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Beauty

【丹麦格陵兰岛,雪屋】
<图片1>
中间提到了“穹顶是人类建筑的精华”,当然穹顶是罗马建筑的标志 a hallmark of Roman Engineering genius
关于罗马穹顶的发展,看到一个知乎的介绍,主要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万神庙)-- 拜占庭时期(正教),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特点是由于蛮族入侵,空中发展,规模变小 -- 西欧中世纪时期(天主教),‘罗马风’建筑 ,哥特建筑为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为代表)。

相比较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的穹顶,冰天雪地里的穹顶闪耀着劳动者智慧的光芒,北极圈夜晚,寒光从雪块中穿过,圣洁美好,不必担心整个冰屋倾覆,雪砖头由于相互作用的压力,缝隙间化成水又再次凝固,反而加固了这看似松散的积木结构,不得不惊叹因纽特人的智慧。

【中国四川乐山大佛】

<图片2>
70米高,耗时90年完工,即使今天看来都是相当雄伟,但是弥勒佛Maitreya的眉眼又似乎带着笑意,威严中透着安详和宁静,经历了千年栖息于水边,享受这江山万里的绵长和时间的消逝,没有实用价值的建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吗,仅仅是让驻足于他脚下的众生感到自己的渺小,学会虔诚,获得静谧与安稳,就值得称得上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很奇怪,即使不信佛教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静谧威严之美,很难说是建筑的魅力还是宗教的魅力。

头面部细节里的美学,垂耳,低眉顺眼,发髻的团有助于冥想,头顶的盘发象征佛祖无尽的智慧,佛教欣赏提倡的美学,被Dan看的仔细,相信他也是有佛缘的人。

好想划一叶扁舟浮于江上,远远地观赏这尊大佛。

【俄罗斯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
始建于300年前,彼得大帝时期。建造意志主要是遵从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在俄罗斯西北部,蓝白金彩色的巴洛克建筑,意大利设计师,内部可以说是金碧辉煌,除了是女王的会客厅,还是她的游戏室,18世纪经常举行大臣们不齿的变装舞会。
<图片4>

<图片3>

奇怪的癖好,有一个房间摆放她收藏的名画,竟然是依照大小和颜色像马赛克布局摆放。

<图片5>
琥珀宫,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整个宫殿用被称为太阳的化石的琥珀建造,不过由于在二战中被炸毁,现存为重新修复的Amber Room。宫殿的匠人们怀着对造物主降世的美的崇敬,不遗余力的修复。

【印度 太阳神庙】
被称为最美却是最淫秽的建筑,建造于13世纪中叶,是为了供奉太阳神苏利耶而修建的太阳神战车,24个车轮和7匹马,其实作为一个神庙,塑造成一个神的交通工具的的想法,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浮雕里各种姿态的肉欲场景,人神交合的仪式感,为婆罗门祭祀献舞的女性,体态生动,这种喧哗铺张的仪式感如果不是印度教密宗的教义传统,很难用凡人的欢愉作乐来解释,因为好像甚少刻画人物表情。

<图片6>

性高潮是与神结合通往极乐的途径,“体液”是永生的标志,这些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充满神话寓言的启示,往往能够直观解释眼前建筑的意义。参观者往往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走过,不知道也不足惜,只欣赏雄伟的建筑也好,可是放弃了知晓那些快要湮灭在时间里的,人类原本的幼稚又虔诚的尝试,不也放弃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敬畏吗?


<图片7>

后话就是,带着众多后世者的质疑和诋毁,失去了顶层的象征永生本质的神壶,也要快变成一片废墟了。

第二集
死亡:

【埃及尼罗河西岸的 Hatshepsut temple】

天赋神权的壁画,和埃及女性统治者最终的消亡(除去法老棺内的墙壁残存的女王像之外,几乎全部被人为剥落)。坐落在空旷尼罗河西岸的神庙,被粗犷凌乱的巨石衬托,延伸至正门的阶梯,门前左右林立的神像,高大的廊柱,光秃秃裸露而直接的诉说女王的时代的威严,和周围环境有意思的反差被作者理解为突出埃及文明的秩序,其实在我看来更像是外星人遗弃的建筑。女王喜欢香料
<图片8>


【危地马拉Yaxha:玛雅文化的遗迹】

The Day of the Dead,传说中的亡灵节(万圣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吧。但是这个节日据说是西班牙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和本土玛雅信仰的奇怪结合,仪式需要祭拜3颗头骨,并在祭坛上同时放有十字架、祭奠的食物和啤酒(相当世俗化),另一个仪式是San Jose这个小村庄挨家挨户传递一个头骨,参与祭拜,那热闹的阵势简直和奥运圣火传递有一拼了,当地人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淡然,包括万圣节里随处可见的小孩儿。
热带雨林里的神坛,和周围的生物们和谐共处,更多的是宗教的功能,实用功能不强,玛雅文化的血液崇拜,以珍贵的血液和活人献祭奉神。

【意大利热那亚Genova公墓 Monumental Cemetery of Staglieno】

在热那亚这座意大利的港口城市,霍乱爆发,而追溯到拿破仑的法令禁止尸体埋葬在教堂和城镇,所以修建而成了现今欧洲最大的公墓之一。主建筑群的礼拜堂和意大利最出名的万神庙的穹顶类似,
<图片10>

<图片11>

体现了中产以上的阶层的社会意志,后人在长廊里修建的雕塑可谓百花齐放,花钱让意大利艺术家大展身手,有描画寡妇悲伤抹泪的写实主义,有似墓志铭来刻画当地居民勤劳致富的歌颂主义,还有飘逸灵动充满想象力言明价值观的天使战胜死神的寓言
<图片12>
<图片13>

到了后期,由于宗教的演变,重生的释义被改写(?),有一些黑暗神秘恐怖的雕塑描写人类屈服于死神。一条走廊就是死亡的浮世绘,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是那么丰富,比刻在石板上的墓志铭丰富多了。确实是高贵的死亡,惊人的美。
公墓作为公共财富,甚至是艺术空间,十年租约其实不过分,如果担心自己的亡灵被搅了美梦,还是火葬吧。
<图片9>


【印度varanasi】

小城街道上遍地的圣牛,晨间恒河边不停冲洗身体的信徒,知道了这里是印度教的神明湿婆之城(The Hindu God of Shiva),而且恒河水又是恒河女神(goddness Ganga)的水的化身,石阶上神奇的公共生活就不足为奇了。比较好奇的是Dying Room的存在,如果有这种等死的住所,为什么没有神婆和祭祀(神的代表)的存在,来试图挽救生命?片中的解释是,Shiva能够让你达到永久的解脱,甚至是生死和永久的轮回(我一直以为重生涅槃是最好的归宿,原来永久的解脱就是死亡的沉寂,永远脱离人世间,应该说是绝望还是智慧呢?)
水边公开火葬,虽然没有藏族天葬那么残忍,还保留了人的尊严(披白纱,盖金袍),还是有些不适,尊重当地人的风俗,毕竟他们和逝者都得到了快慰,圣城一直是个难解的存在,有着落后文明和纯洁信仰的复杂体。
<图片14>

----------------------------------------------后话的分割线--------------------------------------------------------
死亡是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死是一个瞬时动词,人死了,就没了,戛然而止,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关于这个人的说法都要盖棺定论了,担心的人可以歇一歇,长长的舒一口气。

看到印度小城那里,我开始怀疑死亡不是一个瞬时行为,死亡分为即将死亡,刚刚死亡,死亡后几千年不朽,死后重生,死后不希望重生,每一种都是一个独立的状态,当然由于濒死的人的感觉系统更发达还是更疲弱,我不得而知,但是这些状态对于死亡周围的那些人是真实存在的,面对即将到来死亡的希望之火奄奄一息,对刚刚死亡的“不真实"感,死亡后几千年不朽偶像的朝拜,对死后重生的神话的书写记录,对于解脱永生的信仰,死亡是那么丰富,我都快要不认识它了。

漫游世界建筑群Dan Cruickshank Adventures in Architecture(2008)

又名:BBC 漫游世界建筑群

主演:丹·克鲁克山 

导演:BBC 编剧: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