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说这是一个“聊斋”的故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两个孤独患者之间错位了但仍得到救赎的故事。
偌大的公寓楼里,似乎只住了Adam和Harry,两个孤单至极的男人,只是远远地打过照面,却已经深深记住了彼此。终于在那个火警铃声大作的夜晚,Harry拿着酒瓶敲开了Adam的门。Adam惊喜又害怕,习惯了孤独的他,还没准备好打开心扉,还是拒绝了Harry。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压垮Harry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Harry倚靠在关上的房门轻轻叹息的模样真的让人心疼,独自乘坐电梯下楼的画面像是整个人都碎掉了。他努力迈出了第一步,被拒绝了,绝望至死。
后续的相互了解,逐步爱恋,我相信是Harry的灵魂来找Adam了,而非只是Adam的臆想。Adam带Harry去见爸妈,爸妈都看到了Harry;以及最后Harry哭着说Adam不应该下来找他,不敢面对自己的body躺在房间里好久都没人发现,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虽然他们两个勇敢的时刻错位了,很可惜,但是在别的维度里,他们相爱了,相互关怀守护了,也足够浪漫。结尾处,相拥的两人最后成了夜空中闪耀的星星真是浪漫至极(看到解读说,这一幕是致敬了影片主题曲《The Power of Love》的MV)。
除却“人鬼情未了”,影片另一个重点,就是Adam关于早年车祸离世的父母的自我和解与救赎。敏感早熟的Adam因为性向遭遇校园霸凌,父亲有所察觉却选择忽视,而母亲对homosexual的认知也仅限于“不能结婚生子”以及“会得艾滋”。因此,童年的Adam很爱父母,但也一直未能和父母坦诚关于性向的心声。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永远失去了和他们诉说的机会。经年累月的压抑,这一切都在他心里打成了死结。Harry的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心结松开的一个小口子。Adam顺着这个小口子,不管是在自我设想中,还是真的与父母灵魂的对话中,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实现自我救赎。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touch的点是,Adam说自己更习惯自称gay,而更年轻一代的Harry则是用queer。在Adam的认知里queer是带有蔑称意味的,而在新生代的认知里,“gay”的基味更浓,Harry们觉得“queer”的表述更酷一点。称呼的变换也印证着时代变迁,环境是较以前更宽松自由了,但性少数群体的“孤独感”却始终萦绕不散。Harry出柜了,父母也表示接受,但他始终感觉自己是家里的“边缘人”,父母的重心始终在结婚生子了的哥哥姐姐身上。这大抵是无法改变的状况吧。愿每个性少数的“孤独患者”都能找到相互拥抱的那个人,驱散一点点身上笼罩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