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8-18

太平洋战争:无题


首先,这标题起的,The Pacific,连后面的War都省了。就像是“隔壁老王”一样,成了“隔壁王某某”的简称。相比大西洋来说,太平洋对于二战前的美国人来说还是陌生了些。当然,在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人已经被迫熟悉了太平洋。以至于,The Pacific War,可以简称为The Pacific。美国人和太平洋的关系,虽然因war而起,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war可以代表。一个个大兵在太平洋集合,在太平洋战斗,在太平洋成长,在太平洋思念亲人,在太平洋经历战友情谊。所以,war就算加入了标题,也太单薄了一些,不如不加。

E1果然是从普通大兵的家庭开始,符合我的期望。因为在战场上杀戮的战士不是天生杀人狂,也不是孙猴子,不是葫芦娃,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妈生的,也有家庭,也许有恋人,有对正常生活的期盼。他们走到战场杀人,是有原因的,是有过程的,是为某种信念所牵引的。

什么信念?那因人而异,要靠他自己逐渐形成,没人能替他思考。我相信,士兵第一次集会中那个军官的发言就是一个精彩的开始。
一群背景不一样,想法不一样的小伙子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作完成任务?很难的。没有精神合力是做不好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是我的一个关注点。

没想到画面一转,竟然直接到前线了。大头兵的训练过程竟然被省掉了,这能忍?好歹是海军陆战队啊,训练应该有一套吧?

看着某大兵肩上扛的那一大圆粗管机枪,好像沉甸甸的样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关云长的大刀。重量差不多,可打法不一样咯。

士兵们开始搜山了。画面里始终只有一个排的兵力在活动,让我不满。照理说,这个搜山活动应该不止这些人,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联合行动。我更想知道这次搜山行动的整体战斗计划。起码给个滩头指挥部的镜头,听听指挥官们说说计划吧,连级的,营级的,团级的都行啊。搞完这个再聚焦到主角们所在的排的具体行动,就妥了。

E2美军单兵火力大大超过日军。首先部分装备了自动步枪,其次每人都有手枪,这个在夜间近身肉搏的时候很管用。另外,明明是美军攻岛,应该是美军攻打日军阵地,可是却总是看见日军在冲击美军阵地,被重机枪大量杀伤。而且明明有时日军冲到离机枪阵地很近了也不扔手榴弹来消灭火力点。怎么有点抗日神剧的感觉。

最后一段的战后休整就能看到平静之下的心理创伤正在发芽。朝不保夕的冒险经历会让你的正常思维退散,而正常思维退散后谁知道这个人的思维是怎样的呢?

E3战士的人生真是大起大落的太快,前一集还在地狱中挣扎,这一集开始却是来到了澳大利亚热情欢迎的人群中。这样真的好吗?我指的是对战士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的真谛据说是being moderate,那么这些战士们真是欲求being moderate而不得了。这个悲剧的根源在于普通民众在战争时期的极端心理,一方面是对敌人的痛恨(这个来自于对战争的恐惧或厌恶),一方面是对战斗英雄的期盼。极端的爱和恨,在大后方汇聚成强大的心理力量,不可避免的将前方战士裹挟。我想说,这种极端的爱和恨,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可是少有人能做到。不但如此,还有人把这种极端的爱和恨当作战斗的动力来源,我想说,这虽有一时效果,但绝对后患无穷。就算是战争的正义一方,在对抗非正义一方的过程中,如果沾上了这种情绪,那绝对是正义堕落的开始。

E4就是战争创伤篇。死了的,伤了的,外表没伤但精神受伤的,以及后方受伤的家庭,和不敢爱的女人。

E5终于开始登陆作战了,这个攻坚战的打法就看起来合理一些。怎么说呢,你让真正的老兵来看战争影视,估计没一个靠谱的。别太假就行。

E6,E7那是相当残酷的攻坚战了,一个地堡一个地堡的推进,主角们纷纷受伤,或肉体或心灵。E7后半段开始我就没看了。毕竟看过《燃烧的岛群》。

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2010)

又名:雷霆战海(港) / 血战太平洋 / 风雨太平洋 / 二战太平洋 / 太平洋

主演:约瑟夫·梅泽罗 托比·莱昂纳德·摩尔 约书亚·比顿 布莱登· 

导演:杰雷米·波德斯瓦 蒂莫西·范·帕腾 大卫·努特尔 卡尔·弗兰克林 托尼·杜 格雷厄姆·约斯特 编剧:Laurence Andries/米歇尔·阿什福德 Michelle Ashford/Robert Leckie/Bruce C. McKenna/乔治·佩莱卡诺斯 George Pelecanos/罗伯特·申坎 Robert Schenkkan/Eugene Sledge/Chuck Tatum/格雷厄姆·约斯特 Graham Yost

太平洋战争的影评

12345
12345 •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