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0-02

卧窗惊魂:卧室后窗

具有强烈保守主义价值宣导色彩的希式惊悚片。这种保守价值主要表现在,1、搞外遇会给当事人来极大的麻烦,2、公共场所行为不够检点更会导致杀身之祸。后者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前者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

为了要尽量强化外遇可能招致的麻烦的致命性,必须要把古根伯格与于佩尔意外成为目击证人的情景设定的尽量简单,比如灯光必须是明亮的,距离必须足够近,不用辅助设备就能迅速认清行凶者的脸……如此清晰直观的目击情景,无非就是为了把单纯的个人道德瑕疵问题尽量提升到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程度:如果同床的不是你老板的老婆,而只是正常的夫妻或男女朋友关系,以当时的目击清晰度,还会让变态杀手逍遥法外吗?只需要一次指认就轻松拿下了!

所以,严格来说,古根伯格的角色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无辜的人”。虽然,他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公民意识,也具有保护女方不受牵连的绅士风度,但这俩项值得肯定的个人素质,不足以挽救他实质“伪证”行为所带来的后续伤害:如果不是视力缺陷,于贝尔的身份也不会败露。从此角度看去,影片其实存在某种隐蔽的弗兰兹朗和法国人钟爱的反英雄的意味。

但之所以说隐蔽,之所以只是意味,因为故事很快又回到了美式惩恶扬善的主旋律中。只是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导演不得不在角色层面上有所妥协。于贝尔的角色从一开场目击案件时的较强的公民意识(否则也不会敲窗大叫),过分迅速地往中产阶级的自私退缩的方向下衰落,但这种心理趋势又与庭审时积极助阵产生的一定的矛盾;如果年轻女性行为不检点才会引起变态的杀意,那“道德正确”的麦格尔又如何成了新的施暴对象?于是编出了蛋糕庆生的桥段来圆……

因过分专注于保守价值的主题宣导,使得故事叙述与角色塑造显得有些刻意生硬。这是电影的主要缺陷之一。另一个重要缺陷是古根伯格演的太烂,此人既不具备希式风格化电影中角色自身魅力,也没有展现出现实主义风格下对于自身危机状态的合理的情绪反应。

希式元素:
1、片名。后窗本身就是致敬。之所以前面加了一个“卧室”,只是为了凸显时代特色。海斯瓦解后的尺度大开的时代特色。
2、女主人公半道死掉。于贝尔的角色虽然不是前半程的绝对主导,但较之麦戈文她确实更大牌一些。
3、片尾高潮时电话亭被无赖占据,是希区柯克最爱的“延时悬疑”手法。但失败的是,后面马上又接回了八十年代的追车动作的俗套之中。
4、最出彩的桥段是庭审男人近视与女人身份的双曝光。以凶手的主观视角,通过古根伯格的视线转移察觉到他与那个旁听女子间的关系,不正是复制了《后窗》的经典情景吗?凯莉翻墙入室被凶手堵在屋中,警察及时赶到将其逮捕,斯图尔特借着单筒长镜特写看到(观众也同时看到)女人以背后的手势示意自己拿到戒指,接着镜头横摇,惊见身旁凶手也发现了那手势,并顺着手势的方向超他家后窗望来!

卧窗惊魂The Bedroom Window(1987)

又名:血窗迷魂(港) / 后窗

上映日期:1987-01-16(美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斯蒂夫·古根伯格 伊丽莎白·麦戈文 伊莎贝尔·于佩尔 保罗· 

导演:柯蒂斯·汉森 编剧:柯蒂斯·汉森 Curtis Hanson/Anne Ho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