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承上启下的
关系。因此,镜头之间的相互对比组接是塑
造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对比关
系无一例外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在影片
《典当商》中那样,片中主人公苏尔·拉塞曼
正经历一场痛苦的危机,随着他全家在集中
营被害忌日的到来,恐惧日益加剧。眼前的
一切“让他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晰地回忆起集
中营的生活细节,他仿佛已沉浸于这种回忆
之中。再现这一情景时,我们碰到了两大难
题。首先就是,怎样才能表现记忆。更确切
地说,也就是我们试图扰乱它,驱逐回忆,阻
挡它进入我们的意识时,怎样才能表现记
忆。根据经验我找到了答案,当克制自己不
去想什么时,或思考中断时,才能表现记忆。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我找到答案:压制的回忆
在意识中常常中断,当它尚不能克制所有其
余思想时,随着每次中断它都会在意识中占
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难题是:怎样才能用影像的手段
把记忆表现出来。我知道,最初的一些回忆
常常是瞬间发生。但到底它们延续多长时
间? 一秒钟? 或者更少? 庆幸的是:大脑不
可能对银幕上少于3 格,即少于1/ 8 秒的影
像留下印象。这个数字不知是谁推算出来
的。我和剪辑师拉尔夫·罗津伯缪姆决定玩
玩这个数字。不是很确定,但我觉得,用3
格的画面来剪辑是前所未有的,在我以前的
影片中,甚至没尝试过16 格(2/ 3 秒) 或8 格
(1/ 3 秒) 画面。


有一个情节是纳杰尔曼沿着金属网状
的栅栏走,栅栏后面一群孩子正殴打一个小
孩,令人疼爱的小狗在集中营的铁窗内饱受
折磨的情景立即浮现在他的眼前。遵循3
格原则,我最早决定用4 格画面,也就是1/ 6
秒来表现(为保险起见) 。起先我打算从第
二次回忆,回忆的时间比第一次长———6 格
或8 格画面(1/ 4 秒或1/ 3 秒) 。结果是,这
样的回忆过分清晰了。而此刻表现清晰的、
尚未隐退的回忆的时机尚未到来。我这下
明白了,还是用这段回忆,但要压缩到2 格
画面(1/ 12 秒) ,假使观众看第一遍时没有
看懂这个画面,但在两遍、三遍的重复后,他
们立刻就能领悟过来。这样,我探寻到了表
现纳杰尔曼头脑里潜意识形象的技术手法。
如果接踵而来的这些片段还不够,我决定再
三重复这个两格画面,直到最终明白为止。



我打算与情节发展的步调一致,重复使用这
一高潮性回忆,翻倍地加长时间———4 格、8
格、16 格———直到完全再现回忆的情景。
采用这一技术达到情节的最高峰是地铁那
场戏。地铁的车厢渐渐变成了把纳杰尔曼
一家人拉往集中营的火车车厢。这场转变
不长于1 分钟。从2 格画面开始,我逐步把
一种车厢替换为另一种车厢。换句话说,地
铁车厢的2 格画面转变为火车车厢的2 格
画面,地铁的4 格画面转变为火车的4 格画
面,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转换。




纳杰尔曼的记忆被渐渐唤醒,他
想跑出地铁,从一个车厢
穿行到另一个车厢。他扶
着连接车厢的门,我们进
入到满载人群的火车里,
回忆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他没有出路。我决定用大
全景拍摄这两节车厢,赋
予该场景更大的恐惧感,
我们把摄影机放在车厢中
间,进行正反方向360 度
的拍摄。这样, 剪辑这两
个场景时,连摄影机的倾
斜度都是一样的,在现时
和回忆过去时中均有这样的运动。



公映后不到一年,电视中每个广告都使
用了这一技术,称之为“剪辑潜意识”。』




摘自《世界电影》154-155


典当商The Pawnbroker(1964)

又名:血印 / 当铺 / 当铺老板

上映日期:1964-06片长:116分钟

主演:罗德·斯泰格尔 杰拉丁·菲茨杰拉德 布洛克·皮特斯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编剧:Morton S. Fine/David Fried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