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5-30

神奇队长:大隐之道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名为《神奇队长(Captain Fantastic)》,可不要被标题误导了,这并不是一部漫威的超级英雄科幻片,而是一部实实足足的剧情片。本来打算昨晚看一半,分两天看完的,但它却值得让我打破了计划,完完整整的看了下来。观影全程我有惊叹,有反思,有感动,甚至很想去认识片中他们的每一个人,去设身处地的观察他们,体会他们的生活。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余音绕梁。
(下有剧透,慎入)
影片开头的主旋律是介绍这个乌托邦王国:一个父亲,带领年龄大小不一的六个孩子,最大的不到20岁,最小的才五六岁,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生活。在长期的野外训练下,他们能狩猎,能攀岩,能急救,能游泳,能一切你能所想到的生存必备技能。当然,除了能武,他们还能文。夜间是他们学习的时间,他们读书,辩论,冥想。学习深层次的历史、人文、哲学、物理等高等学科,通晓六门外语,欣赏古典音乐等等。他们是一股清流,茕茕孑立于世上,生存靠自给自足,并以人类各方面智慧结晶武装自己内心的一家子。
后来因为要出席他们母亲葬礼的缘故,乌托邦不得不与现实社会产生矛盾激烈碰撞。走出丛林的孩子们来到他们母亲的妹妹家,乌托邦王国的一家子像一块价值观紧紧抱团的刺猬,并带有优越感。本来是轻松愉快的一顿晚餐,但根本聊不到一块去。他们母亲妹妹和妹夫愤然离席,指则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说这位父亲完全是害了孩子,不上学校的这种封闭私塾教育,让孩子们完全没法好好了解这个世界。而这位父亲却用行动回敬了这对夫妇一个大耳光——这位夫妇上高中的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深刻程度,还不及他所教出来六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小女孩。
再后来,这个乌托邦家庭的弊端也慢慢的显现出来。父亲崇尚自给自足,反对反乌托邦的消费模式,于是他们开始在超市里偷东西,美其名曰:“食物解救计划”;他们不庆祝圣诞节,反而庆祝一个哲学家的生日,并在那天送分发礼物,一个六岁小姑娘看到父亲送给她的黑钢锻造带血槽的求生匕首时欣喜若狂;年纪最大的男孩完全不懂如何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是个男女情感上的“残废”;他们不去上学,在警察的盘问下只能遮遮掩掩,演戏度日...
后来,一个孩子的意外事故成为了父亲心路历程的转折点,孩子在执行父亲布置的“任务”中从屋顶摔下,去医院抢救,险些成为植物人。父亲震惊了,觉得好像差点谋杀了自己的女儿一样,他深刻反思这些年对孩子的教育,剃掉了蓄了多年的胡子。并打算把孩子们交给她们的外公外婆,自己不辞而别。他开着车上路,打算一个人回到森林。镜头拉长,配着音乐,我深深的被感动了,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隐忍,面对所有人反对的生活却一个人默默承担一切的勇气,对孩子和对自己爱人的责任,还有建立这一个小小乌托邦的伟大理想。
故事的结尾是孩子们最终觉得不能再失去父亲,又找到了父亲,并在送别母亲后,开始了各自新的生活——他们去融入社会,去上学开始自己的学业,去恋爱,去回归正常生活。在一家人安静的吃早餐等待校车来接孩子上学的画面中,电影迎来了尾声。
谈谈观影结束后我的一点感想:我觉得整个电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道路上有成果,也有陷阱。崇尚精英教育无可厚非,但闭关多年终需出关,社会才是人生最大的试炼场。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认为故事的最后他们不是对之前生活的否定或者是告别,而是从小隐蜕变成了大隐。不是用那么极端的方式,而是在混杂的社会中成为一股清流,坚定信仰,坚持身体上的训练和思想上的学习。这也正是王阳明心学精髓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人的品质都归纳无遗,写在书上,记在心中,道理都懂,但每个人悟道的过程谁也找不了替身,路还是得自己走。

神奇队长Captain Fantastic(2016)

又名:神奇虎爸(港) / 神奇大队长(台)

上映日期:2016-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7-08(美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维果·莫腾森 乔治·麦凯 萨曼莎·伊斯莱尔 安娜丽丝·巴索  

导演:马特·罗斯 编剧:马特·罗斯 Matt Ross

神奇队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