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近2小时45分钟把这部寓言式的电影看完了,很难说有多喜欢,兰斯莫斯导演诡异的拍摄手法实在有点挑战我作为观众的审美极限,包括之前那部《可怜的东西》。
同样,他所拍电影的主题往往也不怎么平易近人,令人感动生涩难懂,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实验室里的调酒师,调制成一杯杯光怪陆离的创意饮品,观众就是他的小白鼠,尝到好喝的概率微乎及微,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回到这部电影,《善良的种类》,英文名更富有诗意的神秘感“Kinds of Kindness”,而这里的“kinds of”,结合海报,我觉得更像是作为形容词“各种各样的”的意思,而非作为名词的“种类”。
近乎同一批演员,演绎了三个若即若离的故事,表面上他们给观众展现了自己的多样性,深层次他们也揭示了所谓“善良”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多个切面。
电影通过那么多原本以善为初衷,或者执意向善而行的人的所做所为所得,我最大的感受是:善良是脆弱的。
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想做一个善人,古今中外的名家典籍里也多把“善良”妆扮成纯粹、简单甚至圣洁的模样,像个天使不停地引导着我们仰望它,追求它。
而电影似乎反其道而为之,让“善良”变成披着羊皮的狼,天使的外衣下隐现出撒旦的内核。这不是说“善良”的初衷是假的,只是它太过脆弱了,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坠入恶的深渊。
其实真正的善良只有一种,所谓“kinds of”的善良多数都是异变的“善”,或说它已经成了“恶”,而我们往往都不自知,心生恶念,善即伪善。
我觉得,导演是在试图在剥去诸多“善良”那件“伪善”的面具,让我们直面善良的脆弱性。这是一个世俗的真相,但我们总会自欺欺人地信以为真,直至失去自我、乃至更大的牺牲。
生活中,我们对他人施以过分的善,或是对自己伤害最大的恶,而放弃自我则是最恶的从善如流!总之,别把善良的底线寄托在他人和外物之上。须知:真善由心生,不做“伪善”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