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听到《传说》在戛纳电影节卖版权的消息,发现这部戏所说的成本是3.5亿人民币(约5000万美元)。

第一反应,是觉得成龙在《龙马精神》这样的情怀伦理剧后,又要回归真正的大制作了?还是重现20年前《神话》的情怀?

到了一年多后的今天,看到《传说》“首日”即票房扑街,第一反应是:难道成龙这回“又”要亏好几亿?然后就有兴趣了解和分析,这部戏在成本方面的来龙去脉。

回头看了这部戏出品方博纳影业的公告,说这部戏最初的预计投资总额是2.9亿人民币,其中动用1.1亿的募集资金,这时候这部《传说》正在制作期。

在之后博纳的项目投资公告里,也都看出对《传说》的投资是1.1亿。

到了2024年初,博纳再出公告,显示为《传说》准备了1.5亿人民币的宣发费,按这些年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这可能是为了去春节档而准备的。而专门提出这1.5亿宣发,也是区别于之前说的1.1亿,可见那1.1亿应该是这部戏的制作成本。

但没过多久,博纳新公告就称,将原本给《传说》做宣发的1.5亿人民币,减少到4000万人民币。

从这几个数据,其实看出了什么?第一,“投资总额”,也就是整个项目最初的制作+宣发成本,大概是2.9亿人民币,这时候博纳可能计划让《传说》上春节档,所以从1亿入场费+4000至5000万的宣发成本去算,而“预计”这两个字,则表示制作和宣发成本也会有所波动,不是固定的2.9亿总投资。

结果博纳减了多达1.1亿的宣发费,一方面是不让这部戏去春节档,另一方面则应该是如今对博纳来说,几乎是孤注一掷的《蛟龙行动》需要钱,所以就把《传说》这笔钱给抽走了。那么结合公告里说使用1.1亿的募集资金,这部戏博纳出的实际成本有个可能性,是1.1亿+的制作费还有4000万宣发费,也就是1.5亿左右,要加上其他投资方,顶天1.8亿到2亿。

看到这,可能就有人问了:成龙的片酬那么高,如果制作费这么“少”,够给他的片酬么?确实如此,但从于冬这番话里,也能看出一些真相:

如果看过《传说》,其实很多人也发现,老年成龙本人在全片出场的戏份并不多,大概25到30分钟,加上片中的ai成龙也看出是其他人(郑业成)在演,所以是否能得出一个判断:这部戏的成龙就没有收全价片酬,而是用类似“特出”的价格,成为这部戏的“主角”。

“大幅降低片酬”后,就是AI的成本。根据导演唐季礼说,这部戏的AI换脸成本,大概是好莱坞《双子杀手》的二到三成...

可看了这部戏后你们觉得呢?以《双子杀手》为例,片中那个用特效换脸的“威尔史密斯”,所花的成本是史皇本人片酬的两倍以上,按照史皇2000万刀的级别,也就是4000万刀以上,《传说》的ai按所谓20%,也要超过800万刀,也就是5000多万人民币。

所以这部戏的AI成本,或许比这个更低...

而这个因素是否导致成龙自己都不喜欢这个形象呢?在这部戏的首映礼上,他是这样说的,你们觉得是否在“内涵”片方呢?

这两者之后,实景大场面和万马奔腾的戏份呢?其实都是资源置换,跟当地有关部门合作,所以片尾的鸣谢名单里,出现了昭苏县人民政府、昭苏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昭苏县委员会、昭苏景区管理委员会、伊犁种马场、林业草原局、新疆马业协会、森林公园、马术俱乐部等,意思就是当地有关部门只要提供人力物力,跟博纳进行置换就行。

所以这部戏看着场面大,其实并不需要真的砸钱下去,同时也有机会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至于万马奔腾的场面,只需要在天马节“就地取材”就行。

这就从另一角度,解释了成龙如今还有很多戏拍的原因: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入局。因为他们都需要成龙的国际影响力去推广当地的旅游文化,而且所谓电影成本,在当地一年的文旅产业收入面前算什么?更重要是当地有关部门也不是真金白银掏钱,以场景人力物力做资源置换就行了。

所以成龙近年华语片,《传说》新疆,《陌生家庭》武汉,《P计划》四川,《极盗跟踪》澳门,都是这样的做法,客观来说,确实可以大幅度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

所以成龙片酬、AI技术、实景大场面、万马奔腾等的成本都“大幅降低”后,这部戏其实就很难达到所谓3.5亿的成本了。至于4000万宣发,似乎不需要多评价了吧?这部戏宣传期的表现大家也能看到,或许多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募集资金怎么理解?简单来说便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外间企业购买股票后获得的资金,也就是用博纳股票换来外面投资方的钱,所以因为这样,近年博纳不少电影的出品方总会看到华文映像、淘票票、华夏发行、英皇影业等,估计也在于他们是博纳的“股东”,博纳以他们买股的钱作为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制作发行时,他们就变成了出品方,同样也不是特地为了一个项目掏投资——那么博纳自己不投资吗?股票(所有权)不就是一家公司的资产么?

所以,《传说》的实际成本(制作+宣发),可能不是3.5亿,尤其博纳出资,1.5亿比较合理,而且通过片方的人了解,这部戏其实预期盈利票房是3到5亿人民币,若是如此,那便又一次证明这部戏其实并没那么大的投资。

同时也可参考博纳出品的《无名》,公告里说的“主营业务成本”1.39亿,其实就是博纳作为第一投资方,给《无名》投的制作+宣发成本(不包括其他投资方)。

《无名》博纳出的制作费据说是7000万人民币,《传说》则是1.1亿;《无名》宣发费博纳出7000万,《传说》本来1.5亿,会使得这部戏博纳投入的总成本在2.6亿,但因为砍掉了1.1亿,所以两部戏博纳出的制作加宣发是差不多的(1100万人民币差距)。

这两部戏于冬对外宣传的成本都是3亿,可见他是名副其实夸大了数字。

那宣称3.5亿投资是做什么用?为了海外版权市场,报称投资高自然也卖得出高价(毕竟有成龙)。这也反映在于冬的访问里:

但相比过往成龙的电影,这部《传说》有个谜团,就是到现在也没铺开海外发行,通常成龙电影在内地定档的时候,也会公布海外各国的上映周期。

这在于影片的全球多国海外版权早已卖出,并且按照不同区域卖给不同的片商,然后就由当地片商根据内地的上映时间制定档期,最早也是要跟内地同步。

举个例子,成龙上一部戏《龙马精神》就是如此:

以《龙马精神》2023.4.7上映,可以看出全球很多国家,会在这部戏内地上映时,选择同步、同月,或是晚1个多月上映,而南美(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可能会晚半年,日本则可能晚一年,但都在正常的发行期内。其实这也是过往成龙电影的惯性操作,也可见他海外版权市场多大。

但这次《传说》却没有这样,在2024年7月公布的7~8月上映的国家列表里,只有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等。7.10则刚公布这部戏被泰国发行方买下版权的消息,从当地片商还没开始排期来看,版权是刚卖出去的。

这情况的可能性有二:第一,是这部戏在海外版权市场不受欢迎。但如果按目前暂时确定上映的国家来说,是否能理解为几个国家就卖了500多万美元?毕竟版权卖出去,内地档期确定后,各国片商就可以以此弄发行了,如果卖出的国家不少,当地片商“按兵不动”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二,就是博纳在分阶段卖版权,毕竟博纳本身就是做发行起家,国内国外都如此,对比之下成龙过往电影的内地片方,可能会找一个代理商去帮他们这部戏卖海外版权。所以,博纳是否希望在不同区域卖出更高的版权费呢?靠什么卖?

AI成龙咯。你们觉得老外对中国人脸的“分辨能力”,以及对成龙的深厚滤镜和情怀,他们会像内地观众那样诟病么?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性,结合这部戏可能以1.5亿左右为实际成本,和现在卖出差不多4000万的海外版权,博纳在《传说》内地市场上的“敷衍”背后,是否也想通过卖海外版权,收回更多成本,毕竟现在内地票房尚无起色,用上海外版权才不会“浪费”成龙。

再顺着第二种可能性说,博纳想对标的是什么片?或许就是成龙+唐季礼上一部内地票房扑了的《急先锋》,据唐季礼说,这部戏卖出了全世界145个国家地区,不过《急先锋》的投资肉眼可见比《传说》大很多,换句话说,《传说》如果真是博纳在海外版权销售上“憋大招”,并且卖出多个国家价格也提高,那么起码也是一笔并不能说少的收入。

再结合唐季礼的这个身份,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kpi,每年都要负责把内地的年轻演员带到国际市场?但靠他自己绝无可能,那谁可以助推这件事?就是成龙的国际影响力。

很奇怪吗?想想当年的《龙腾虎跃》、《迷你特攻队》、《火烧岛》、《千机变》、《千机变2花都大战》、《新少林寺》等,成龙戏份多吗?不多。能卖海外版权吗?能卖。算“骗”吗?能算。前几年《急先锋》成龙戏份多吗?不多。有打戏吗?极少。海外版权市场多吗?多(唐季礼说)。

其实稍微想想,《传说》老年成龙在高潮部分打了一场,跟当年《迷你特攻队》高潮部分和王羽打一场,《火烧岛》跟刘德华打一场,还真有异曲同工之意。何况这次还是“加料”,除了老年成龙,还有ai成龙的打戏,是否都为了卖出更多的海外版权?毕竟《龙马精神》这种所谓“伦理+迷影+情怀”的题材,成龙打戏都没几分钟,都能在全球4、50个国家上映。

你们可自行判断。

除非博纳一口气像过往成龙电影那样,公布多个海外上映国家,不然暂时这么去分析,似乎也不是没道理。


传说(2024)

又名:神话2 / A Legend

上映日期:2024-07-12(中国大陆)片长:129分钟

主演:成龙 张艺兴 古力娜扎 李治廷 李晨 彭小苒 窦骁 郑业成  

导演:唐季礼 

传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