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选修课期中小论文
大一暑假的某个下午,我从手机里刷出了一条新闻,某华裔科学家经手的换头手术成功了。当时我便想到了一个问题:假设头属于A,身体属于B,那这个人到底是A还是B呢?我想,大部分人会A选吧!这也就是哲学里关于自我的探讨,自我究竟是身体还是心灵呢?心灵又是什么,如此的飘忽不可见。
如题,《攻壳机动队》便也就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灵与壳的故事。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科技高度发达。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少佐,是第一个全身义体化的女警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那何为义体化呢?其实就是指将人体的某个部分改造成机器,就像现在科技所允许的人造心脏和假肢一样。但是少佐完全的将自己进行了义体化(被迫),也就是将大脑也进行了机器化。问题来了,那少佐究竟是机器人还是人呢?影片中少佐也常常疑惑自我的真实性,我想这也是影片最核心的主题所在。影片中赛博朋克的迷诡气氛营造的不错,但还是过于好莱坞化,对比日本动画版的神作的哲学化探讨,还是逊色很多的。
回到“自我”这个一直以来被人们探讨的主题上。
若我们觉得我们这副身体才是实实在在摸得到的存在,是我们本身。那请我们扪心自问,人的身体细胞是不断更新的,120天到200天会完全更新一次,那我们还是自己吗?若我们真的成了影片中的“少佐”,我们会成承认自己是机器人吗?
换个思路,如果思想才是我们自身。那自我又在思想中是什么成分呢?
假设一,自我就是不断被累积的回忆,我不断的记忆,构成了自我。这个理论其实很脆弱,只因为记忆对人类是如此的不真实。在未来人如果真的能够义体化,记忆删改也会是必然的是,那记忆真的构成了自我吗?我对此表示疑问。
假设二,没有自我。就如佛教所说的,所谓的自我并不存在,世上不存在我的东西。
假设三,我们有很多的自我,只是我们误认为自己只有一个自我。无论是时间的纵向发展上还是横向排列,形形色色的自我都同步存在着。
想到这里,我们不免疑惑了,其实之前所列单纯的关于自我的讨论是不全面的,因为我们预定了一个条件,心与身是分开的。在哲学史上也有过长久的讨论。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用来证明他心中所有知识的可信性。但关于身与心的关系,他是用上帝来调和的。后来的伟大的哲学家们,也在他的基础上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
莱布尼茨提出,身体和心理并不相互作用,他们是分开的,而他们的和谐只是上帝和谐的结果。
斯宾诺莎认为,精神和物理事件其实为一体。
其实在后来的人类的不断实验里,斯宾诺莎的理论更加符合现实。我比较赞同功能论,也就是,大脑其实是一台十分精密的机器,在激素和神经电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意识。也就是说,未来像少佐一类的人是可能出现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应对机器人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天。
机器人作为人类工具,人们往往是惧怕的。
人和工具的关系向来是微妙的。几百万年前,一只大黑猩猩偶然拾起了一根大骨头,作为工具,开启了地球的新纪元。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工具不断地发展,我们可以随意修改基因,制造机器人。当最终我们能够扮演上帝,制造有意识的机器人时,便会恍然意识到,我们其实和我们的工具没有太大的区别。
私心不愿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2017)

又名:攻壳机动队真人版

上映日期:2017-04-07(中国大陆) / 2017-03-29(法国) / 2017-03-31(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 皮鲁·埃斯贝克 北野武 朱丽叶·比诺什 迈克 

导演:鲁伯特·桑德斯 编剧:士郎正宗 Masamune Shirow/杰米·莫斯 Jamie Moss/威廉·惠勒 William Wheeler/伊伦·克鲁格 Ehren Kruger

攻壳机动队的影评

trista
trista •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