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恐怕是这些年最具理想主义色彩,最具开放兼容的年代了吧!你看那时的文学、影视等出了多少精品…把有的时段反衬得黄莲哑巴似的…所以,这部《背靠背,脸对脸》能在、也只能在那个年代出品。
我们的职场,其实和社会形态关联不大,而是传统文化的具形而已。秦汉至今,都是上行下效、观颜察色,以求步调一致,左右逢源,在这种必然的随波逐流里,往往努力时而求不得的,无心插柳时反见转机。但个中,自有玄机。

电影里的“冷局长”们是群像:一脸正气,不荀私情,说话做事滴水不漏,圆润自如,和蔼可亲却亲近不了,似对事业热爱有加、领导有方,又似冷眼旁观、专心裁判。在现实中,这样的“领班”多去了!他们入职太久,深谙“管理即可控”之道,亦了然人会走茶会凉,所以,出发点还是“利已”。于是防范和戒备都是第一意识,用人与谋事才次之。做他们的下属,若只想安稳度日,那凡事顺水推舟即可;倘若功名心难耐想实现点报负,则要另觅“高枝”,而他们也愿做、会做顺水人情。可现实是众人长久禁锢于那个特定的笼里,资源匮乏,能力有限,去哪附“高枝”呀?

“王双全”们也是群像:有胆识、有远见、有办法,但格局不够,小聪明多了,骨子里的傲娇又让“上方”觉得难以驾驭,所以在关键时候他们也就难抓住“重点”----因为“重点”不让他们抓!他们或许偶尔利己但不害人,骨子善良又有人情味,做人做事皆有底线。只是“格局”二字中,“格”是圈子,“局”乃见识,这是王双全们回避不了的短板。当然,王双全一样的人从短期看或有坎坷,但这样的人往往会大悟,会寻到不一样的风景。

李会计和阎秘书不具普遍性,但在职场里都会神一样的存在----前者,自私、势利,有奶就是娘,可哪怕你内心再看不起他们,往往又离不了他们。这种人是有害的,但在某种技能上又具不可替代性。对这类货色,边缘化或许是最好的选项。然而也要谨记,小人难防!一旦“运动会”来临又会成为小人上位的好日光。因为,要颠覆常规的“大人”永远离不开“小人”呐,否则脏了手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后者,来源于秘书阶层,即“高枝”的身边人,也是表现极端的一个群体:强的做人做事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毕竟大树底下不仅好乘凉,还见过很多根根蔓蔓,识得源头活水;弱的嘛,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不懂换位思考也融不进团队,所以常常自说自话、易入险境。说到底,根源还在他攀的“高枝”,有样学样师傅徒弟一个样。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如过客般的马馆长、有是非感的冷冰冰、知恩图报又有仇必报的猴子、和稀泥的徐副局长等等,都可以在现实中寻到你我他…

体制内的职场,是很多人一辈子的生活方式。朝九晚五、高度重复,且漏斗型的结构决定了95%以上的人只能甘于平淡。官、吏、从的层级划分又让大部分人只能在“吏”和“从”上有所奢望,顶好做“嫁衣裳”,大多数人只能是边角料。内中之人,个别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是半脑……大部分人则明白,运筹帷幄、权重位重这些成语与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时间一长,怎不让人倦怠?于是,很多行业自然要在所谓的“职业文化”上寻兴奋点,使之高大上价值化,高高地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下不来了……必然就演化为在面对某些重要社会大事时,高层Z治化、中层事业化、基层任务化的普遍性现象。一旦面临舆论关于过激的指责和闹剧的质疑时,参予其中的,只得时时在自媒上打鸡血表态度,以证明付出的合理和价值。就这样,都喊苦喊累,却都离不开体制了……大多数人,要到“船到码头车到站”之时,才会重新审视生活的自我意义。

话又说回来,生活真的有意义吗?如果有,又是以什么方式赋予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概念在职场里多是假想,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悟透而行之。尤其在体制面前,大部分人都渺小得很呐,你瞧电影,所谓得意与失意,只有一张纸(任免文件)的距离罢了……

这部电影,放在任何年代的背景墙上,都有现实意义!

背靠背,脸对脸


背靠背,脸对脸(1994)

又名:背对背,脸对脸 / Back to Back, Face to Face / 秋风醉了

上映日期: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片长:148分钟

主演:牛振华 雷恪生 李强 句号 王劲松 戈治均 佘南南 张嘉益  

导演:黄建新 杨亚洲 编剧:黄欣 Xin Huang/孙毅安 Yi-an Sun/刘醒龙 Xinglong Liu

背靠背,脸对脸的影评

TAG
TAG • 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