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档,满眼合家欢,能让电影创作者调整电影部分创作思路的档期也只有春节档了。
说是为了档期,其实就是“更容易的赚钱”,这也导致了不少影片宁愿成为一台毫无意义的晚会,也不愿意在质量上多下点儿功夫。
所以每次春节档,你就去找那个与众不同的,准有惊喜,能在这个档期成为几大霸主之一,肯定不差钱,制作小不了,类型不走合家欢,肯定不缺勇气和质量。
今年春节,还就真有这么一部电影,别不说,够硬!没错,那就是——
《红海行动》

从票房目前的票房来看,红海的优势没有合家欢那么夸张,但若论口碑,则呈现了碾压同期国产片的趋势,甚至在国产的大型商业制作中,也排的上一号。
其实本片导演林超贤作为香港类型片导演中的“拼命三郎”,以人称“魔鬼导演”的执导风格也已经贡献出了不少质量不差的作品,《逆战》、《激战》等片也一直坚持着其擅长的热血硬汉风格。
直到2016年一鸣惊人的《湄公河行动》,让林超贤彻底的成为国内动作大片的一大新星导演。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国产主旋律也终于开始了正确的探索,也就是“先拍好电影,再扯其他的价值”。
这也是《湄公河行动》以及如今的《红海行动》大受欢迎的原因,即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同人群产生了差异不小的价值观,也难以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填鸭式的主旋律电影已经行不通了。
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就是各单位居然大规模组织人员去观看《战狼2》,而不是根儿正苗红的《建军大业》,再多的小鲜肉也难掩其转型失败的事实。
需要强调一点,虽说都是主旋律,《战狼》系列的类型化程度比《建军大业》等片可是要高得多,而且和《红海行动》也不存在过多的可比性,战狼是典型的冷战式个人英雄主义加上大鸣大放的草根儿民粹思想,而《红海行动》则选择了团体路线以及克制的价值表达。
毕竟一个是动作片,而一个是铁打的战争片。
《红海行动》的主旨就是尽可能多的展现战争场面,林超贤算了过足了瘾,简单的文戏过渡,影片被接二连三逐渐升级的战争戏拼接在一起,蛟龙小组八人各司其职,保证了每一场对战的可看性。
惨烈的巷战,海军重器的亮相,让军迷过足瘾的各类兵器,狙击手之间的王牌对决,紧张刺激的拆弹环节,甚至连沙暴之中的坦克战都出现了!


对于这些大场面,林超贤力求真实,为了更好的视觉冲击力,不惜亲自拿枪走位,不怕危险演戏爆破点,其乘坐的沙滩车由于距离太近居然和时速60公里的坦克相撞,林超贤也为此被送进了医院。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力求做到最好的精神,让全片的战争戏在质量上足以比肩好莱坞一线制作,多处镜头更是“爆炸狂人”迈克尔·贝灵魂附体,这是在目前国内的军事题材中从未见过的制作水准。
两个多小时,绝大部分都是单纯的战争戏,而文戏则是被极大程度的压缩了,于是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展现人物本身,这种以小队模式出现的电影也最容易折在这点上。
而《红海行动》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着急把人物以及其之间的关系当做一个独立的任务,不着急引入,而是靠动作戏来作为引导,拉观众入戏。
靠的不是台词,而是在战斗中小组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经过几段战斗,每个人的特点自然就出来了,到后来出现了牺牲,那股悲壮的情感自然也就涌上来了。
对比一下此前的《湄公河行动》,此举可谓是扬长避短。而军方的大力支持,则让林超贤的优势有机会得以最大化的呈现。
我一向敬佩能把一件事做到非常精的人,而林超贤在本片展现的战争戏造诣,就很令人敬佩,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种参考,国产电影的战争戏原来能这么拍。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十全十美的,正相反,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并不喜欢这部片子。
首先仍旧是双标的问题,尽管本片已经被删减了4分钟,但其血腥程度也是国内目前可以看到的顶级标准了,血肉模糊的场面令人发指,当然在技法上我很欣赏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展现。


但我们的标准在哪儿?《血战钢锯岭》引进就得删减,而背后有政治靠山的就可以直接上映,如果说《建军大业》已经吓坏了不少小学生,本片则是让部分的成年人都感到了不适,我看的那场就有两个中年女性因为太过血腥提前退场了。
就在昨天,谢飞导演再一次发表了公开信,呼吁我国以电影分级制度替代电影审查,这其实可以被视为我国推行依法治国进程的一部分,是公开透明化替代暗箱操作的一部分,也是合理保护我国未成年人的一种方式,如何界定血腥,如何避免观影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阴影,《红海行动》再一次引发了这样的讨论,这也可以被视为其积极意义之一。
而战争中的血腥,在电影的展现中必然是要以反思的姿态呈现的,其实《红海行动》到最后阶段所展现的艰苦战争已经可以达到反思的标准了,因为我已经能感受到士兵除了使命外,也是为了活下去而战,他们厌恶这无休止的战争。
但最终我却没有看到任何反思,总有人拿《红海行动》对比《黑鹰坠落》,总有人拿《战狼》对比《第一滴血》,但这两组对比恰恰都是对战争的利用与对战争的反思之间的对比,叫嚣战争的人最先便当并引发连锁悲剧,而“一人军队”再强不过是越战伤痛的产物。


本来片中二人坐下,原以为要进行一点意味深长的对话,冒出来的却是“强者无敌!”。
本片“据称”改编于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但我也想请问一下,到底什么算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当初也门发生战乱,按照官方的表示我们可是一枪未发,也就是说影片只有中国民众举着旗子登上军舰那一小段儿是真的,而剩下的包括营救人质和黄饼事件都是虚构的。
与《湄公河行动》不同,《红海行动》连真实地名都没敢用,只字未提“也门”。这也无妨,可影片的故事其实是被分成了两段,一个是营救人质迫不得已与恐怖分子开战,而另一部分则是在责任之外的英雄行为,为了黄饼去拼命这一整段,不管多么惨烈,都是跑题的,甚至是为了可看性和商业性直接摧毁了前段所树立的价值观。撤侨怎么就撤成反恐了?(海清的角色经历明确表示了反恐主题)


如果说撤侨事件只是个引子,那么正常的改编应当是在维持事件原有性质的情况下进行演绎,军人们始终要做的只是保卫侨民,远离纷争,而不是在各个层面的介入纷争。恐怖分子之所以不放过中国人,是因为中国政府不愿意交出虚构小国的领导人家属,这就是对他国内政问题做出选择了啊。
《红海行动》如果要真是以“撤侨”为原型,该做的就是老老实实远离纷争,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而不是一面批判着美国充当世界警察,一面在电影里干着同样的事情。即便是最后点题,也仍旧是保卫南海主权,那中间为什么要横叉一杠呢?倒不必把这种战争展现上纲上线,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林超贤只不过是想更多的展现战争,至于其他的也就不管了。
原本撤侨能闻名世界是因为反应迅速,这可倒好,敢情我们能闻名世界是因为和他国武装开战?那这个性质,和美国著名冷战思维的意淫神片儿《赤色黎明》一样啊,因为连反派的动机都是预设,但好歹人家既敢叫出假想敌的名字,也没有扣上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大帽子。
祖国是伟大的,军人是可敬的,电影是爽的,但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什么是艺术加工,什么是现实,毕竟护照是不能乱涂乱画的。
同样需要认识到,往往用“爱国主义”来进行绑架的不是电影创作者,至少林超贤的《红海行动》绝对没有这意思,如果林超贤要是犯坏的话,大可以让原本纸片儿人设的反派大喊“你们就是劣等民族”,张译饰演的队长大喊一句“那TM是以前”。而现在张译嘶吼的一句“迫击炮”就比“虽远必诛”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一部可以成为国产类型片里程碑的影片,最不需要的就是没有理智的支持,给片子打五分是理智,给别人疯狂安利《红海行动》也是理智,但认为别人提出反对意见就是“不爱国”的才是真正的智障。
所以,喜欢《红海行动》没问题,但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不用怀疑自己的审美,你没有任何错。
————————————————————————————————————————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葡萄槽电影”(funnygrape)哟~!

红海行动(2018)

又名:刀锋·红海行动 / 红海风暴 / Operation Red Sea

上映日期:2018-02-16(中国大陆) / 2020-07-24(中国大陆重映)片长:138分钟

主演:张译 黄景瑜 海清 杜江 蒋璐霞 尹昉 王强 郭家豪 王雨甜 

导演:林超贤 编剧:冯骥 Ji Feng/陈珠珠 Zhuzhu Chen/林明杰 Eric Lin

红海行动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