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飘雪的冬日里,一辆火车缓缓驶向好似看不见目的地的远方,实则是在不断接近故事发展的中心地点,即工厂,列车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我们走进工厂,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工厂的变迁。挡风玻璃上时不时飘下的白色雪花,使列车蒙上一层历史的风尘,就这样,影片充满意境的展开叙述……
1999年,王兵孤身一人带着一台很小的摄影机走进了铁西区,这一进入,就是两年的时间,在和工人朝暮相处的过程中,工人们放开了束缚,在摄像机前展现最真实的自己,《铁西区》也顺势成为一部真实自然不造作的纪录片,两年时间导演积累了超过300小时的素材,经过一年时间的剪辑,使《铁西区》得以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他拍摄主要围绕沈阳的三个工厂,分别是沈阳冶炼厂、沈阳轧钢厂和电缆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厂是建于1934年伪满时期沈阳冶炼厂,到今天依然是铁西区最有名的工厂。它有三个很高的烟囱,在王兵看来,这三个烟囱的历史和形象代表着铁西区,也代表着沈阳,是东北工业的一个象征。王兵拍摄的时候冶炼厂的生产还很正常,等到1999年春节过后破败的迹象才显露出来,让我记忆深刻是片中的一幕,导演在拍一个厂里的工人,他躺在椅子上,谈天说地,从上小时候一直讲到长大以后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经历,讲述着自己经历过的故事,也不时说着大话,道出他对社会和个人生命的理解,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在不到十分钟内,他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命运的改变也从而开始了,一个工人走了进来告诉他工厂停产了。摄影机和这位工人共同度过了那一刻,和这位工人一样,王兵此时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厂子就会倒闭,如果不是王兵的纪录,这段历史会尘封,会被慢慢遗忘,但因为摄影机的见证,这个时刻在镜头里凝结成冰,不再消融,只要《铁西区》还在,这段历史还是会被提起,还会再度被叙说。
有人说,《铁西区》的创作,其中的构图、色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日焰火》和《钢的琴》两部电影作品,在我看来,也不无道理,在观看这三部影片时,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一些共同点,比如主要围绕东北地区,侧重展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却依旧是极其富有情怀的,都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和致敬,又表现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憧憬,而其中工厂内钢铁冶炼迸发的火花,空旷有回声的工厂和压抑的情绪,也是和两部电影有很大相通之处的,一部纪录片能拍出电影的质感是需要导演极其优秀的镜头语言底蕴的。看似粗糙的画面,却在细节中能看到导演独到的审美意识和良苦用心的镜头设计,他不刻意不造作,力求真实自然。另辟蹊径,不采用传统手法拍摄,将纪录片融入影视美学,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他惯用长镜头,将摄像机架构在一个运动的物体上,采用移动摄影,时而手持摄影恰到好处,形成个人独特影像风格。在开头,导演扛着摄像机继续延续火车的行驶方向,慢慢接近工厂内部,一片浓雾飘过,好像将我们也真正带入了那个地点,浓雾内外,生活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剥离了浓雾,好像就默认了我们就是要走近他们的生活,消除隔阂,缩短那份距离。大量使用跟拍,是在一层一层揭开工厂神秘的面纱。美术专业出身的王兵好像对光线和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把握,在如此闭塞的工厂中,画面还因为光线的变化而充斥美感。镜头摇晃和固定的很得当,动中有静,不至于使人产生混乱或者过于平淡的感受。
纪录最真实的状态就是让人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与人物共进退,一起感受生命的沉浮,亦或感觉好像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剧中的人物是基本类似的。可能因为我的老家就是沈阳的缘故,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面前撤掉了摄像机,就是我坐着列车,就是我站在工人们旁边,就是我在冷静的旁观这一切,这一切就是我周遭的世界,就是我每天会看到的故事。而王兵也看到了,并且纪录下来了,以一种最最真实自然的方式纪录下来, 这也是导演深厚底蕴所在,让人忘记摄像机,真正贴近人物,真正靠近他们的生活,好似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在展现工厂正常运作的过程中,呈现给我们的不是枯燥,而是令我们感慨,大型机器工厂文明的面前,使我感觉到壮观震撼。在展现工人们的休闲生活时,男人们过着各自的生活,却都是各自最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好赌,爱说脏话,习惯打架,但这些都没有让我们产生厌恶,其强烈的真实感和压抑感包围着吞噬着我们,我甚至感觉自己也成为其的一员。
王兵导演的作品主要分为三大主题,分别为历史的尘埃,社会的底层和生活的真相,而如果让我给《铁西区》进行分类,我会倾向于将它视作这三种类型的交叉,“工厂,它的庞大和质感都有一种吸引力,感觉就像一个人过去的理想。”从这样第一句话来看,就能得出导演无限的创作激情和对工厂的个人情怀,他将工厂当作片子的主人公,在岁月中不断认识他,了解他,读懂他。《铁西区》工厂内所发生的故事很简单,可其蕴含的主题却是无比深刻的。
王兵导演是一个不俗的导演,他只拍自己想去纪录的,无关题材,无关方式,无关情节长度和表现方式,也无关观众期望。他的纪录片所表现的不是常规导演表现的常规导演大多习惯表现一种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某种社会奇观来吸引观众,而王兵他走近每一个工人,去揭示细节的真相,矛盾冲突不激烈,但正是这些真实细节的堆砌进而一步一步激起观看者心中的涟漪。他是一个有魄力导演,看见值得纪录,想要记录的,他不畏艰难险阻,他时刻保持着青春时期的天真和激情,去追寻自己的影像,呈现给更多人。他不会顾及观众的评论,他认为自己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只要他认为自己的片子有价值有意义,他就会举起摄像机去拍摄。一部纪录片可能长达十几小时,经过简单的剪辑之后,还原最本真的生活全貌呈现出来。但同时,从《铁西区》这部影片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很多时候,观众想看到导演对于事情自己的分析态度,进而引发自己的思考。而王兵却采用了平铺直叙,冷静客观地讲述着故事。不注入自己的感情,保证了客观性,但实际上,这也缺乏情感波动,消除了可观性。他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虽然保证了其艺术价值,但完全地摒弃了观众的真实想法,观看时,普通观众在枯燥的纪录中,得不到他想要的,这也失去了对普通大众的价值意义。但瑕不掩瑜,《铁西区》中导演王兵的摄像机所记录的是具有的艺术价值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显示出其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
《铁西区》被誉为“中国新纪录运动”的代表作,这部纪录片获得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作为独立纪录片,它在国外获奖无数,其中也深刻的反映出国内外对独立电影的差别对待,中国对独立电影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包容和耐心,王兵这样说过,“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工厂最终废弃,但不要让独立电影导演的梦想被慢慢遗忘。
影片最终戛然而止,很希望最后还能看见开头的列车慢慢驶出工厂,将我们观众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可王兵导演反其道而行,他将我们留在影片里,让我们无法忘记那个时代。但我也知道,这辆列车依旧行驶着,而它驶回的不只是过去那个陈旧的时代,还驶向了未来那个未知的时代。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2003)

又名: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 Part 1: Rust

上映日期:2003-09-07片长:24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王兵 

铁西区第一部分:工厂的影评

阿绿
阿绿 • 东北
毛球
毛球 • 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