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从夫妇的日常生活切入,比如从搅煮奶茶的镜头到给孩子洗澡。慢慢自然地切入跟骆驼相关的生活情景,如用骆驼毛给小骆驼编织装饰绳给它撒奶希望它健康长大。前半部分没有任何旁白和介绍,只有特写镜头、远景、跟随人物移动的镜头等,镜头的语言及与其嵌合的时间感,给予了观众凝视感、安适感和生活感,慢慢地代入到蒙古传统与现代过渡期的游牧生活里。

影片的标题是《哭泣的骆驼》,前半却也没有渲染骆驼的特殊或灵性,很自然地开始了母骆驼生出了白色的小骆驼。另一边镜头里,妻子在给白羊唱歌,此处多少暗示着当地人可能的解决方式。夜里,正式老夫妇夜里点蜡烛打着扑克牌唠嗑,和小辈们聊到黄道十二宫和骆驼,聊着生活与传说与灵性。

又是白天,骆驼母亲不愿给白色小骆驼喂奶的样子终于正面出现在画面中和对话中,主人尝试用绳子绑住她的双腿以让她可以给她的孩子喂奶,不过失败了。

他们尝试去某个城镇中心寻找音乐家来做霍斯仪式。在悠扬凄哀的歌声中,骆驼母亲留下了眼泪。

上面这句文本看上去,似乎这篇小影评里对它没什么情景的描写。但实际上,笔者影片前半都看得迷迷糊糊心不在焉,而女歌手悠扬的嗓子带着蒙古调子伴着琴声响起的时候,似乎整个注意力都被歌声夺去了,身体被声音包围着,情绪也开始共情,也如骆驼一般,眼眶含起了泪水。画面中的骆驼母亲从一开始被抓来和小白骆驼见面的暴躁和嘶吼,变得宁静和安定,眼神也慢慢悲伤起来,开始留下眼泪。最终慢慢地接受了小白骆驼。

这部影片的价值可以有许多,可以是介绍了一个人与动物动情的故事,可以是万物有灵的一个案例,可以是为蒙古国游牧人的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和记录,可以是逝去的仪式最后回光返照般的“神迹”的留存。但对笔者而言,这部片子的震撼感来源于音乐。

音乐是一种听觉,听觉是所有感官里唯一一个被动性最强的,人能最受直接影响的感官信息。视觉是人选择去“看”,嗅觉是人选择去“想”,只有听觉,人是被动地用耳朵去收集当时时空的声音。人听到节奏快的音乐就可能不自觉地就动起来,听到抒情的音乐就能放松神经,听到悲伤的音乐就会被勾起一种难过的情绪,这些感情通常是即时的、难以控制的。

原来在我们传统社会中,可能有这么一种使用音乐的方式,是将它真切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从前看过音乐剧,看过聊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文章和电视上联欢晚会的节目,却还没有见过如此生活化的一种臻至艺术的音乐。音乐能成为万物的“汤”与“药”,宇宙之“弦”,波形之“灵”。音乐起的那一瞬间,就已忘记了时长。


哭泣的骆驼Die Geschichte vom weinenden Kamel(2003)

又名: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上映日期:2004-04-07片长:90分钟

主演:Janchiv Ayurzana Amgaabazar Go 

导演:Byambasuren Davaa Luigi Falorni 编剧:琵亚芭苏伦·戴娃 Byambasuren Davaa

哭泣的骆驼的影评

圆子
圆子 • 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