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什么标题,看到央视重播改的标题不错,借来用。
虽然自己不是杨德昌的粉丝,但是他的电影风格让我挺喜欢这个导演。在看《恐怖分子》之前,觉得他最好的电影是《独立时代》。现在让我再比一下,我觉得《恐怖分子》会更好。
首先,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它的大部分场景都有一种静态的美。换句话说,如果不要对白,就这样无声地放出来,也是一种很棒的观影体验。
自己并没有学过电影相关的专业,但是凭感觉而言,杨德昌拍摄的角度很好,很多缓缓移动的镜头,比如周郁芬接到骚扰电话那个沿着电话线移动的镜头,就很好。当然一个这样的镜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有很多,就会感受到导演技术的高超。
剧情方面,很多细节都不是一般导演能拍出来这样的效果的。列举一些:
1、开场就用一具横在大街上却没人理的尸体,暗示这个故事背景社会的“恐怖”。
2、用经常洗手这个习惯来说明李立中生活的单调。
3、前面周郁芬写的小说,说春天是一直没有改变的,一开始很难看出用意,看完再一想,就发现电影一开始已经明确说明了人物的性格。
4、几个重要角色的“擦肩而过”(或者说是不易觉察的联系):小强给警察拍照;淑安倒在马路上,李立中开车经过她身旁,却置之不理;小强的女友读了周郁芳的小说,却不知道小强和这个故事有联系。好像还有一些,忘了。
5、很巧妙的对称性。周郁芬接电话和李立中接电话说的话是一样的,而这恰恰是打破他们两个的心理防线的两个电话。
6、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结尾,虽然故事贴近真实,但又能加上艺术的感觉,用理想衬托现实的残酷。
7、因婚姻和心理问题而死的人不止李立中一个,还有之前那个主任。
其实,如果叫做《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只是从李立中一个方面看这个故事。原名之所以叫《恐怖分子》,应该是说的这四个人或者更多的人。
李立中生活千篇一律,为了求升职出卖好朋友,不重视感情生活,这不是现在很多上班族的化身吗?最终却因为人财两空而死,多讽刺。
周郁芬一个文艺青年的形象,放弃李立中这种人,向往新的生活,最后跟老沈走在一起,但是仔细想想,这样一个性格的人,最终能和老沈这样的人在一起多久呢?
淑安这个被家庭“囚禁”的孩子,其实挺像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小孩。越被囚禁,越是叛逆。以打骚扰电话为乐,破坏别人的婚姻,最终走向杀人、走向犯罪,这是一个人的哀歌,也是社会的哀歌。
相对来说,小强还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富家子弟,但是不被家庭或者感情束缚,有自己的爱好,逍遥自在。但是这只是理想的个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的。
一部电影,很全面地剖析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的一些群体。可以说,就算过了三十多年,现在这部电影在艺术方面和现实方面都仍极具意义。

恐怖分子恐怖份子(1986)

又名: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 The Terrorist / Terrorizers / Horror Horror Minute Child / Kyofu bunshi

上映日期:1986-12-19(中国台湾)片长:109分钟

主演:缪骞人 李立群 金士杰 顾宝明 刘明 王安 马邵君 吕德明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 Yeh Hsiao/杨德昌 Edward Yang

恐怖分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