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11-11

骑弹飞行:死亡之路

史蒂芬金的系列良莠不齐,这一部绝算不上最优秀的,但我还挺喜欢这样吓吓人又谈谈心的恐怖片。

小时候胆子极小,每次晚上回家都是小跑带溜,生怕有人在背后叫我的名字。晚上睡觉总觉着床下面有东西会偷偷的爬上床,衣柜里一定藏着什么可怕的怪物。

印象里15岁的一个晚上,我关着灯在偌大的房间里一口气看完了三部午夜凶铃加狂蟒之灾,不知道是不是疲劳轰炸的原因,反正觉得就那么回事儿,不就墙腻子抹脸上穿件白大褂嘛。。。。自此就开启了疯狂的恐怖片之路。



故事的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就像《双城记》说的: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嬉皮士,是摇滚乐,是酒精毒品滥交,是无政府主义的虚无共同构成的时代。信仰支撑不了自由之下的道德混乱和情感缺失。艾伦,一个热爱绘画的大学生,对于死亡有着莫名的迷恋。万圣节前夜,艾伦正在和他的好友约翰·列农的演唱会作准备的时候,却收到了母亲中风的消息,艾伦搭便车赶去医院。而死亡之旅就此开始。(公路片的基调深得我心啊,配乐也还不错)

他遇见疯狂的嬉皮士,年迈的老人,野兔与狼,被醉鬼持枪追赶,在儿时的游乐园里体验过山车带来的死亡眩晕,最后他坐上死神的车,被迫在重病的母亲与自己中选择一个存活。

危险逼近时候,求生是本能,但是如果此人有心赴死,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努力接近死亡,在它来时又奋力挣扎,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我们一出生就知道死亡的结局已经注定。就像片中垂暮的老人,自生自灭;就像片中兔子和狼,弱肉强食。

饮弹身亡的父亲的名义死因是车祸意外,然而这只是母亲安慰儿子的善意谎言。比起自杀,意外是个体面又婉转的死亡方式。

全片最大的高潮在于艾伦需要在自己和母亲的生命中做出选择。虽然最后编剧给了完美的收尾,但死亡的恐惧战胜了道德伦理却是不争事实。



电影存在的原因绝不是单纯的娱乐。

恐怖片的内在核心是死亡。
死亡是被禁忌的话题,一方面是无神论下死亡存在的无意义,另一方面,恐惧让我们拒绝探讨死亡,就像伏地魔永远都只是被称作那个人一样。

有人说人类的终极恐惧是来源于死亡。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就可以无惧人世痛苦。这样的想法,甚为可笑。

面对生命和死亡,我们无从选择,只有敬仰。



我爱看恐怖片,当然这是个范围很宽又很模糊的概念。题材诡异,或是纯粹的鬼片,或是异形生物,或是宗教崇拜,或是黑色喜剧;拍摄手法独特,带有实验的意味,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富有争议,心理惊悚,血肉横飞,百无禁忌。 所以本质上我还是cult片爱好者。

单纯的从地理上看,

东方的恐怖片,题材上来说以复仇为主。来来回回也绕不过怨灵杀人的主线,情仇家恨,恩怨两消。早年香港的《阴阳路》,日本的《咒怨》, 韩国的《女高怪谈》,泰国的《见鬼》。

东方的恐怖片中,白衣女鬼绝对是主角中的主角,男人是配角中的配角。详见《倩女幽魂》。。。。。

西方的恐怖片,题材上来说以脑抽为主(哈哈,就是变态很多嘛~~~),大多数切入点也都在人性之恶。希区柯克的短片集,《德州电锯杀人狂》,《死神来了》,其中的主角往往都是男性形象(死神也不例外)。对于血浆和异形的热爱是一而终的,至《异形》系列达到了巅峰。

这或许就是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对人性善恶的认知。

即使是同样的小制作情况下,死相惨烈的东方恐怖片还是婉转的,比不得西方导演对血浆脑浆毫不吝惜的利用。东方的恐怖片有些是可以当做画来欣赏的,而西方的恐怖片大多是早不宜过饱观看的。早年的香港恐怖片的音效甚为出色,余音绕梁绝非虚言,然而现今也逐渐与西方的音效雷同,一惊一乍,毫无层次。

总体上来说,两种恐惧是完全不同的,恐惧之后仍有恐惧的,是诸如《咒怨》的东方作品。而恐惧之后仍有思考的,是卖相不甚佳的西方作品。



重口味之下,各种怪癖和畸形投射出来的心理阴影远比正常行为更能体现出生命的内在。

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居住在迷宫中央,嗜食血肉,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阿斯尼里翁”(星辰),其实在各种恐惧的表象下,苦痛也有星辰般美丽。

骑弹飞行Riding the Bullet(2004)

又名:死亡子弹

上映日期:2004-10-15片长:98分钟

主演:乔纳森·杰克逊 大卫·阿奎特 克里夫·罗伯逊 芭芭拉·赫希  

导演:米克·加里斯 编剧:米克·加里斯 Mick Garris/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