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欢乐喜剧人》第三季的总决赛,这一季算是看得最全的一季,说说观感。
1,生在喜剧家族,不如长个喜剧脸
先说常远。无论是节目中,还是主持人郭德纲的串场词,不停在说常远的家族传承。
是的,相声界有三个家族,而且还是三个少数民族家族,对相声发展史贡献很大,分别是满族人常连安一家,满族人侯宝林一家,还有回族人马三立家。常远是常连安的第四代。
但很显然的是,喜剧确实无家传。几个家族后人到了第三代,就很多无法在喜剧界扬名立万了。因为喜剧也好,相声也罢,从来不是靠家庭熏陶出来的,而是在茶园剧场里面对观众的各种冷热反应,历练出来的。就好像医生做手术,听了再多的理论,总要亲自握着刀去病人身上来一下,才知道自己手抖不抖。
常连安五个儿子里相声说得最好的小蘑菇常宝堃,就是随父亲在张家口露天市场上撂地练出来的。
也许正是懂得这个,常远进了开心麻花,想通过重回小剧场的方式,重续常家在喜剧史上的辉煌。
但是,除了后天的剧场历练,先天条件才是最要喜剧人命的东西,就是那句老话“祖师爷赏饭”,所以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去学戏,或者学相声,老师看了两眼,说你把孩子领回去吧,这孩子不是这块料,令请高明吧。
这个其实并不夸张,有些人天生就有喜感,或者是长相,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笑容,你一见一听一看,就不由自主地想笑,这就是喜剧天赋,祖师爷赏饭。
至少在相声界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马三立的其貌不扬加声音沙哑,侯宝林更是被天津观众戏称为“幺鸡”,马季的小眼睛笑眯眯(这是相声界很经典的一种长相,后文还会说到),小团圆脸,两眼笑起来一条缝,几乎成了相声界走红的标志性长相(估计旧社会老师收徒弟也是按这个标准收的),郭德纲也是胖了之后眼睛越来越小,才红的。就是因为这是中国人印象中的喜剧脸。
说得再直白一点,中国人对喜剧的理解,就是反智的、反偶像的,所以陈佩斯和朱时茂那个《主角与配角》,很久之前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了,浓眉大眼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对不起,您很好看,但是您不可乐。不过看看憨豆,其实各民族也差不多。嘲笑,几乎是喜剧的原始动力,可总要有能让我嘲笑的点吧。
但常远的脸,并不喜感,声音也是。他遗传了家族的名望,却没能遗传喜剧之脸(常宝堃小时候就是最经典的圆脸小眼睛沙哑嗓子,大家觉得太可爱了,所以用张家口方言说他是个宝贝,是个蘑菇)。常远性格中有一种文艺至死的倾向(至少展现在镜头前的是这样),加上中性的声音,中性的举止,他最后的舞台角色定位,就是个豆瓣文艺青年+略带含蓄羞涩版的小沈阳。
但偏偏他又是个包袱太重的小沈阳,对爷爷肯定的期待,和常氏家族复兴喜剧辉煌的历史重托,都压在他身上,包括最后一期总决赛,搬出常宝华来,说实话,常宝华只是辈分高,家族好,但相声说得,呵呵,真的很一般,甚至90后都不认识这老头是谁。总是提常宝华,非但没有给常远加分,反而减分。
常远的节目好在编剧强悍,而且也可见他的文艺之心。故事背景从二战的欧洲战场,到上海的抗日舞厅,从旧日工厂,到清新校园,而且叙事结构有顺序倒叙插叙,时空在戏剧中转换,甚至还有性别互换后的闹剧,可以说,得益于小剧场和开心麻花团队的力量,常远的节目是戏剧感和手段运用最为丰富的节目之一。
作为一个团队,开心麻花这一季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个人,常远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继续演一个文艺版的小沈阳么?更何况,这一季几个选手,就有常远和文松两个娘娘腔了,前还有小沈阳,中国人喜剧的娘娘腔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大,到底能容纳几个大红大紫的娘娘腔喜剧人,如果转戏路,还能转到哪个角色,这些都是常远没能解决的问题。
2,喜剧,还是要好笑,想看悲剧我就看莎士比亚了
《欢乐喜剧人》有个很拧巴的地方,比如那句口号:欢乐喜剧人,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作为观众,我当然想看搞笑的,才看喜剧人的,谁管你认真不认真,现在有太多所谓喜剧电影,说导演多么认真,演员多么努力,带病坚持工作,喂,你当自己是焦裕禄孔繁森么?
喜剧,终究还是要喜感,看悲剧我就去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了。
但包括常远、张小斐等人的喜剧,还是有很重的“正剧情结”,希望自己的喜剧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有温情,让人感动。喂,隔壁老王频道有个节目叫《感动中国》,我想催泪我干嘛要看《欢乐喜剧人》。憨豆整天恶搞别人,考试抄别人卷子,这能有什么教育意义,好笑就行了。
张小斐在总决赛时说,很多人觉得她是最好看的女喜剧人。她就是这个问题,她找贾玲来客串助演,贾玲上台两分钟,完全秒杀了张小斐演谈情说爱20分钟,为什么?因为张小斐偶像包袱太重,美女包袱太重,总当自己是美女,情节设定总是谁谁谁爱上她,或者她爱上谁了。如果想满足自己的公主心,去湖南卫视啊,干嘛要来喜剧人呢?
虽然郭德纲拿着《欢乐喜剧人》的出场费,他念那句“搞笑我们是认真的”,但是同样是关于搞笑,郭德纲一直批判过他的同行们:谁说相声非得有教育意义,听完相声就得出去拦惊马去?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真的搞笑了。
《欢乐喜剧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好笑,再温情,再正能量,再美好,再有戏剧性,它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你首先是喜剧人,不是北京人艺,不是国家京剧院。
在搞笑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上,不得不说,文松和他背后的东北二人转“赵家班”团队,仍旧是理解最深刻。虽然我个人对东北二人转的表演风格并无好感,但是无法否认,他们至今,仍旧是最懂搞笑重要性的中国喜剧团体之一,而且没有其他历史责任包袱,没有什么社会责任压着,只搞笑就行了。早期二人转野剧场里演的不好,观众会扔啤酒瓶子上来,这种剧场压力的磨练下,二人转演员在喜剧表演中最大的优势就是,不自恋。不是为了实现我的公主梦,也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主角光环才来演的,是为了让观众乐,不是为了让我自己乐。
文松在上一季里作为一个专演爱哭娘娘腔的配角,无疑是团队中最出色的一个,赵本山或许是以为他有成为第二个小沈阳的资质,所以这次让他带队,所以文松在台上说,希望师傅不要骂我,我尽力了。
他确实尽力了。他在采访时也说,想过改戏路,但这是多年形成的,改了就不是我了。即便同样是娘娘腔,文松和小沈阳还不同,小沈阳可以演主角,因为小沈阳的中性仅仅是语言上的笑点和点缀,其他很多方面一看就是个直男癌,但文松在肢体表演,气质上,甚至整个气场上,都更为中性,这使得他全部的气场显得阴柔弱化,如果他做主角,怎么看都像配角,所以只能找装傻充愣的宋晓峰来配戏,让人觉得似乎宋晓峰是主角。找赵四助演那期,就似乎赵四是主角,文松是个永远的配角。
为什么?并不是说中性娘娘腔就只能演配角,谢耳朵照样是主角,问题在编剧。但二人转的“假性别平等”编剧思路,制约着他。二人转的有趣之处在于,看起来,是男女平等,两人对唱,相互帮衬,甚至看戏份,很多都是女的唱段比男的多,可是最后,大红大紫的大都是男演员。这几乎就是东北社会的缩影,看起来女性脾气大骂老公,但无法改变骨子里男权社会的根基。在这种思路下,文松就只能是个配角。
张小斐最应该向赵家班学习的,就是现场气氛。这大概是二人转骨子里带出来的,文松团队的节目,一开场,必然嗨翻,他们就把舞台当成了二人转场子,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冷场,要扔酒瓶子了,千万别冷场,那个观众弯腰了肯定在找瓶子……他们始终在努力把场子热起来,即便不是特别搞笑,但热烈的现场气氛至少不至于尴尬,尤其在演员的控场能力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
因为喜剧最怕的,就是你的包袱不响,观众get不到你的梗,一个喜剧演了10分钟,一直冷场,才最尴尬。
但是文松团队的编剧,真的该换了,有几期节目,真的觉得赵家班的编剧团队,是不是昨晚喝大了,早上起床晚了,急三火四凑出来的剧本,非常之烂,随便编个狗血故事,然后把全本所有的亮点,托付给宋晓峰那一句“啊”的顺口溜吟诗一首。
剧本太烂,几乎是赵家班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甚至赵本山自己的几个最巅峰作品,也都是有赖于有个好编剧的助推,从崔凯,张惠中到何庆魁。
因为二人转演员的现场即兴表演,相声叫现砸挂,就是没有剧本的,所以他们对剧本的要求太低,但那在时间散漫的小剧场可以,放在固定时段的节目里,就显得情节拖沓,不够紧凑,节奏感一塌糊涂。赵家班的人,现在也面临一个巨大问题:二人转时代的演员个体喜剧经验,如何适应媒介产品的需要。没有任何媒体单位平台会给你几个小时,让你不用剧本随便演。
所以,就出现了两个现象,一,赵本山去拍了乡村爱情,好像出到第八季了,把小剧场里不讲节奏、不讲剧本、一边编一边演的散漫,拖到了电视剧里;二,越来越多的东北青年,成了直播主播,因为不用剧本,不用编剧,不限时段,不用控制节奏,本色演出。
这就是最好玩的,以二人转风格为代表的传统东北喜剧人,他们天生自带喜剧表演的洪荒之力,却至今没有学会,如何约束控制于它。
3,郭麒麟是个活化石
再说说郭麒麟,作为郭德纲的儿子,且母亲王惠又是京韵大鼓白云鹏白派的传人,郭麒麟确实很有曲艺的家传。这个家传,说的是资源。想学哪派哪段,上楼找爹妈就能学。
而且他遗传了郭德纲的小眼睛,谈不上帅,而是长得很有观众缘,加上曲艺之家的优势,和郭德纲的社会媒体资源,他如果不红,只有自己不努力唯一一个答案了。
郭麒麟站在台上说相声,有一种“中华文明活化石”的赶脚,因为给他助演的德云社演员,张口就管他叫“少爷”,还有叫“少东家”的,不知道还以为这是演《大宅门》呢,我估计连王思聪在家也没人这么称呼他吧,只能说相声本身就保留接收了太多旧社会的话语体系,外人觉得神奇,他们自己已经习以为常,就跟曹云金之前的师徒恩怨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21岁的年轻人,郭麒麟很想创新,所以中间几集搞了相声剧,德云社一帮子人给助演,但演完了发现,郭麒麟变配角了,张鹤伦变主演了,毕竟还是太稚嫩了,似乎除非舞台只有他一个人,否则观众永远不会把一个20出头的脸视为主角。
所以,郭麒麟又回归相声,而且开始说贯口八扇屏,唱北京曲剧,向传统相声回归靠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在尝试的郭麒麟。
相声演员靠什么红,就像to be or not to be 一样,是个永恒的话题。郭德纲当年是靠着说传统相声火的,因为主流相声界都去走穴慰问,想着当个文工团团长什么的,没人说老段子了,郭德纲的差异化竞争,一下子就抓住了相声爱好者、票友们、文化学者和媒体记者的心。
但是再走这个路线,短时间内,观众已经腻了。说实话,岳云鹏的传统相声功底并不好,所以他很少说老段子,更绝少学戏曲,因为他知道何云伟比他唱的好多了。马三立也说过,他听了学京剧出身的侯宝林说的几个学戏曲的段子,马三立再也不说那几段了,因为自愧不如。
但岳云鹏先天有优势,长得就贱,一笑更贱,所以就奔着骚浪贱的相声戏路一路狂奔下去,彻底打掉了羞耻心,像唱五环这种有点无脑的段子,换了何云伟估计都下不去嘴,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人设真的很重要。
郭麒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呢?显然还没找到。郭德纲儿子,这个称呼,其实对于一个喜剧演员来说,与其说是一个优势,不如说是个巨大的阴影。
他不够岳云鹏骚浪贱,也不够曹云金(他也是眯眯眼的脸)机智老练,他更不如张鹤伦豁得出去,荤素段子都敢说。毕竟是少爷,那么多青春少女追着他喊郭麒麟我爱你,他还有偶像包袱,谁21岁不想演个帅哥,谁想演骚浪贱,这可能就是他最大的障碍。
少爷有少爷的优势,也有少爷的劣势。毕竟同样是少爷,小蘑菇是几岁就跟常连安撂地的,演完了拿着小笸箩要赏钱,自恋早就磨没了。
我记得冯远征说,他在德国那个戏剧老师说,好演员的第一课,是彻底放下羞耻心。
4,工业文明喜剧之子的张子栋,骨子里写满了荒诞的黑色幽默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季我特别有期待的一个人,就是张子栋,因为他和其他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常远,郭麒麟,张小斐,肖旭肥龙,宋晓峰,都是靠语言来搞笑的,可以说,中国的绝大部分喜剧,都是语言类喜剧,所以春晚把相声小品都归为语言类节目,所以过去曲艺都是“吃张口饭”,都是用嘴。
但我们看憨豆,几乎没什么台词,全是靠肢体表演来搞笑,这种喜剧没有地域文化限制,全世界通用。
张子栋就是靠夸张的动作表演搞笑的,所以网上传的最火的他的作品,就是学西班牙舞,和演员面试,都是这样,中戏出身的他,继承的是西方喜剧表演的套路,是卓别林的路子下来的,不需要对白的喜剧。
在张子栋的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想象力,什么穿越时空啦,什么神奇发明啦,让我想起罗伯特·贝尼尼,还有早期周星驰电影里的各种鬼马机关,这种想象力才是喜剧最长久的生命力,即便周星驰从粤语翻译成国语,丢掉了其中的粤语梗笑点,仍旧能征服大陆,就是想象力的原力(当然,有个题外话,周星驰本来是个低沉沙哑嗓子,为什么通过石斑瑜的配音,在大陆就火了,说明大陆是个非常重语言幽默的地区)。
而且张子栋的作品里,往往有一个按钮情节,就是在这个情节之前,每个人都正常,那个情节,或者是博士被电击了,或者是内心独白了,或者是老演员上台演出了,就像一个按钮,把所有人的程序启动了,他们进入了癫狂状态,张子栋就是在这种狂魔式的表演中,是最搞笑的,比如面试和拉丁舞,action开始,就进入了癫狂,显然这也是需要专业戏剧表演功底的收放自如。
但或许是个人性格原因,张子栋的悲剧色彩很强,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对他人的讽刺,对结局的设置,无比荒诞之中,浸透了悲观。
而且张子栋是鞍山人,那是一座以钢铁闻名的工业城市,他的背景与赵家班中浓厚的东北农村背景迥异。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那就是,二人转代表的是一种农业文明,虽然二人转演员的大红大紫,让全中国都觉得二人转就是东北唯一的喜剧文化,但显然,东北还有另一种工业文明,而张子栋,正是东北工业文明之上的喜剧代表。
他来自钢铁工业的废墟,他的喜剧就像《铁西区》一样,注定写满了黑色、荒诞、悲剧。
一种荒诞戏剧派的张子栋,是东北喜剧人在赵家班之后的一个另类重生,我希望他能够走得更远,因为这个类型,太稀有。
还有比较惊喜的是肖旭和肥龙,他们曾经是张子栋调教帮助出来的,但他们并没有继承张子栋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是走了一条萌得可爱的轻喜剧风格。

欢乐喜剧人 第三季(2017)

主演:郭德纲 张小斐 张子栋 文松 常远 郭麒麟 

导演:未知

欢乐喜剧人 第三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