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8-28

海伦:自恋之作

全世界范围来看,没哪个国家像美国一般有那么多心理医生,自然,也没哪个国家像美国般无比热爱心理病电影。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般要先想清楚看心理病电影是图个啥,单纯励志?亲情无敌?对另类人物的另类人生感兴趣?对照自检以求自愈?对号入座总能各取所需。不过,看了这部[海伦],倒是让人十分迷惑,用两个小时看一个疯女人莫名折腾,图啥呢?

影片开始还是有模有样,一个明显生活幸福的海伦,在亲朋簇拥下过生日,英俊的丈夫,完美的女儿,众多贴心好友,海伦在众人期待下弹起钢琴,证明她优渥社会地位和良好教养,是的,高校音乐教师海伦,本该得到所有人艳羡和祝福。不过,一场疾病突如其来,我们看到海伦极力向家人掩饰,独自一人时才拼命发作折腾,呼吸困难,呕吐,晕厥,狂躁,还把家庭录像翻出来边哭边看,此时,大概所有人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女人坚强与绝症搏斗的故事。但是,转机出现在丈夫执意带海伦入院检查以后,一切正常,原来所有都源于心理,这是海伦莫名痼疾,这让影片处境变得尴尬起来——至少在我们东方视野内,生理绝症很容易博得同情,但心理怪病,尤其是海伦这样毫无来由便歇斯底里、乖戾暴躁、自杀倾向严重还拒绝治疗的,往往会让观众看得不耐。

但毕竟,事情发生在“心理医学发达”、“社会观念先进”的美国,于是影片全部主题都围绕“关爱心理病患者”展开,我们看到完美丈夫感动天地的爱,令人感叹这才叫丈夫,又看到女儿探望让海伦终于答应接受电疗,强调亲情拯救一切。海伦与同病相怜的女学生互相支持依偎,形似一场拉拉之恋,貌似又想说只有女人才懂女人,而在海伦的病莫名其妙全好了之后,女学生却开始发病闹自杀。就这样,影片反复展现两个女人遭受的病痛本身,全部叙事立场都站在患者一方。只是一直强调“一定要包容心理病患者”,对自己的病因、症结却避而不谈。客观追问起来,抑郁症终究是与自制力相关密切的病症,考验的是患者情绪管理能力,只有自救,旁人才有能力救你,但影片回避掉海伦自己的所有责任,只是让她一味自私地发病、逃避,再被动地轻易得到的各种完美感情,家人付出的爱远大过承受的痛苦,将感情用作海伦痊愈的全部诱因——最直接因素是女儿的爱和电疗,看不到她心理自建的内部过程。这恰恰是本末倒置,先建立起感情的乌托邦,再对病症加以简单化和美化,让影片变成一部彻头彻尾的抑郁症患者自恋之作。

如果论及影片最无诚意的一笔,大概是女学生这个角色终究病发自杀,而片尾让海伦一家幸福徜徉海滩,打出字幕“献给卡提卡”,提示角色有原型,但片名毕竟是此时大秀幸福的[海伦],没死去的卡提卡的份儿啊。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16期

海伦Helen(2009)

上映日期:2009-11-26片长:120分钟

主演:艾什莉·贾德 高兰·维斯耶克 劳伦·李·史密斯 Alexia 

导演:桑德拉·内特尔贝克 编剧:Sandra Nettelb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