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文学馆放映室再辟艺术电影专场,本期主讲嘉宾崔弛分享了一部长达135分钟的非主流电影——马修·巴尼的《挣脱9》,为影迷们带来一场视觉与观念的双重冲击。作为一名摄影师,崔弛对马修·巴尼这位美国当代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偏爱,放映后他简单介绍了马修·巴尼的生平及作品,并试图解读了巴尼“挣脱系列”的艺术观念与象征意义。
这是一场十分特殊的观影体验,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与对白,取而代之以怪诞奇幻的情境设置,超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迷幻诡异的音乐歌声……独特的视角让本期观影变得印象深刻。交流中,影迷们对巴尼的视觉表达流露出诸多不解与困惑,涉及到影片的观看方式以及巴尼的艺术观念等。如此种种,与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此语境下,《挣脱9》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当代艺术实验影像的延伸。

为什么使用凡士林?
凡士林(Vaseline),一种石油冻(petroleum jelly)的通用商标,亦为联合利华所生产的清洁用品、除臭用品、润肤霜、润滑剂的品牌。这种粘软的化学材料几乎出现在巴尼的每部影像中。巴尼使用凡士林材料首先是源自个人的体验,他曾作为一名运动员,而凡士林制成的各种药膏正是运动员们的必备良药。
巴尼解释他使用凡士林作为作品材料时说:“我当时想用凡士林润湿一些东西,它本身有这种属性。当时觉得所有我做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身体的简单延续,我想让这些事物感觉起来好像是刚刚从我的身体中出来,或者可以放入到我的身体中。”另外,巴尼曾多次声称自己首先是一个雕塑家,他把自己的整个艺术实践都界定为雕塑范畴,使用凡士林这种非传统材料作为其独特富有象征性的雕塑语言。

捕鲸的象征意义?
巴尼在《挣脱9》的故事情节中强调了凡士林的历史和发展,让人以自然循环的角度重新思考凡士林的来源、凡士林与鲸鱼之间的关系。在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之前,鲸鱼油是一种重要的燃料资源。19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的美国和欧洲家庭在夜间要依靠鲸鱼油来照明,鲸鱼油的获取则完全依赖捕鲸行业,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鲸鱼油成为稀缺资源。随着19世纪60年代石油时代的来临,鲸鱼油被石油这种新能源所取代。美国化学家罗伯特·切斯堡(Robert Chesebrough)在当时从事的是从鲸鱼脂肪里提取燃料的工作,1859年在石油被发现后他来到宾夕法尼亚州的油田,想看看这神奇的燃料到底是什么物质。细心的他发现油田的工人们在钻井台边收集一种黑色的凝胶,据说把它抹在受伤的皮肤上能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于是他拿回这种凝胶进行化验,得知这是一种在石油里含量很多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罗伯特通过真空蒸馏给石油提纯后萃取出凝胶状的蜡色石油冻,即 “凡士林”。由此可见,凡士林是从石油中提炼的副产品,而石油又是由埋藏在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演化形成的物质,鲸鱼作为一种史前动物也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凡士林与鲸鱼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古代鲸鱼演化为石油,石油又提炼出凡士林,暗合巴尼一个重要的观念来源一一“转化”( Transformation )。
在《挣脱9》中,人工提取的凡士林象征着自然生物鲸鱼,人类对鲸鱼的肆意捕杀又是对自然的破坏,自然与人工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最终,挣脱了模具束缚的凡士林与它所象征的鲸鱼都获得了自由,巴尼幻想了一个彻底挣脱了抑制力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自由状态中打破了所有的二元对立,抑制与挣脱、人工与自然、西方与东方、男性与女性的矛盾不复存在。

切割的狂喜?
随着夜晚的降临,海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熔炉中被融化的凡士林液体溢出到茶室,此时只有巴尼和比约克这对爱人在其中,他们彼此拥抱亲吻。液体的凡士林不断灌入茶室,淹没两人的腰部,他们开始拿起解剖鲸鱼的刀具开始相互切割彼此的腿部,血液在凡士林中流动,他们通过吞噬彼此肉体的方式达到了爱情的狂喜与高潮。失去了双腿的两人长出了鲸鱼的尾巴,脊背上出现呼吸孔,随后他们双双化为鲸鱼游入大海,获得了自由。
巴尼对这段相互吞噬的场景解释说:“在日本捕鲸很特别,鲸鱼最后会被吃掉,所以他们在船上宰杀鲸鱼的过程很特殊,和西方任何一种捕鲸船采取的方式都不一样。日本人在食物上的讲究与神道教有关,特别是鲸鱼,他们认为鲸鱼是人类的祖先之一,但是同时也作为他们的盘中餐。所以我在故事中加进了同类相食的情节,其想法就来自日本的这种传统。”

从绘画到影像,艺术发生了什么?
在十几年的拍摄过程中,巴尼创造了一整套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包括素描、摄影、雕塑和装置等。他的每一次展出模式都是:首先在电影院播放约一小时的录像片,接着在美术馆举办大型装置、行为艺术照片和绘画展,电影剧照也在同时出版发行。所有这些作品与电影一起,构成了“总体艺术”(Total Art),这种艺术超出了普通概念下的艺术范畴,混合了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音乐与舞蹈等,发掘了当代“多媒体”概念以及技术范畴下的所有可能性。
巴尼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前卫艺术家,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已经建立。有评论说巴尼的“总体艺术”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既有冲动的激情,也有失落的恐惧。他的作品反映出90年代后期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代表倾向:一是时髦漂亮的色调;二是虚构的视觉形象;三是精神分裂的表现内容。在视觉风格上,巴尼把自安迪·沃霍尔(1928–1987),杰夫·昆斯(1955至今)以来的美国波普艺术风格发挥成一种更冷峻的时髦漂亮的对比色调;而在意象上,则吸收了北欧神秘怪诞的寓言和象征视觉;在艺术观念上,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贯穿艺术家作品的始终。
与商业影像不同,巴尼等当代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并不讨好观众,反而一再打破我们的视觉欣赏惯性,跨越个人隐私和社会空间之间的界限,暴露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或是内心幻想,抵抗资本社会的异化,解构全球化营销策略对人的压抑。
作为当代艺术的实验影像也许无人喝彩,却充满人性的激情,它们是迪斯尼、梦工厂和任天堂光环下投射的阴影,是好莱坞从未上演过的另类神话。

更多阅读:
www.drawingrestraint.net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数码时代的三个片段》,载《文艺研究》,2009年6月。
邵亦杨:《个体神话——马修·巴尼的总体艺术》,2010年5月。

绘画抑制9Drawing Restraint 9(2005)

又名:挣脱

上映日期:2005-09-16片长:135分钟

主演:马修·巴尼 比约克 Mayumi Miyata 

导演:马修·巴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