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2-10

维奥莱特:迂回的放纵

作为马丁·波渥斯执导的第四部剧情长片,《维奥莱特》以成熟的七幕剧形式展开了对于下层人士的人生描述。从男同描绘到女同,由禁锢走向自由,无不深刻剖析当时法国大背景而下,人性的碰撞与对于爱的渴求和试探。
<图片1>
关于马丁·波渥斯,最为知名的当属《塞拉菲娜》,09年荣获7项凯撒奖,1项欧洲电影奖。相比而言,若说《塞拉菲娜》是一幅流动的画,恬静淡雅,那么《维奥莱特》便是一片行进中的沙漠,自由且岑寂。
<图片2>
这是维奥莱特第一次提笔,体味写作的感受。于此,她将生的寂寞与困惑,由笔带出,叙谈从小的经历。她不仅处于家庭的边缘,还在爱情的死角擦拭伤痕。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第一幕剧由此淡落,以男同的丈夫远离而告终。尽管维奥莱特离不开他的丈夫,但她清醒的认识到“你不会回来了”,可是于维奥莱特的一生而言,这一起落只是短暂的烟火。
<图片6>
<图片7>
第二幕,维奥莱特来到朋友的家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由女性执笔关于性爱的书,于此,她开始与波娃的生活产生联系。
<图片8>
波娃赏识她的文字,体味她伤痕累累的情绪。但对于维奥莱特的追求,波娃选择抵制,可能之前两人有过相似的写作风格,但分界点在于,波娃能够正视自己的经历,并且以犀利的口吻去唤醒沉睡已久的女权意识;而维奥莱特抛开自己迷失的过往不谈,只写关于情感的追寻以及内心的孤冷。
<图片11>
如果以维奥莱特与波娃的情感主线分析,那么她们是以不同时间的跨度进行心灵的交换。前段时光里,波娃指引着维奥莱特,希望她能不忘初心,无论遭逢怎样的坎坷都不忘内心的追寻,从给予她写作的指导开始,到默默的资金支持,流露出的是女性间的关怀,超越着爱与性。后段时光里,波娃与维奥莱特分据两个方向,一个政治,一个人格。虽然两人力图保持距离,但距离之中仍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感应。
<图片12>
由维奥莱特的台词以及创作来看,维奥莱特的呼声独具震撼力。她虽处处流露着悲观虚无主义的呼声,但却是合理可感的。外界的一切于她而言,都是虚妄,她虽力图圆通,却处处分离。她虽申告呼疾,却总是淹没在大时代的尘烟之中。唯有梦境,能让她感受清醒。而唯有一只笔,才能倾听心声。
<图片13>
<图片14>
<图片15>
对于婚姻,维奥莱特原以为是一种解脱,但却由于丈夫毅然离去,而了然。影片于此,淡落。此时,维奥莱特心中所怀抱着的信仰是,活下去,并仅寻心声。她不把苦难归咎于自己,而是这个时代。而对于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那么便是执笔向路。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当波娃功成名就之时,维奥莱特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瓶颈。她长相粗鄙,写作水平平平,而最好的朋友却兼备着所有的好与优秀。她进了精神病院,被逼吃药,她甚至开始产生幻觉。生活于她的困惑已然变质,她所挚爱的波娃,就将带着成就远离她,不仅是住所的搬迁,于维奥莱特而言,更是灵魂上的栅栏。
<图片19>
由《维奥莱特》试探,50年代法国的时代大背景。男同女同的存在,实则是由生活所迫,当所有的希望陨灭,当所有的承诺都成为欺骗,当所有的人都开始疏远的时候,维奥莱特一类人开始报团取暖,试图用另一种方式去刺激内心的信仰。但越是靠近,却越是远离,先是维奥莱特丈夫的“男同”举动招来暴打,再是维奥莱特对波娃的追求,遭到冷处理。这是社会对于同性这一词的普遍认识,虽然伤痕累累,但是多数人都不愿将两性关系交于同性的手上。而同性的经历,往往发生在作家身上。
作家在此,很具有代表性。她们身处社会的边缘,却以深邃的眼光清醒的认识到社会的危机感,但是她们无法改变事实,只想报团取暖,以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这是时代赋予她们的,也是时代剥夺她们的权利。
<图片20>
无论是《塞拉菲娜》抑或《维奥莱特》,导演马丁·波渥斯的取材风格已然凸显。关怀小人物的一生,由不平凡开始,一路扶摇直上,尽管遭逢生活的背叛,遭遇生活的危机,都毅然坚守初心,不回头的走下去。
如果说《塞拉菲娜》一片每一处的停顿都将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那么《维奥莱特》每一处的音乐都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黑色幽默
两部电影,一部走向凯撒奖,引领着文艺片的最高走向。一部关注人性的弱点,引导着文艺片的思想内质。
无论是萨贺芬路易,还是维奥莱特。她们都被社会划分为“精神病”,时代的诟病,让她们的清醒变得是那么愚钝,而没病的却在外面张扬。这便是时代的悲剧性。
《维奥莱特》、《塞拉菲娜》两部片子,最后都以推镜头的渐离感收尾。余韵悠远,淡淡的从她们的生活中远离,而剩下的就留给观望,留给这一幕幕即将终了的反抗。反抗成为了伏笔,唯有相由心生。
<图片21>
<图片22>

维奥莱特Violette(2013)

又名:盛开紫罗兰(台)/字里芳华(港)

上映日期:2013-10-13(法罗群岛)片长:139分钟

主演:艾曼纽·德芙 桑德琳娜·基贝兰 奥利维埃·古尔梅 

导演:马丁·波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