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来看这部片子,觉得格外恍惚, 因为感觉太真实了:被蝙蝠污染的猪饲料被猪吃了,猪被送去餐厅屠宰处理,由接触了生猪肉的厨师长,将病毒迅速从香港带到了全球各地。 故事设定在美国的感恩圣诞季,和我们这里的春节情况非常近似,都是商业运作进入休眠期,人们准备合家团圆的日子 ……
电影里最让我感兴趣的角色是Jude Law 扮演的博主。因为这个以流量为王、哄抬股价、在灾难中追名逐利的角色直指一个问题:被流量绑架的媒体是否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
和这个角色生存之道相近的自媒体/意见领袖们是否真的是普通民众视野的延伸?是否真的能够为公众提供准确、客观、及时、有效的信息?是否能够起到监督政府、制衡权力、维护公共权益? 是否应该被称为/理解为具有第四权力的媒体?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个人应该如何承担、承担那些媒体“第四权力”所对应的责任,如认真核实信息(至少有两个独立信源)、不造谣、不传谣等等等等?
个人是信息传播链中的一环而已,更像是今日头条这样的算法平台,对外输出者和自己观点/认知类似的、由他人生产的内容,或者自己生产的内容。
这段时间听过一起播客,是几位媒体人聚在一起,讨论媒体在这次疫情中起到的角色,他们做了一些访谈性的调研。其中提到的一个访谈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在上海工作需要回到武汉过节的武汉人,觉得当财新、三联这样的媒体开始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开始大篇幅报道的时候,对于像他这样,有非常具体的to-go-or-not-to-go 这样问题的人来说已经太晚了?财新、三联这样全国性的媒体是有肩负地方性民生类新闻报导的责任和义务? state media (unqie to China), national media, regional media, community media这几方应该如何协调合作?
Jude Law 作为率先跟踪报导这次疫情的“freelancer journalist”,受邀参加了一次媒体和CDC负责人访谈对话。以监督政府的媒体身份,指责CDC隐瞒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商勾结,以从中获利。在这种直接对峙的情况下,无论民众是否相信Jude Law的完全没有根据的鬼话,公众势必对CDC产生怀疑,使其之后的公众沟通中的效力变弱。在电影中,他的一番“义正言辞” 哄抬了他口中有效药物的价格和相关生产商的股价,Jude Law空手套白狼赚了好几百万。
在这次访谈中,作为观众,你不得不注意到 电影里CDC的负责人给到的建议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一致 —— No handshaking, wash your hands frequently, staying at home when you feel sick, our best defense is social distancing …… CDC的负责人在整个访谈中没有说错一句话,但是仍然显得闪烁其词、十分可疑。如果和张文宏答媒体的方式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他在跟着媒体问题的节奏,特别是Jude Law的节奏,而Jude Law 的问题都是有预设和framing的,必须要破圈之后言辞效力才能显现。
当Jude Law 蹲点接近一位病毒研究专家,想挖独家新闻,专家道“Blogging is not writing. You're not a writer. You just graffiti with punctuta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