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回家:14年又57天》才想看这部电影,书中提到的很多孙海洋找孙卓所面对的困难,大概也是被拐儿童家长都会面对的困难,电影里都有拍摄出来,当然,在警方的不作为上,有些保守。其中蜂拥而来的骗子由电影里拍摄出来更有冲击力了,让我想到孙海洋说“你可以偷一只猪、一头牛去卖,可是卖掉一个孩子,谁还能心安理得地吃得下饭、睡得着觉”,诈骗被拐儿童的家长同样也是,利用家长们对找回孩子的迫切骗走他们本就不多的钱财,还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吗?这群人丧良心的程度或许与人贩子不遑多让。电影中,有人贩子承认曾经想诈骗田文军,或许导演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本以为,电影会长篇幅讲述家长寻找孩子的痛苦过程,没想到还分了很长的时间给接回孩子后面临的种种问题。电影里韩德忠在田文军家外的久久凝视、发送的短信、在田鹏生日宴角落的痛哭失声,比《回家》中由文字描述的孙海洋心里冒出的“坏了”更让人心酸。他们在寻找孩子时是同样掉进深渊的战友,田文军这么幸运被救上了岸,韩德忠却不知道还要在深渊中捱多久,从此田文军就成了秦浩,而韩德忠成为了曾经面对秦浩的田文军,“他们再也不能理解彼此了”。
看了书其实会影响观看电影的观感,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韩德忠原型是孙海洋,但这个角色与书里的孙海洋差别挺大,韩德忠妻子与孙海洋妻子四丫的差距更大,这让我很出戏。所以一直到在韩德忠陪同田文军与鲁晓娟去寻找田鹏时我才真正感觉这个角色融入了电影。
扣分的点在于电影的后半段有些太偏向李红琴了。李红琴完全是她丈夫犯下的罪过的牺牲品,固然令人同情,被她丈夫“捡回去”的杨吉芳也在依赖母亲的年纪。可杨吉芳是被一个有拐骗前科的男人从深圳带回到他们在小山村的家的,“捡回来的”几个字可信度太弱了。退一步说,女婴被丢弃在工地上,这种事确实很有可能发生,但李红琴是否有照顾好杨吉芳的能力,得打一个问号。福利院的顾虑完全在合法合情合理。而电影借律师之口,说将法律放在人之上,放在那里让人觉得太不合适,可以说“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的规定可笑荒谬,也可以说城管赶走贴着走失儿童海报的小摊毫无人情味,这些地方放一句这样的话感觉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