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索出来的评论有种完全搞错调子的感觉,其中把它看作借用主流电影的叙事结构只是颠覆了性别角色的观点尤为可笑。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根本不在叙事,它的情节性被隐喻的表达方式有意弱化了,这种隐喻的特点是用二元对立的象征,因此个人认为用结构主义神话学去解读是个路子。
主角卡密尔(Camille,派翠Patra说听上去象come here)本人就是神话学的教授,在神学院里(又是一组对立)。电影名称源自伯格曼的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当夜幕低垂之际,所有恶灵布满四周。。。。。。(这就是有网络的好处,串串)电影以死亡宣告开幕,死亡在神话和仪式里始终伴具有变化和重生的意义。小狗死了卡密尔无法接受把它放进了冰箱,死亡的不可解释造成了理性的混乱,从此冲破了勉强维持平静的外表撕开了一道口子,把理性与感性,灵魂与身体,土地与飞翔,稳定与流浪,种种矛盾对立倾泻而出。最后卡密尔在马汀和派翠以及他们代表的两极之间选择时,喝下浓烈的樱桃酒倒在埋了小狗的雪地里。要重生必须先进入濒死边缘,结尾处卡密尔看见夜幕一分为二,从其中照出了光亮,在派翠身体的温暖中她醒了过来。有趣的事,放片尾曲时小狗也从雪地里钻出来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是卡密尔的问题(成为一个神话学教授必然受到严格的理性训练,我有此共鸣):我的身体在哪里?如果不在干净整齐的象橱窗摆设的家具之间,不在男性化的背心领巾后面,也不在马汀的身体和欲望下面,那么它在哪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在其中一个地方找到自己的身体,就不会有这个故事了。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里的象征二元对立是人类解决意识和经验层面无法解释的矛盾的无意识机制。神话本身不能解决矛盾(没有什么可以消灭矛盾,辩证法更是把矛盾夸大了)。神话用一方与另一方互相转换(比如说那些人变神/神化人的故事)来表达对立的双方可以共存而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可惜电影选择的答案是一边倒(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自己编一个)但是撇开结局不谈,电影用舞台剧似的场景/人物服装/舞蹈/道具,用形式而不是内容,用隐喻而不是情节,带给观众一种无须思考纯粹用感官去体验领会的美。

夜幕低垂When Night Is Falling(1995)

上映日期:1995-05-05片长:94分钟

主演:帕斯卡·比西埃尔 瑞秋·克劳福德 亨利·科泽尼 唐·麦凯勒  

导演:帕特丽夏·罗兹玛 编剧:帕特丽夏·罗兹玛 Patricia Roz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