂和转折等等,如同正在行进中的事情,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大概也是审美的一部分。

而对于布景,不管是岛和海边风景、城市,还是郊外的花园,除了主角视角的代入,侯麦很少给没有人物/人物静止的风景长镜头,这种镜头引入深思却拖沓剧情,更未运用日本电影里面静态而刻意的美,我们可以感到动态的美和生机。

电影中出现的经常被讨论的康德和胡塞尔,凭借对康德有限的知识,个人觉得与影片主旨应无必然的联系,不显唐突主要原因可能是与影片的整体审美气质相符。

总体来说,侯麦并不算踩到我的点的导演,可能我的性格底色会更加悲凉一点,关注的角度和切入深度也会不一样,但还是必须要承认,侯麦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极好的观影感受。Bravo!


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1990)

又名:人间四季:春 / A Tale of Springtime

上映日期:1990-04-04片长:108分钟

主演:Anne Teyssèdre 休格·奎斯特 Florence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Eric Rohmer

春天的故事的影评

水叶
水叶 •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