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上下两集的《切•格瓦拉》时,总是恍惚间把它们当作《摩托日记》的延续,不仅由于它们都由切的自传改编,更由于它们都展现了切•格瓦拉在横跨南美洲的旅程中的发现和突转,切的信仰正是在那场旅行中形成的。 在《摩托日记》中,年轻的切跨过广袤的土地,发现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遍的贫困。而当他最后落脚到麻风病人的村落时,他体验到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人人劳作的,由社会舍弃的边缘人建立的一个美好的、平等的世界,他的革命正是由此展开。
另外,它们在叙事上也有着相似的手法和节奏。作为人物传记电影,构建人物并且使他们获得观众的认同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它们均没有一环扣一环的紧张的情节设计,而更多的是对事件的撷取。事件的选择也并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两部《切•格瓦拉》采用了一种非常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关于他的种种细节;包括他对农民的谦卑与热情,他对下属的严厉和爱护,也有他战斗时的勇猛无畏,更有他哮喘发作时的渺小和脆弱。这里没有关于任何主义的讨论,只有切•格瓦拉所做出的行动。
但是相比较第一部《切•格瓦拉:阿根廷》中将他塑造成的完美的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吸引我的其实是第二部《切•格瓦拉:游击队》中的殉道者形象。真正使他成为经久不衰的、为西方人熟知的理想主义的符号的,不是他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而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过后,其他人都逐渐为西方所淡忘,甚至因为他们对本国民众犯下的种种罪行而成为全世界的敌人。使切•格瓦拉得以永存的,是他放下所有的权力,继续投身革命的激情;是他殉道者一般的执着和牺牲。
《切•格瓦拉:游击队》一开场即是切在古巴宣布离开高位继续投身革命的历史影像。同第一部相比,这一部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充满着跳切、不保持动作连续性的剪辑,更多冷色调的应用以及更强烈的反差使得影片很快就呈现出不祥的感觉;就连丛林的色彩也不是第一部中鲜艳的、属于热带丛林的绿色,而是充斥着更显凄冷的青绿色。在这种影像的基调下,切在丛林中做着徒劳的抗争,却没有放下武器——这唯一能实现他的理想的途径,仍然在传他的道;在他们到过的最后一个有人的村庄中,在他们将出卖者的店铺中的食品分给孩子们之后,索德伯格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手法,告诉村民们他们为何要战斗,告诫他们丢下所有漠视和痛苦,去一起终结这里的不正义。镜头跳切,他们讲话的地点正是村里的教堂;这里,正暗示着切作为他们的救世主的身份,而同耶稣一样,他也面对着民众的误解与不信任。
导演也并没有尝试将切•格瓦拉塑造为神,他也有自己的虚弱和缺陷,然而一个凡人的坚守无疑更为难能可贵。在玻利维亚高海拔的丛林中,哮喘发作的切几乎无法呼吸。随着他身体的日渐孱弱,我们迎来了影片中最为超现实的一段影像。切骑在白马上,喘息着,快速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仿佛要直接向风车发起挑战;但是马的停步却将一切拉回现实主义的丛林,切在此时的愤怒与无助同刚才他的圣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是他的内心同他的无助境况之间的对比。
同以往的殉道者不同,切并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想,也不强制别人跟随他的信仰。“医疗”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影片反复展现他为伤者治疗,为农民的儿子治疗,他劝诫农民的话语等等;曾作为医生的切•格瓦拉,希望创造的正是人人吃得饱饭,看得了病的世界;只是当他将哮喘药物落在营地之后,一个无法医治自己的医生正是他内心绝望的象征,也预示着他们在丛林中的失败。
临刑前的谈话,正是对影片中的他最好的总结。看守询问他有何信仰,他答道:我信仰人类(mankind)。他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殉道者,一个人类的儿子。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Che: Part Two(2008)

又名:切·格瓦拉传(下) / 切:39岁的告别信(台) / Che: Guerrilla / Che - 2ème partie - Guerilla

上映日期:2008-12-12(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卡洛斯·巴登 德米安·比齐尔 乔昆姆·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彼得·布奇曼 Peter Buchman/Benjamin A. van der Veen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