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水长流,码头上尽是过客和归人。
那时的上海,云集了近乎全中国的文化精英。
江南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传统”,
正是他们,举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面大旗。
出身于苏州乡绅之家的王韬,
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先行者。
在上海的墨海书馆
——中国第一家近代印刷厂、第一家出版机构,
他翻译了许多涉及声光化电等西学内容的书籍,
也将《诗经》《论语》等中国经典译介到西方。
后来,他在香港创办报纸鼓吹变法维新,
成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张元济原是清代翰林出身,
因主张兴办新式学堂而在变法失败后被逐。
他来到上海的一间小印刷厂,
这里后来成了商务印书馆,
占据了中国教科书出版业的半壁江山。
福州路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书馆林立,
这里是见证大上海风云变幻的前沿阵地。
江苏人马相伯学贯中西、通晓八国文字,
意识到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本的他毁家兴学,
建立了中国教育史上完全现代意义的新型大学
——震旦学院,
后来他又相继创办复旦大学、辅仁大学等。
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
这些近代中国响当当的人物,都曾从师于他。
正是在这样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
叶圣陶、闻一多、郑振铎、茅盾、巴金,
他们涌向黄浦江畔的码头,
走进大上海,竞写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