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大卫林奇的电影夹杂着黑色暴力的元素,早期还有超现实的元素,我心狂野在超现实方面没有了,然而在欲方面却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片子以尼古拉斯作为主要视角,女性的视角更倾向于一个辅助的作用。母亲的人设全程是为了剧情需要,作为一个阻碍横亘在男女主之间,是男女主经历的所有事情的前提。至于男女主怎样相爱并不重要,因为影片要讲述的是爱跟自由的问题,像塞勒说的那句:我的蛇皮衣代表的是我的个性,是我对个人自由的信仰。现在就分两方面来说说。

爱与自由。影片讲了两方面的爱,一个是爱的自私,一个是爱的本能。爱的自私主要表现在母亲极其情人上。母亲阻止女儿与塞勒相恋,一本正经的似乎很爱女儿,但其实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并且想通过灭口来掩饰不光彩的过往。她对女儿的爱无疑是自私的,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结果都是偏向于“利己”这一点,对她的镜头永远是一种富于心计的表现,还没张口就知道心里准备着谎言。而母亲的情人们无疑也是自私的,为了完全占有而用各自的方法去掉自己的对手,最后果然只剩下一个狂暴之徒。

爱的本能主要集中表现在女儿与塞勒的爱之上。爱的本能分为生理本能和自由本能。生理本能相信导演已经用镜头诠释得很完美了,无论是发疯似的杀人场景,还是色调不断变化的做爱场景,都在表述着这无可抗逆的本能。这一本能的放纵,充斥着一股堕落的快感,非常刺激眼球。像女儿那露骨的台词:你的东西在我身体内像会说话似的…这些都是直接把人的生理本能给展现出来。自由的本能主要指的是塞勒,他崇尚个人自由,性爱是他自由的一种方式。哲学和部分心理学有一个共同之处是,认为性是获得最终自由的方法。当然这个性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而影片也由生理本能过渡到自由本能来推进剧情,我们能看到女儿的发展心路历程,在他被波调戏之后,她才彻底认识到爱欲本能的另一面。是的,所谓的自由不是生理上的放纵,而是爱的归属。那一刻,她心里是非常难过的。

我觉得怀孕这个设定非常好,一个人从幼年心态成长到成年心态最快速的方式无非于此。因为这样的意外,才使主人公们的心态发生变化,例如女主人公的爱欲本能偏向,男主人公的自由信仰。所以,男主人公不惜再次犯罪参与了抢劫——但这个也恰恰还是他未完全成长的表现,因为他未考虑后果,这其中还是蕴涵着他内心无法摆脱的自由信仰。但当最后出狱看到儿子被无理由胖揍一顿之后,他意识到了,所谓真正的自由,就是爱。

这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大岛渚的感官世界,日本的文学还有电影在60和70年代左右有过一段色情表现阶段,他们以毁灭和物哀的方式来诠释了同样的主题。他们极致的态度和极端的行为,无非出自对于自由的渴求。

这部影片讲了一个很常见的哲学性问题,然而在大卫林奇的镜头下,这些问题都像活了似的。大卫林奇在表现人性本能的镜头上处理得很完美,我们也许会在昆汀的电影上看到相似之处,但是到昆汀之后仅仅只剩下生理的本能了,两者是无法比较的。性压抑,性自由,这是所有社会行为或者文字行为产生的原因,只有对此了解透彻了才能了解更多的作品吧。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

又名:野性的心(港) / 野性难驯 / 不羁的心

上映日期:1990-08-17片长:125分钟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劳拉·邓恩 威廉·达福 J·E·弗里曼 Cr 

导演:大卫·林奇 编剧:David Lynch

我心狂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