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远流长的访谈形式
这次访谈是大岛渚对话黑泽明,采用的仍然是古希腊对话式的方式,让大师黑泽明从他的从影之路说起,一直到结尾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对下代电影人的希望。
这种对话式方式,孔子常用,柏拉图也常用,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魅力。在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对话发生于特吕弗与希区柯克身上。那时特吕弗还未成名,而希区柯克也不知自己是电影“作者”。在这次长达六小时的访谈中,涉及电影许多方面,更是直接提出电影的“作者论”。
但对导演的重视和研究,并不只是法国新浪潮时期才出现的。在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便有了导演研究,当时也采用了这种直接访谈的形式。只是当时编剧的地位也很高,明星也大放光彩,一时理不清谁才是“作者“。
二、回到访谈
这部纪录片形式简单,仅是两人对坐谈话,但也可见出视听语言的讲究之处。
画面左侧是大岛渚,他着西装打领带以示对前辈的尊重。在影片的前半段,机位架于右下方,将黑泽明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左侧的大岛渚则是陪体。尽管如此,但镜头并非毫无变化,而是充满了运动。定镜头下,时而推镜头改变远景为特写,拍摄大岛渚的讲话,但更多的时候,当黑泽明在讲述从前往事流露真情,表述对审查机构的痛恨时,会将特写更加放大,令观众与之共情。影片后半段改变机位为左下侧,镜头语言逻辑仍然延续前半段。
三、黑泽明的从影之路
大岛渚对黑泽明的访谈可分为三部分:从影之路、创作理念以及寄语。
黑泽明生于1910年,那时电影并非艺术,但他对美术颇有兴趣,家中父亲也开明,很早带他们看电影。哥哥去世后,他开始担起赚钱大任,去摄影厂面试后,进入做副导演,升入导演一职,也只用了三年时间而已。
黑泽明一生电影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青春浪漫期,代表作是《姿三四郎》,这时候电影中价值观鲜明,正如朝阳升起般一切都冉冉升起;第二个时期是“精英与庸众对立”,代表作有《罗生门》《七武士》《生之欲》,《罗生门》他改编芥川龙之介的两则小说《罗生门》和《在竹林》,理性的探讨了真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叙事上别出心裁,精致的场面调度和对自然的摄影,使他在戛纳电影节一战成名,成为享誉全球的导演。其后的《七武士》回归到武士题材,但阶级的不可逾越与对立是无法调和的,济世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在《生之欲》中,同样也是一个公务员想在临终前做实事,但深为官僚体制所累,在他的这部电影里充斥的批判性,也可以在这部纪录片里找到渊源吧:“审查机构就是一群恶狗”“让我们等了五个小时,一杯茶都没给我们”“他们就是想要展示他们的权利”。黑泽明的第三个时期,便是改编名著时期,虽然之前也有改编之作,但《乱》《蜘蛛巢城》相继出现,还是将他们归类为改编时期。他擅长改编气势恢宏之作,就像他本人一生所拍摄的影片那样,关注人性等普世性问题,因此就像莎士比亚本人的作品,表面上戏剧性冲突编织下表现的是人类的贪婪、残暴、野心、自私等等人性问题。最后一个时期的电影,黑泽明经历过人生波折,曾经尝试自杀失败,他开始回归至潜意识,放弃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叙事,《梦》里的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展露出大师意识流动的梦境。《袅袅夕阳情》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在纪录片中提及过的电影,没成想会成为他的遗作。
四、对青年人的寄语
中国有句古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岛渚询问黑泽明对当前电影和下一代年轻人有何建议。黑泽明仍然怀念那个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拍摄的年代,没有审查没有商业性强调。同时,没有束缚不代表没有动力,事实上他称自己每日会写一页剧本,即使每天很忙,也会坚持写一页,虽然很少,但365日后就会有365页剧本。而很多人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这是年轻人的通病,无论是在发生访谈时的1993年,还是在观看这部影片的2020年,都存在这种问题。青年人总是想当然的羡慕他人的成就,却忽略这背后的努力,每日的不懈坚持,以及刻苦方才得来的才华。
我想,这正是这部访谈的意义所在,拒绝沉默,老人之言语总是经验集大成者,对于高校中接受过理论的人而言,急需的就是去实践,亦步亦趋地踏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