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看了三十分钟,剧情寡淡到差点睡着,不是为了剧情做铺垫,前期就是节奏慢,但是也更突出后期高潮恐怖的撕裂感。
整体上,就形式来说,采用伪纪录片的录制手法,其在剧情前期还比较成功,带有纪实的意味,但结尾敏被附身后杀人、嗜婴、弑母、召唤丧尸般的变异人就显得离奇,并没有预想中慢条斯理、浸透精神的真实恐惧感。这种形式呈现中立的效果,因人而异。
就主题来说,从泰国村落的信仰和民俗入手,电影中灵媒说,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奉除人之外的草木天地为神,无论是性质和对人类的益害,都称为神。这个定义打破了我普遍对于神的理解,在我记忆中看来,神总是拟人化的神,总是带有人的特征且通常带有褒义色彩。万物有灵,众物皆神。
从尼姆在最开始对巴杨神的笃定不移,到影片最后其泪流满面地自我阐述道,她也不清楚到底有没有神,这其中的意识产生信仰与神灵是否存在本身发生了严重的错位,神是否真的以人类所想象的方式存在?是否不是以人类认为的方式存在就不是存在?结尾巴杨神附身敏的母亲,显示出让人厌恶和恶劣的一种状态,被人视为有益的神其实不过与作恶的人相差无几。如果这样的神并非有益甚至是给民众带来灾害,那在此之前民众认为神所做的好事,是民众自身利用意识对行为产生的约束,这里神灵并不存在,也不产生作用,突出了信仰对象的空无,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但是最直接的作用者还是人类。
电影结尾,敏的母亲被附身的敏用汽油烧死,剧中两位神之间,火焰与弑母之间,存在那种更深层的相关性,有待考究。我看有人讲是本地信仰和外来信仰的碰撞,其实有隐喻,但是我认为其实在剧中外来信仰一直处于一个缺场的状态,其并没有展现出强烈的矛盾,因为和尚将敏被附身归于她父亲祖辈的杀人行为,因果轮回是为常态。不过隐喻在于,尼姆是代表本土信仰的一方,敏(作为外来信仰信奉者的女儿,虽然她本人没有任何信仰)拒绝成为本土信仰的代言人,从而由于信仰的缺失和单薄性,承受不知名的由本土产生的神的附身,这其中潜在透露着本土对外来深恶痛绝的排斥。(没看过相关历史和地方书籍,仅根据个人见解如是讨论)
最后是尼姆在做法事之前“神隐”,百度显示其含义之一是为神的消失、神让你消失;柳田国男的采集解说认为,神隐多见于无端消失的儿童。这也是一种对不知名现象的想象和解释,减少其引发的恐惧和不安。而在电影中,尼姆的“神隐”暗示了一种作为神与人之间媒介的败落,也显示出电影结局的必然性,人已神隐,神已不在庇护人间。
其实谈不上恐怖,但结尾部分驱魔的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一个为了孩子受蛊惑的女性),敏的弑母,变异的人啃食人肉,敏和变异人歪曲狰狞的面目和四肢,着实能让人恶心半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