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1917》是近几年来,最好看的美国电影之一,从某些⻆度讲,甚至超过《荒猎人》。
强烈建议(矫情观众慎选):
观影者寻一处安静、黑暗的密闭空间,手机开免打扰,专心享受这一个多小时的“美妙”观影时 光。
人们谈论到该片时,大多在谈论其罕⻅的⻓镜头(一镜到底),并拿其与以往一镜到底的影片如 《⻦人》之类的相比较。技术层面的讨论,相信会有大把的人在豆瓣里进行讨论,这里暂且不提。
谈到一镜到底,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有大把的优秀导演,不断的以五花八⻔的方式来对⻓镜头进行创新尝试与挑战。有挑战现场调度复杂性的,有挑战镜头时⻓的(一镜到底)。当然,大多数都希望能够两者并存其中。
为什么那么多导演痴迷于此?⻓镜头带来的是什么?
其中最要的两点是:
一方面,适当的延⻓镜头,能够增强画面内时间流动的真实感,进而达到人物情绪的连续性,进而带来完整的情绪描写(写实),
另一方面,较⻓的镜头能够获得行云流水的画面空间移动感 (cinema一词拉丁语的由来),使影片更为华丽。
《1917》里的⻓镜头,除了近7成的常规调度外,几乎看不到特别明显的特写镜头,另一方面广⻆ 也不是特别广,所有镜头也几乎一直处于深景深状态,机位大多选择中景和中近景+小全进行描写。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中经常提到的“两极”镜头,在这里恰恰得到了相反的应用。这种不极端的焦段使用,原因是为了更符合肉眼视觉,为了更客观、更写实,同时也相对更好操作。
例如:
在两位主人公接到送信任务这场戏中,在拍摄司令官指点地图的动作时,摄影⻆度选择利用两位主人公背影作前景(剪影),进而强调地图内容,以中景拍摄,达到了特写的强调效果, 既客观又同时最大化的渲染了现场压抑的气氛,再有⻓镜头的效果加持,气氛从此一直向后不断延续,不 断的在“战壕行走”中升温。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小高潮是“德军士兵的坠机”, 导演充分利用单机⻓镜头拍摄的特点,单机跟拍斯科菲尔德为德军士兵打水,同时摄影机“身后”意外发生: 战友“弟弟” 被怀中的德军士兵反手刺死。
“意外致死”
原因: 善良本性,挽救坠机热火烧身的敌军,
结果: 被敌军刺死,
战场上的敌我无情令人痛心,一镜到底,气氛延续再次升温,安静的斯科菲尔德静坐在战友“弟弟”身旁,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是内心深处无奈的震颤。
其同样的手法贯穿整个影片始终,紧张,压抑,痛心,温暖,无畏等情感气氛,全部通过⻓镜头 一气呵成来表现,设计之巧妙,完成之精到,效果之震撼。
高潮: (弟弟死后,斯科菲尔德继续执行任务,将信件传送给前方指挥官)斯科菲尔德爬出第二区前线战壕,精疲力尽的在德军炮火中行走奔跑,冲向自方指挥部(为的就是完成死去战友托付的任务,挽救死去战友的哥哥)。到此,影片达到最高潮。
个人观点: 这可能是自《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好的战争影片(某种程度讲,艺术造诣高于前两者)。
至于《细细的红线》,《硫磺岛的家书》《父辈的旗帜》等等与其相比,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所不及。 《1917》的镜头对准了两个年轻小士兵执行任务中不断死里逃生,一死一伤并最终完成任务的全过程。 不考虑镜头,单一时空叙事难度本就大于多线叙事,《1917》的单线叙事,无论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节奏的把控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再加上史诗级的一镜到底,堪比当年的《俄罗斯方舟》(胶片拍摄,难度更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欣赏,但是叙事性弱一些。)。
从此,萨姆⻔德斯跻身艺术电影殿堂。他不再单单是一位优秀的商业片导演,他正向大师之路无限接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