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C][/img]
原著的高姿态

《所罗门的伪证》是2015年具有代表性的日影作品,上篇“事件”、下篇“裁判”接连上映并在日本社会引起热议,在年底的各类电影奖项中也获得相当优异的成绩。

电影根据日本推理小说名家宫部美雪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三大册,洋洋洒洒过百万字,分别以“事件”“决意”“法庭”命名,从2002年动笔到逐篇刊行,再到2012年结集成书,用去10年时间。不仅在写作时长、篇幅跨度上是当之无愧的巨制,从小说本身的内容与技巧看,也堪称宫部小说创作25年来的集大成之作。

宫部美雪在日本推理文学界地位很高,即使没有女性身份的限定也足以进入最顶级作家的行列。宫部自称“松本清张的长女”,由此可知她的创作理念更倾向于社会派——较之推理,更关注社会与人。但与松本清张对人性与社会的沉重追问不同,宫部笔下的人物更乖张,与社会的关系更疏离,但不管结局怎样,透过罪与罚的洗礼,总还对人性残存些许的希望。

《所罗门的伪证》也是如此。一群“中二病”的病患主体——初中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合围下,上演着看似荒诞的自绝、自弃与自救戏码。故事开始于神经兮兮的柏木卓也的自杀,有意思的是,他的死因并非来自外界的压迫,而是少年心性下的自我诉求。他总是以“哲人”般的口吻审判身边陷入各种困境的同学,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简直就是神经病。这一看似背离社会派文法的设定更像是一个寓言,象征着初始的人性荒诞,并引发后续的人性狂欢。

一封告发信宣告大戏开场。投信的三宅树理栽赃曾经残暴欺凌过她的大出俊次,而后者的残暴又源自无良父亲的家暴。想要为大出伸冤的神原和彦则背负柏木自杀前甩手而去的自责与隐秘身世。抛开繁杂的其他线索,在这条故事主线上,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校园欺凌、家庭暴力、人际关系冷漠等现代病症候,恍如互为因果的“原罪”使人异化,而在成年人看来不过是成长的必须。

宫部的高妙正在于,她把主角设定为初中生,让他们既具备了成人世界的基本常识与判断力,又不失人之初的勇气与较真。由此也引出了“校园审判”这幕戏剧高潮。对于读者而言,让初中生模拟“神圣”的法律程序未免会觉得失之儿戏。尤其是在习惯了漠视青少年群体内在诉求且法律精神淡薄的中国读者看来——即便有意愿看这部书的人大多都是喜爱日式推理的“知日派”——也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设定更像是对自己智商的辱没。但只要放下偏见投入其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严谨。事实上,宫部甚至会时常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她对于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例如有些涉及法律层面的人物言行便明显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这或许也是中国与日本的差异所在,在对待青少年的态度上,在如何构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同的选择造成不同的问题。

改编的破与立

从小说与电影的命名差异上便可大致看出,电影在取舍小说情节时大幅缩减了中篇“决意”的内容,也就是准备审判的部分。同时大胆删减、合并人物,如小说中柏木卓也的哥哥柏木宏之是串联事件的重要一环,电影中却不见了踪影;为突出第一主角藤野凉子的性格特征,将小说中推进故事发展的野田健一的很多戏份移植到藤野身上,野田在电影中则弱化成藤野的跟班。但即便如此,电影上下篇的总长度也达到了267分钟,也许非得如此体量,才能描绘出这幕彰显人性与社会关联的现实寓言。

编剧出身的导演成岛出,自从执导了改编自角田光代同名小说的《第八日的蝉》并获得空前成功后,便致力于开掘人性与现实间复杂关系的命题。《第八日的蝉》指涉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缠”,而《不可思议的海岸物语》则隐现出温情包裹下人际关系中的窒息感。这一次再选女作家的代表作加以改编,成岛也找回《第八日的蝉》时的老班底,只有编剧从奥寺佐渡子换成日剧《深夜食堂》系列的首席编剧真边克彦。真边与成岛也是老相识,两人曾合作编剧过奥田瑛二的《少女》、泷本智行的《脑男》;真边也曾与奥寺等人一同编剧过成岛的《草原的椅子》,对于导演的喜好可谓了如指掌。

改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把讲故事的方式从适合小说的铺展蔓延,转变为适合电影的层层精进。电影所展现的第一个层面涉及校园欺凌。正如影片中校长与成年后的藤野对谈时曾笑言,长大后最大的本事便是学会了自欺欺人。人在成年后往往会忘记青少年时期曾经面对的现实严苛与内心挣扎,因而很容易忽略对青少年的真切体察。《所罗门的伪证》中大出殴打三宅,三宅贬损浅井松子,都是人性中欺软怕硬这一劣根性的体现。究其根由,大出的残忍有如对父亲家暴的变相发泄,而三宅对好友的播弄则像是对母亲无法知晓其内心与现实境遇的控诉。正是成人社会与青少年世界之间的巨大隔膜与相互屏蔽,外化成欺凌的方式在校园中蔓延。

至此,电影从校园里学生间的相爱相杀,进入到个体(年轻人)与现实(家庭、校园、社会)间的碰撞与反抗。由藤野牵头、神原策动、众同学参与的“校园审判”,与其说是为了厘清事件真相,不如说是用一种理想化与现实性兼顾的方式,来对抗固化、冷酷的现实。一方面,学生们已无法信任成人世界做出的审判;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而不仅仅是反抗)成人世界。电影虽然在做精简,但仍然用整个下篇来铺陈审判的过程。虽然审判的主旨是为了确认大出是否为杀人真凶,但证人席上来来去去的证人却更是像被审判的对象。作为成人世界代表的校长、老师、家长、警察、律师、路人纷纷登场,在这场年轻人与现实的对阵中,胜负不是目的,撼动双方之间的壁垒,哪怕只是挣裂出些微的缝隙,或许才是创作者真正的述求。

然而这一切又仅止于个体与现实的对决么?在以尊重个体人格自居的日本社会,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电影尝试在此更进一步,由个体与现实转入人性的自我认知。每一个参与审判的学生都并非只为对抗成人世界,而是要努力消解人性中的“原罪”。藤野无法原谅面对校园欺凌时自己的懦弱,神原也无法释怀在柏木最需要援助时自己的转身离去。同样,大出与三宅也在“法庭”上认识到自己的恶,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忏悔。影片并没有偏向宗教救赎的方式,而是尽量在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向内转”。

日影的一大特色,就是把人在现实中的处境,内化为人性的感悟,弄好了便称之为治愈系,演砸了则会让人看得尴尬。《所罗门的伪证》描写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校园审判”,通篇带有寓言的意味,由现实走向内心也显得自然而然。最终,电影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得到了救赎,人与人的关系也得以修复。学生们获得成长,成人们开始反思。然而现实果真会如此美好么,曾经的罪恶真的会消逝么?影片以一个看似美好的收尾作结,却给我们留下对于人性的迷思。

「原载《电影世界》杂志2016年3月刊」

所罗门的伪证后篇:审判ソロモンの偽証 後篇・裁判(2015)

又名:Soromon no gishou 2 / Solomon's Perjury Part 2: Judgement

上映日期:2015-04-11(日本)片长:147分钟

主演:藤野凉子 板垣瑞生 石井杏奈 清水寻也 富田望生 前田航基  

导演:成岛出 编剧:宫部美雪 Miyuki Miyabe/真边克彦 Katsuhiko Manabe

所罗门的伪证后篇:审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