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

比起《亡命地中海》,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he Two Faces of January》。之前的译名叫《一月迷情》,很有诗意,也很有逼格;亡命之后,让我立刻想到的就是《亡命天涯》。但其实这部电影不是那种走爆裂路线的动作大片,浓郁的欧洲文艺气质,让这部电影的“亡命”,其实带着浪漫而忧郁的调调。

电影根据美国著名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一对艺术家夫妇前往希腊旅游,在一个小混混导游的带领下游历希腊风光,但随着酒店一具尸体的出现,夫妇的真面目也逐渐暴露……我所写的这个剧情简介本身没有什么错,但观众如果看了电影,观感可能截然不同。这也是影片有趣的地方:Two Faces真的是两面,两种角度看电影的故事,更是两种角度去看电影里的几位主角。

影片聚焦在上世纪60年代,维果·莫腾森与克斯汀·邓斯特饰演这对艺术家夫妇。维果·莫腾森那种忧郁而迷人的气质想必看过其作品的观众都会明白,饰演这个角色真是再合适不过。故事本身没什么太难猜测的,而且作为一部悬疑电影,剧透真相和结局显得不那么道德,因此我要说的,则是这个角色本身的意义。

60年代的中产阶级应该是什么样子?可能就像电影里的维果·莫腾森那样。穿着米色的名牌西装,提着皮质箱子,抽着卷烟,举手投足优雅迷人,就连箱子里也一直带着海明威的书,教养良好,谈吐不凡。最重要的是,似乎这样的男人永远不缺钱,他能拿到自己想拿到的一切东西,掌控自己想掌控的一切事情。

但是,这样的人却是“Two Face”,他有着两面性,表面看到的这一切,只是精心伪装后的产物;而真实的一面却令人发指——他伪造了一个油田的开发项目,欺骗了许多人来出钱,而后卷钱跑路,令很多人倾家荡产。有受害者雇佣私家侦探来找他,他竟然还把对方给杀掉了,沾血之后,他也就变得愈发的疯狂,那层精心营造起来的中产阶级模样,也就开始渐渐分崩离析,直至彻底从Two Face变成 One Face。最后一幕,他终于诚恳地面对了自己,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

《亡命地中海》里的感情线索是比较复杂的。维果·莫腾森与克斯汀·邓斯特的确是有感情的,所以她才愿意和他一起背井离乡;克斯汀·邓斯特与小导游之间也有着一种暧昧情愫,不会是爱情,但却是一种她内心想脱离这种担惊受怕的现状的投射,而小导游则是给了她改变目前糟糕生活处境的一条路。而影片后半段着重体现的,则是维果·莫腾森和小导游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基情,更像是一种父子关系,这种包含着强烈反叛、不合作的父子情绪,在安检那一场戏体现得尤为明显。小导游对着这位中产阶级的中年男人有一种“父亲”式的仰望,他优雅而精致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那也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种崇拜;但这种崇拜却很快随着他对其的了解而烟消云散,这也是“儿子”成长过程里对父亲的去神化过程。

至于最后那遗憾的结局,更像是人对于自己人生里所有缺失无法重来的一种愧疚与悔恨。他们在互相欺骗,彼此隐瞒,彼此伤害,这三个人最终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失去了挚爱,而有的则失去了对“父亲”的幻想。虽然未必主创团队想得有那么多,但我真的会把这部电影,看成是对于父权的消解。

亡命地中海The Two Faces of January(2014)

又名:蜜月杀机 / 一月迷情 / 逃亡地中海

上映日期:2015-01-10(中国大陆)/2014-02-11(柏林电影节)/2014-05-16(英国)/2014-06-18(法国)片长:96分钟

主演:维果·莫腾森 克斯汀·邓斯特 奥斯卡·伊萨克 黛西·贝文  

导演:霍辛·阿米尼 编剧:霍辛·阿米尼 Hossein Amini/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亡命地中海的影评

icy
icy • Two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