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个完全异于正常人类社会的环境里成长,人会变成什么样?本片做了一些想象,而且是玫瑰色的浪漫想象。
在本片的预设中,在掌握基本的语言和生存技能后,人就可以独立成长了。
一开始,男女主成长得有些过于理想了。他们既乖——没有逾越老水手的“法律”,也运气好——没有惨遭天灾,还出落得男帅女美。他们的见识虽然短浅,想法天真,但也没有受到世俗社会影响,清新自然。
直到“船”来,故事有了变化。船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在第一次来临时,女主没有点燃求救信号,那是出于一种不愿离开岛屿,尤其是只有她和男主两人相依为命的岛屿的想法吧——彼时她似乎对男主有些懵懂的依恋了……但毕竟不是很成熟。
第二次船来,他们彼此相视一笑,潇洒地放弃了,这时候比前一次更清醒。在此之前,男主经历了一个关键事件:偶然撞见食人族的仪式。更可怕的是:他发现这些食人族的嘴脸,像极了当年逃难时人们的嘴脸(此处可以脑补《泰坦尼克号》的一些情景),也许离开小岛回归人类社会,并不见得是好事。更何况,这时他们已经认定彼此,变成了男人与女人,后来又有了孩子……有了这个认识,他们就更加坚定地在岛上过自己的日子。(岛上日子的艰苦被淡化了,他们似乎每天都有充足的食物,这也为他们不愿离开做了些合理化说明。)
不过,有些细节还是不太浪漫,让人熟悉的。他们彼此争吵又互相依赖,和现代文明下的夫妻有相似之处;女主在经历初潮和生育方面的无知和痛苦,也被记录下来;男主照样会手淫(这个是女主说的,她竟然知道这个词?)。说到底,人类社会不管是野蛮还是文明,都离不开“食色”…
不过即使有波澜,一直到这里,都是男女主演员本身的青春气息吸引着我看下去。比爱情,它没有《泰坦尼克》的惊天动地;比深刻,它也不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直到结局,我真情实感地流了一脸莫名的眼泪,才有点体会到这个故事的价值了。
那个有些玫瑰色肌肤的爱的结晶——他们的孩子,是关键。
在一次三人行船中,孩子把桨玩丢了,父亲追桨过程中被鲨鱼发现,母亲又用另一只桨赶走鲨鱼。结果他们一桨不剩,孤立无援地随波漂流。
这时小家伙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出了之前它采摘的毒果,做吞咽状。被父母发现后开始昏睡……绝望之下,年轻的父母也选择食果而睡(有人觉得只是睡着,也有人认为死了)但不论如何,他们选择了放弃。
男主一言不发,递果给女主。女主凄然地看着他,最后他们相拥而眠。一叶扁舟飘浮于大海上,就仿佛沧海一粟,那么渺小孤单,唯一的安慰是他们拥有彼此。这种强烈的无奈决绝混杂着与世隔绝的孤单,真的无法不让人动容。
可不久就有船发现他们了……
这下,倒是有点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类隐喻了。
先不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这个道理了,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褪去玫瑰色调的?
就是女主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女人,把男主当男人看开始……
他们的争吵开始于此。因为男主不能理解女主的怪异举动和想法。
当男人理解了,他们的爱情来了,爱的结晶也来了。虽然孩子可爱,长着玫瑰色的皮肤。但有可能母亲难产而死,即便没有,父亲也会被啼哭吵死,即便没有,孩子会误食毒果,全家陪葬……
他们可以逃避所有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但逃不过上面这个过程,也是蛮有意思的。
而现代社会里,被男女结合,家庭孩子拖垮的人类,最终累到想“一睡不醒”的人,估计大有人在吧?鲨鱼象征生存的威胁,父母抱着孩子一起自绝——倒也像现代社会里全家烧碳的现实…
唯一不同的,是信息的畅通与否。
如果他们有信息,知道有船不远,还会不会食毒?
所以,只掌握语言和生存技能,够不够?不一定够。
尤其在环境变得愈发复杂的今天,我们还是多增加些见识,多一些选择的依据会更好。
信息和信念一样重要。
人们着迷于荒岛求生的游戏,以为征服了自然就征服了一切,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已经被现代文明驯化的人,始终逃不出生而为人的命运。
最终,所有人类都将走向自己的献祭台,要么虔诚地献给自己相信和执着的,要么绝望地献给这相信和执着的幻灭…大概我的泪是为着这点而流的吧。

青春珊瑚岛The Blue Lagoon(1980)

又名:蓝色珊瑚礁

上映日期:1980-07-05片长:104分钟

主演:波姬·小丝 克里斯托弗斯·阿特金斯 莱奥·麦凯恩 

导演:兰德尔·克莱泽 编剧:Douglas Day Stewart/Henry De Vere Stacpo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