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3

2001太空漫游:未知的困境


怪诞且震撼,看完之后发现这简直是套着科幻皮的克苏鲁式的故事,颇有克系文化的哲学隐喻。嘈杂含混的低语、冷峻诡异的石板、色彩翻转的世界,好,san值已经开始掉了。


确实如很多人评价的那样,这部电影有些难理解,知识储备多的话有助于解读。科幻方面的东西我了解得不多,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克苏鲁文学。是的,我认为这电影的内核和克苏鲁文化的内核相一致,即“对不可名状之物的巨大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可以具体拆分出下面三点。


第一,对无限知识的恐惧。知识是否有尽头呢?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思考过这个问题后惊悚地发现,知识可能没有尽头,若这个假设成立,人对知识的探求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则现有的知识都变成了或然的、有条件的,那么就存在立刻被推翻的可能性,例如天圆地方被现代天文学所取代、古代医学被现代医学所取代等。而这种现象,在“知识无限”这个前提下将会不断上演,诚然,人类的知识体系会不断发展,但这种发展在“无限”的尺度上缓慢得令人绝望,这无疑是令人沮丧且恐惧的。而电影中AI不受控制杀人并阻碍大卫关机,都证明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人甚至都操控不了自己的造物,这无疑是十分讽刺的。


第二,对认知力不足的恐惧。地球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如同一粒沙,而人更是无限渺小,面对这样巨大到极致的对象,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巨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无限的)信息,人类有限的、以生理结构为局限的认知能力根本无法与之匹配,以有限认知无限的后果,就是陷入疯狂而导致认知能力的彻底瓦解。电影中的石板其实就相当于克系神话中的古神,他们携带着巨量信息,不断低语,人会随着倾听和探寻低语中的知识逐渐陷入迷乱和疯狂,当古神显现其真容,那么人的认知能力将会彻底扭曲,陷入狂乱的世界。大卫在接触石板后,眼中的世界变得光怪陆离,色彩倒转,如同胡乱涂鸦的水彩画,这就是巨量又无法理解的信息进入大脑后通过意识展现的景象,无法理解,没有规律,扭曲又混乱,存在物变得无法辨认,一切都走向混沌和无序。


第三,对巨量未知的恐惧。“神”通过黑色石板向大卫展现了“真理”的冰山一角,破碎的意识似乎又短暂地回归理性。时间好像不再是连续的,他看到了好几个生命时期的自己,从年轻到衰老再到死亡,最后重获新生回归婴孩的样貌,也得以用类似“圣子”的形象重新看到世界的样貌,“圣子”的眼中一半好奇,另一半是惊恐。刚刚大卫还跟人工智能斗智斗勇,在黑色石板冰冷的注视下,这些显得滑稽可笑又荒诞。电影中的猿猴可以靠触碰石板而“顿悟”,学会使用工具去改造世界,大卫可以触摸石板而变换存在形式获得“超人”的视角去重观世界,可我们作为“常人”是做不到的,尼采呼唤超人引领人类,电影的片头片尾也在引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交响乐去隐喻尼采的超人哲学,但超人存在于现实吗?面对无边无际的未知,自由意志好像都变得无关紧要,我们依旧要以凡人之身,用有限的认知力去对抗无限带来的巨大恐惧,无法逃离。身边依旧迷雾重重,理性的油灯只能照亮方寸天地,前路毫无头绪,也许再走两步就要坠入深渊,真实的世界大概是危险且混乱的,或许迎接终结才是人的最终归宿。

能看到这部电影,我认为值得庆幸,好在还有这样的电影存在,而在电影史上,可能也难以找到几部类似的电影了,精彩!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又名:2001:星际漫游 / 2001:太空奥德赛

上映日期:1968-04-02(华盛顿首映) / 1968-05-12(英国)片长:149分钟

主演:凯尔·杜拉 加里·洛克伍德 威廉姆·西尔维斯特 丹尼尔·里希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亚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2001太空漫游的影评

Jade
Jade •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