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cinema》之《乡村牧师日记》与罗伯特·布列松的风格 读后浅记
最大限度上激发观众的感情,而不是理性。
放弃了画面感强烈很适合转换为电影影像的段落 重点表现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布列松刻意保持了牧师记忆及其记忆中影像的主观性,牧师记录的谈话没有改编成对白,而是直接由牧师本人说出来,抛弃了很多极具戏剧性的精彩对白,执意让观众只听见牧师一个人的声音。
演员表演回避了心里分析,布列松希望观众关注的是面部的生理变化而非人物的心理规律。
影片中时间的发生是随机的。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有自己的标准、自由和宿命。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又彼此独立。
声音和影像并行,打破了声音和影像永远不能互相复制的共识,让本体上互相矛盾的两种现实在银幕上同时出现,揭示它们唯一的共同之处———精神。
影像与声音的不协调反而使美感成为可能。随着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银幕上的影像和原著中的文字将电影推向高潮,文字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在文字的重压之下,影像再也无法表达含义,最终只能消逝,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最终在结尾变成了发着亮光的空白银幕。
通过这场无可辩驳的美学实验,我们领略了纯电影令人惊叹的成功。电影银幕变成空白,影像彻底让位于文学,这是电影语言的现实主义取得了胜利。
《乡村牧师日记》使改编自小说的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1951)

又名: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上映日期:1951-02-07(法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克罗德·莱杜 让·里韦尔 Adrien Borel 瑞秋·贝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Robert Bresson

乡村牧师日记的影评

Augers
Augers • 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