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将高山视为别处’elsewhere‘。一开始,它是神圣而危险的。人们应该重建并远离它。因为它不是人居之境而是神居之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现高山可以被驯服。修缆车和盘山公路,带上良好的登山装备就可以踏入一片人迹罕至之地,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现代生活的安全和舒适使人们想回归这一”别处“,寻找危险和刺激。寻求刺激的需求变广,登山变得产业化,品牌和观众涉入。
当观众在屏幕上看到高山的壮美与高山运动的刺激时,观众看到的是对于真实的再现。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高山运动,对高山运动的拍摄(纪录片或是社交媒体直播)复制、广泛传播了这些壮美和刺激的画面。
观看无绳攀登和走钢丝要比电影里的惊险追击更刺激。它的真实性让人体会到人离死亡就是在于一线之间。
后半段笔锋一转开始谈高山的cosmic meaning。它们是永恒性的存在,思考起高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人类产生一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悲哀。
”They live in deep time, in a way that we do not“。
剧本作者Robert Macfarlane说山是由” waves of stone“形成。
岩浆从地底迸出又冷却成黑色的岩石,冰雪暴,流动的山岚,春天山间的融雪,小溪里蹦出一条鱼,雪花静静飘落,肩上落雪的猫头鹰和鹿,松树尖挂上雪,冰面一年四季的变化像是在呼吸。
人类妄图征服自然,是一种过于人类中心的想法。山作为主体是怎么想的?可能如Macfarlane所说 “anyone who's been among the mountains knows their indifference, has felt a brief, blazing sense of the world's indifference 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