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 The Who、The Kinks、The Supremes、Rolling stones 等等超级天团,
整部电影看完(还是该说听完?),至少会有那么几首歌,在前奏一出就害得你鸡皮疙瘩掉满地的。
这部电影以六零年代的反动精髓──性、迷幻药物与摇滚乐为主轴。
影片背景设定于 1966 年的英国,在 BBC 一天只会播放四十五分钟的流行音乐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名为「摇滚电台」的地下电台设立在英国北海一艘渔船上,以大胆的言论与全天候的『靡靡之音』在公海上放送。电台每天吸引 2500 万名乐迷收听, DJ 们肆无忌惮的言语,放浪与挑战公权力的行为,正是博得社会大众喜爱的真正原因。
这部片在开头跟片尾都用了大量的平行分割画面,去呈现当代的 DJ 们跟听众是多么乐在当下,非常炫目,也非常忠实的反映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影响力。
盗船(?)上的 DJ 们最期待就是星期六的狂欢之夜,因为船上不能住女人(除了一个拉子),所以每到周六就会有一条船载着各式各样投怀送抱的迷妹,到船上渡过美好逍遥的周末。我认为这块也不是非常难以理解,但我看着看着忍不住就跟朋友抱怨了句:「怎么这部片里的女人看起来都很随便…」。
60 年代之所以令人着迷正是因为激情--社会上充满了新鲜的力量。而不是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失业和萧条。但是我还要控制住影片中情绪的力量,如果在银幕上过度展示了激情的话,那么这个电影也不需要什么音乐了--搞点女人和毒品就能 High 上天。
这部电影或许张扬,但在某些情绪的表达上却是非常隐晦的,比如片中小男主角 Carl(他算是比较明显的主线)在被很有福态的 DJ Dave抢走爱人之后还可以来个相依无事,又比如憨实的 Simon 莫名其妙娶了一个根本不爱他的 Elenore 之类的,但是在音乐催化之下,似乎也变得无伤大雅,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电影在非常前面的地方就铺陈了原本的台柱 The Count 跟光荣回归的 Gavin 之间的瑜亮情节,到了一发不可收拾之时,两人爬上船桅比胆量的片段,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串场,中间有一幕阳光洒落在两人身上,衬托出金光摇曳的海面与船杆上的背影,真是美的让人屏息,可惜我找不到剧照。
说到电影的主线,大概是 Carl 的寻父之旅,中间也堪称波折离奇(我差点都要以为那个呆子会是先知了),令人莞尔的是: Carl 被母亲送上船要改邪归正这个吊诡的问号(船上充斥性、毒品,说是要改正归邪还差不多一些…),演变到最后,反而让 Carl 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与生命中一直缺席的那块拼图,我认为这个主线拉的非常漂亮。
最值得一看再看的片段,应该是最后的海盗vs政府之斗,即使演变成不可收拾的沈船事件,也再再显示出 DJ 们对音乐那打从骨子里的热爱,极至生命的最后,也不愿放弃。尤其是存在感最低的 Bob,在逃命之余也扛着重重的一箱黑胶唱片,不得不放手时,虽然没有哭喊、没有泪水,但在汪洋大海中 Bob 极力想抓住任何一张唱片却徒劳无功的画面,让我感受到最木讷却最痴情的狂热。
我觉得最后 DJ 逃亡成功的画面十分具有震撼性,但为了不爆雷就稍微埋一点伏笔吧。(但我必须要说这类似铁达尼号的处理手法真的很了不得阿,太有张力了。)
当我看到 The Count 从沈船中犹如破茧而出的画面,真的感到一种放松的幸福。
没错,摇滚万岁,无政府主义的摇滚也万岁。
电影《海盗电台》原本是基于 1964-1968 发生在 Radio Caroline 身上的真实历史故事,但导演明显把它拍的过于革命浪漫主义化了,以致于 Radio Caroline 在网站上说这部电影“没能忠于历史,甚至都没有去假装要忠于历史。”
今年三月份英国《镜报》采访了40多年前曾在 Radio Caroline 上叱吒风云的 DJ Rosko(他被认为是影片中 The Count 的原型) ,这个现年 66 岁的老头说了实话,真实的船上生活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热闹有趣。「船上的性生活,就跟英国银行难得的休假一样,多少天才来那么一两回。」在电影中宽敞亮堂的直播间,其实当年「只是跟厕所那么大一点儿地方,还只有一个舷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