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吐槽一下译名<<我们的父辈第二季:冷杉溪>>,叫<<我们的父辈>>完全是一厢情愿,虽然都是德国电视二台ZDF播放的迷你剧,但是导演和大部分演员都与<<我们的父辈>>没关系,总不能把CCAV不相关的连续剧也随便拿两个来叫一个名字吧?

这甚至可以作为真实纪录片,虽然具体的故事可能戏剧了,但是这个村子和这段边界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村庄叫做Mödlareuth,那条小溪,冷杉溪Tannbach穿过村庄。
村庄和小溪今日也依旧存在。村边原东德所建的一座监视塔,现在改建成一座博物馆叫做
Deutsch-Deutsches Museum Mödlareuth。这里本是两州边界,德国被瓜分之后变成两国边界。这个村子非常小,今天只有50人口,却依旧有两个村长来自两个州,当年人口可能更多一些,那里住着世世代代的农民,所有人都相互认识。生活保守传统,几乎都是子承父业,儿女过着和父辈几乎一样的生活。直到这里变成边界,理论上,以前的邻居,旧友,都要变成阶级敌人。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在我眼中他只有及格分。
我们已经看过不少反映冷战的德国优秀电影,《再见列宁》《窃听风暴》,他们是优秀的,胜任5星,是那个年代对过去几十年DDR生活的深刻反思。而这是2015年的电视剧,为何一共四个半小时的剧却依旧摆脱不了那点美式的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灌输?,没有什么深度,找不到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灌输方法,美式苏式中式,手段惊人的相似。这种主旋律式电影又何尝不是联邦德国的抗苏反共神剧?
我在波兰的格但斯克参观过一个博物馆叫Europejskie Centrum Solidarności(欧洲团结中心),歌颂团结工会80年代如何通过和平抗争和平演变成自由国家的。虽然方向不同,那点歌功颂德自吹自擂尽一切力量黑老政权的手段却与延安革命纪念馆一模一样。而且每天都有无数中小学生作为必修课前来参观,其实冷战时期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还真没做多少坏事,欧洲团结中心就拿着秘密警察、新闻自由等话题翻来覆去的黑,看着老师或是讲解员义愤填膺,我只能呵呵的,这又何尝不是愚民?

时代交叉口的电影往往容易出彩,因为那个充满冲突的时代本来就很精彩。
而此片,除了众所周知那点关于自由和翻墙的事,为何就不能升华一下呢?我相信这种结构的小社会中,人们数百年积攒的信任远比国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冲突牢靠。可以是一部生动的战后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活着》让人感到那种平静又懦弱,屈从又倔强的生命的力量,这里都找不到了,只有关于制度的争吵,同样是贵族地主战后悲惨的命运,这里对女主Anna的刻画实在苍白。最后别忘了,只有悲剧才是德国主旋律电影可能的结局。

另外还是第一次放着弹幕在线看短剧,看各路人马互喷感觉更加精彩。无论你是普粉、德吹还是美粉,那只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的意淫罢了。真正的生活,都是柴米油盐。男主的满足,来自那看得到的一亩三分地。毛子本来就是另一个法西斯,斯大林肃反杀掉的“同志”不比迁去西伯利亚的德国人少。就到这几天,被毛子蹂躏过的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宁愿当欧盟北约美国炮灰,也坚定站在反俄第一线。昔日最亲密兄弟乌克兰倒戈,也能说明问题。何况剧中面对的是自己的世仇,怎能不下狠手。

可是我愿意看到的那个时代的电影,不是赞扬谁,贬损谁,而是幸存的人们在一片废墟下的坚强

冷杉溪 第一季Tannbach(2015)

又名:我们的父辈 第二季 / Line of Separation / Tannbach – Schicksal eines Dorfes

主演: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 Jonas Nay 海纳·劳特尔巴赫  

导演:Alexander Dierbach 编剧:Josephin von Thayenthal/Robert von Thayenth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