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评论和开分都不高(豆瓣5.5,IMDB5.8,烂番茄58%),还以为有多烂,居然并没有。
我个人最喜欢的要数音乐。龙王两个小跟班唱的儿歌很可爱,龙王唱歌好听而且声音性感,片尾曲也挺好听的。其次是孙悟空的人物性格突出,活泼、善良、自大同时很乐观,当看到生死簿上写着他没有家人时,他第一反应是「哦!我独一无二」,当时我就笑了:哦,心态真好!
再者其他人物的性格塑造,动画造型,以及打斗场面都蛮有看头的。佛祖的半透明造型我很喜欢,很符合我对「至高境界」的理解,让金箍棒会变色、有自我表达也很有趣;而孙悟空和阎王打架,分身斗分身的部分,还挺有想象力,动画和视觉效果也很不过,挺符合我的期待的。故事选取了《西游记》大闹天宫的一段,有赖于原著的故事底子,电影整体叙事保持了流畅性。
如果它不是改编自《西游记》,分数可能要更高一点。可惜,你一旦选取了一个大IP,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比较和审判。
Netflix《美猴王》一共四个配音版本,英文版、标准普通话版、台湾国语版和香港粤语版,可见基本是面向欧美观众和各地华人观众。
首先,除非对中国神话比较了解,不然英语观众估计很难理解里面各种神佛的地位。虽然电影开头已经交代了各种神仙的位置和作用,同时大量简化了里面的神仙类别:删掉了四大天王、二郎神、哮天犬等神仙,仅保留最容易理解的龙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阎王。但这也让故事失色了不少,毕竟大闹天宫这段故事最重要的是「大闹天宫」的部分,当你把神仙删减得所剩无几的时候,自然也闹不起来。
没了大闹天宫,那怎么体现孙悟空的性格呢?本片用了比较讨巧的方法,就是让孙悟空分别闹了龙宫、地府和王母娘娘的宫殿,一边保留了他「闹」的本质,一边借助「升级打怪」的套路,展现孙悟空的能力。可能编剧和导演觉得这样英语观众比较容易理解吧,但自然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太套路化。
不是说电影不能套路化,但对华人观众,尤其面对四大名著里可能最为人熟知的《西游记》受众来说,这种套路化实在很难令人满意。没有了大闹天宫跟四大天王、二郎神打架就不说了,我原本有点期待的偷桃,居然只是把孙悟空骗到一个假的桃园里,让他吃了桃子后说出「we are 伐木累」这样老套的台词……我当时就蚌埠住了。
有很多观众诟病造型太丑,或者增加的女主很奇怪……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本片最大的问题是主题不清晰。一开始你以为它想通过孙悟空不受期待与女孩的命运互文,以表达「小人物也可以改变世界」,但后来它又仿佛在说「人犯错是为了获得爱」,最后它又似乎想说「女孩和孙悟空在互相帮助下都变得更好」。
就像女孩小琳在五指山跟孙悟空告别时说:「你在石头里出生,被所有人抛弃,众神恨你,你想要的不过是被爱……但你确实被爱了!你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作出改变,我们都做到了!我是你的头号粉丝!」,而我be like:你到底在说什么?哪一段情节表现他需要被爱了?他又怎么确实被爱了?你们都作出什么改变了?救命,你的逻辑在哪里???
每句话都很符合西方价值观,合起来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其实加人物和重写故事,对西游记来说不是第一次,我们自己就干过。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加入了江流儿这个人物。江流儿是不是唐三藏其实没关系,而且故事情节也跟原著出入极大,但《大圣归来》依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动画电影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充分展现了孙悟空非常厉害帅气的一面,是真正的孙大圣而不是什么野蛮发疯猴子;另一方面故事讲的其实是孙悟空在跟江流儿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心灵成长的一个过程。虽然也是传统的主题,但因为纯粹而集中,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实在我看来,加入的小琳目的只是再一次利用「大叔与萝莉」的对照,讲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类似的可以参考《这个杀手不太冷》《无敌破坏王》等电影。可惜,改编没改好,想讲一个新故事,又舍不得原本的故事逻辑。
本片由美国、大陆和香港三方共同制作,为了突出周星驰是监制,动画里还不忘致敬了一下包租婆和少年足球,可惜这点彩蛋不足以拯救逻辑混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