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情绪持续了整整一天,因为••••••••这部连续剧。不知道还会不会更久。

    而我竟不愿轻易从这种情绪中走出,生怕现实的虚幻将这虚幻的现实带走,并永远掩埋掉这些来自于数十年前的、也许已没有太多人能够真正体悟到的经历和感受。

    它们或许不属于这个理性而麻木的时代,但它们应该属于所有后来人的记忆,既然它们曾经发生过。

    感谢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我永远相信你们的思考和直觉,还有那仁慈的心。感谢汉斯•齐莫,你让我强迫症般地在每集开始前都必须完整听一遍片头音乐,否则无法释怀。你一直有这样的才华,这次更加让我迷恋。

    我为你们而痴狂。

    我绝对不要长篇大论写什么观后感或者影评之类的文字,相信已经有成堆的评论在网络上泛滥,都比我写的好,比我会堆砌辞藻。我想宣泄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我不能自已。

    知道吗,我几乎能够闻到恶战之后的血腥味儿和尸体的腐臭,随着咸湿的海风一阵阵飘来,急促的恶心。湿热的气候和灼人的阳光让人喘不过气,只能眯着眼睛蹒跚走过鬼子和战友的尸体,里面或许还有妇女和孩子。幸存的战友可能在撬日本人嘴里的金牙,不管那人是死是活;身边的日本机枪手被炸弹削掉了半个脑袋,剩下的半个头盖骨活像个盛满血水的罐子,五官竟然依稀可辨;臭水池里的尸体上面爬满了蛆,恶臭阵阵;残肢断臂散落得到处都是……

    时时刻刻压在心头的,是恐惧。不论遇没遇到日本人,恐惧都在;不论是战斗还是休整,恐惧都在;不论是团体作战还是单打独斗,恐惧都在;不论生还是死,恐惧都在。

    恐惧无处不在。

    恐惧,其实是对生命的眷恋。每一个生命都是高贵的,无价的,值得被尊重的。你没有权利认为哪怕为了更多人的生存和利益,这些生命就应该被付出,被牺牲,而不应有任何抱怨。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段话:生命对个人来说,就是一切;对于不负责任的他人,才可能是“代价”。千万不要妄谈牺牲。在任何时候都应忠诚于生命,这不是懦弱,而是勇敢。这位叫丛晓眉的编辑认为大谈别人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漠与虚妄”。战争中的士兵同样热爱生活和自己的生命,战争对他们而言不是麦克阿瑟将军的指点江山不是日本天皇的野心勃勃也不是历史学者笔下的正义非正义,而仅仅是完成任务,并努力的活下去。

    ——“这样的日子似乎永无止尽。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不用再这样像老鼠般苟且偷生地活着。”

    杀敌英雄贝瑟隆也曾对他的新兵说:“说不害怕都是扯蛋。害怕了,说明你还是清醒的,你还能战斗。”很人性的战前训导。在宣传完战争债券之后,这位随时可以提前退役的国家英雄选择了推迟返乡,重回战场,最后被一梭子子弹撂倒,一声未吭,干脆利落,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被战友拖出战场。这才是战争的真相,虽然只是细节。真相不会因为你是英雄,就让你比其他士兵咽气咽得更晚,还非要等到战友们簇拥上前,满含热泪等你发表临终遗言,最后表达一下崇高的革命理想,英勇就义。然后战友们悲痛化为力量,迅速占领高地,赢得战斗。这种充满意识形态的战争场面绝对不可能发生,不管它被多少次放在电影中,多少次让观众热泪盈眶。只有真相才能拯救无知。同样,战争的伤亡也不会因为我方最终取得胜利而变得更少,有时为了取得一个战略目标要付出比对方更惨重的代价。但这些代价通常不会被提及,因为这不能体现我军实力的强大和战斗的勇猛,这才是真相。

    作品对战争场面的还原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以前也看过战争大片,可总是站在局外人的客观立场作出判断,顶多赞美一下特技效果有多高超。可这次,我仿佛被吸入了屏幕,瞬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我甚至听得到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看得见日本人在对面山坡上用狙击步枪偷偷地瞄我。我就这样被大师拖回到了70年前,身临其境地感受枪林弹雨,血雨腥风。

    最让我痛彻心扉的,有下面几个场景:

    场景一:海滩狙击战结束,沙滩上遍布日本兵的尸体。一个美国军人偶然捡到一个日本士兵随身携带的小盒子,打开来看,最上面放着一张他和母亲的照片,照片上的妈妈慈爱依偎着眼神懵懂的儿子;取出照片,下面是一个精致的护身符,应该是母亲亲自为他缝制的。美国军人拿着照片看了很久,最后放进火堆,照片随着烟雾缭绕,化为灰烬。

    军人不是战争机器,每个士兵都拥有一个家庭,他一定是某人的儿子,是某人的兄弟、朋友,说不定还是某人的丈夫、恋人,甚至是某人的父亲。当他中弹倒下的时候,仿佛仅仅就是为国捐躯的千万烈士中的一个那么普通,又有谁会想到他的死会让这些“某人”悲恸欲绝。杀死一个士兵,就是毁灭掉一整个家庭,这也许就是美国军人凝望照片时做的沉思吧。

    场景二:主人公尤金走进冲绳岛一个被轰炸的茅草屋,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敌军,只有一屋子被炸死的平民,其中还有小孩。那个母亲还没有气绝,用手势哀求尤金开枪打死她。尤金最后没有下得去手,轻轻抱着她,直到咽气。尤金泪流满面。

    在到达冲绳的时候,尤金已经从一个有教养的单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心理近乎扭曲的杀人狂,见到日本人就眼红,就要不顾一切的把他们杀掉。正如他父亲之前对他说的:战争对你影响最大的恐怕不是身体的伤痛,而是精神的摧残,我不希望回来后的你热情不再,变成冷漠、麻木的人。造成尤金精神扭曲的原因可能来自挚爱战友的相继牺牲,长时间恐惧的折磨和战争场面的惨绝人寰等等因素,他就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走进那间茅屋的。幸运的是他最终回归了本性,留下了痛苦的、忏悔的泪水。这是自我的救赎。

    场景三:战争结束,尤金回到家乡。面对热闹的化装舞会,他完全无法融入其中。在屋外,他对他的好友兼战友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儿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战友都没能活下来,偏偏是我们可以回到家乡,回到正常的生活?这又有什么意义?当他的母亲向丈夫抱怨儿子回来后意志消沉、不求上进时,丈夫对她说:这个孩子需要时间。你不会明白的,这样的一个男人,他到底都经历过什么。

    恐怕所有经历过这些的人都会有同感的,而让我极度失落、无法自拔的也正是这个部分。经历了那样的人生,现在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可言?我到底在做什么?!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不会有任何可能的答案。所有的解释此时都是矫揉造作、不堪一击的,只能让伤口慢慢自己复原。就算噩梦不断,时间也起码会淹没掉很多记忆。我似乎有些明白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近年来钟情于战争类题材,像他这样的头脑、成就和年纪,一定是要选择最能深刻揭示人性的题材来拍摄的,而战争,就属于这种类型。所以他最终要表达的,不是对战争的极致描绘,而是对人性的深层感悟,其余的,都是手段。

    能把战争片拍到这种程度,当今影坛只此一人。

    下午出门买饭,到大街上一瞅,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不禁深吸一口气:平静的生活,真好。

    P.S. 同样喜欢片头的铅笔素描的创意,笔芯的崩裂让人联想到战场的硝烟,也暗示出会最大程度还原真实,感觉真棒~~

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2010)

又名:雷霆战海(港) / 血战太平洋 / 风雨太平洋 / 二战太平洋 / 太平洋

主演:约瑟夫·梅泽罗 托比·莱昂纳德·摩尔 约书亚·比顿 布莱登· 

导演:杰雷米·波德斯瓦 蒂莫西·范·帕腾 大卫·努特尔 卡尔·弗兰克林 托尼·杜 格雷厄姆·约斯特 编剧:Laurence Andries/米歇尔·阿什福德 Michelle Ashford/Robert Leckie/Bruce C. McKenna/乔治·佩莱卡诺斯 George Pelecanos/罗伯特·申坎 Robert Schenkkan/Eugene Sledge/Chuck Tatum/格雷厄姆·约斯特 Graham Yost

太平洋战争的影评

12345
12345 •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