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短剧,东亚女性的短剧。对于东亚,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的地区来说,这里的女性在大他者社会里的生活是有困境的,更何况性少数群体的女性,还有像南云一样某一方面的少数群体。片中的女性角色都是鲜活的,都能在平淡的剧情里触动观者的心弦,她们无疑是温柔的、有力量的、伟大的。而这部剧以最真实的方式将这种故事真挚的记录了下来,同时也构建了一个满是美好女性、每个人类都在这种环境下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乌托邦。
我喜欢看“少数”相关的各种作品,但由于西东方的文化差异,有关“少数”的作品水平相差甚远。野本和春日更像是两个笨拙的孩子,熟练的套用着标日书里的每一个句型,话从嘴边划出,脑子追在后面拼命揣测。南云、佐山和yako是她们情感的助攻,以我现在的认知不得不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涩的女同宝宝们从意识到爱、确定爱、学会爱、表达爱都真的不仅仅是两个人共同处理完成的过程。女孩之间的情感太隐秘太细腻了,没有情感经历甚至在自身情感方面探索尚浅的女同在没有其他鲜活的人类“助攻”的情况下高低要自己内耗探索个三五年。所以依我看野本和春日是幸运的,她们互相滋润互相疗伤,共同在社会里吸收女性力量,然后在第二季中将收获的成长表达了出来,这一切太过动人。
注视的力量是厚重的,野本对春日的爱情也始于注视。一年前看了烧女图,当时刚开始接触讲性少数群体的电影,只觉得太多隐晦的东西需要我自己揣测,还有许多历史性的东西藏在了艺术里,我当时不理解。但事实是爱情就是那么纯粹,抛开世俗压力下相依为命的成分,烧女图几乎全篇都在讲“注视”。春日吃东西很香,满足了野本烹饪的价值需求,增强了她的信心。并且观察进食的人是有趣的,从生物本能的层面来说,进食是难得的温馨和安全,是向更强、更有力的方向成长;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长久的注视一个人满足曝光效应,活着的人是鲜活的,每寸不同触感和温度的肉体骨骼都由她本人意志控制着,不知下一步会做出何种变化,于是便产生了潜意识里的爱怜。
从第六集开始这部剧在我心中的位置就高了起来。让我感触颇深的也是第六集中yako导师的话,你想送巧克力给对方,那这巧克力该解读成友情还是爱情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只管享受送的过程,和对方在一起相处的过程就好了。就像爱,爱就是爱了,也只是爱,不奢求怎样,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急着定义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圈子多元的时代里我们总想找到一个归属,说着不要随便贴标签,但当探索自己的自由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却总想偷懒的选择标签化自我。这没什么错,但我们常常会想:如果没有这个标签,我还配不配怎么怎么样?野本在想,我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拉拉?我够不够格去爱春日?有时我们还是要跳出这个怪圈,放轻松点,世界好大好大,想吃就吃想爱就爱,找到自己的步调,绚烂的色彩洪流里总会有相爱的人彼此缠绕,无关意义苛刻界定严格的标签。
关于春日的家庭困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都在拼了命的想将困境里的女性前辈们拖出,告诉她们女性也能拥有为自己而活的人生,殊不知我们感受到的困境是她们的稀松平常。有时我们要放下因为爱而附加给自己的责任,尊重她人的选择和命运,毕竟那是时代里无数个量子波动构成的必然,而我们只能珍重、自洽,理解着他人与自己信念的不同,产生快乐和安逸的方式不同。Chose family,成年后的恋爱,是年轻人选择幸福的方式之一,别再变扭啦,我们终究只能“渡己”,挺起胸昂起头奔赴属于自己的幸福吧!
在两人表明心意的那一顿饭上,春日接住了野本,接住了哭的那么无助的野本。如果你遇到了不错的人,真诚确实是必杀技。小时候觉得爱情好甜蜜,有个爱你的另一半是那么轻松愉快,现在觉得爱情一场战役,关于社会里的对方和自己的战役,剖析自己内心的战役,不断扬弃掉自己某些部分的战役,最后走到一起的人都是胜利者,我打心底里佩服他们。剧中后几集也特别好,比如通过事例讲了亲密关系中沟通的必要性,爱不是一味的付出或者索取,只有积极沟通达成付出与忍耐相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还有大家面对南云的转变给予了静谧又最坚定温柔的回应、yako和南云的对话等等也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日剧,对我的意义重大。全剧看下来给我的感受是被缓缓的喂下了一杯温开水,而这液体的比热容无限大。有多缓呢?就像早已不用在意死亡的必然从而失去了时间的概念只剩对“缓缓”的感受,无限真实又虚幻的情节被影片慢慢表达出来,现实生活里会被无数次化作强烈争吵与胡乱心悸的情况被影片诠释成了淡淡的、有力量的成长。我想看第345678910季,还想喝下无数杯温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