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The Harvard Crimson第三次派出记者参加戛纳电影节。我作为电影版编辑在统筹之余也将首次把全部报道翻译成中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国(左派)媒体/影迷的观点作为参考。本文作者Ethan B. Reichsman,原文链接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7/5/19/wonderstruckreview/。



托德·海因斯今年再战戛纳的作品是两个故事合而为一:相隔五十年的两个聋哑儿童逃离家乡到纽约追寻新生活。在1927年,Rose(Millicent Simmons)渴望遇见一位著名女演员,而在1977年,Ben(Oakes Fegley)试图在母亲去世后寻找他的父亲。在旅途上,他们被执掌权力的人物骚扰,并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找到庇护。虽然俗套,但这部电影找到了真诚的温暖和甜意,并值得家庭观众欣赏。

因为《寂静中的惊奇》着眼于聋哑儿童,这部电影的音效设计,音乐和视觉叙事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几方面在两个故事中都有所不同。1927年的场景是黑白的,并利用了那个时期电影戏剧性的配乐和过度夸张的表演方式。海因斯重新捕捉到默片的质感,并利用模仿音效的钢琴声和主角身边平面化的人物这些trope来几乎完全通过视觉来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Ben的故事则是一个现代的默片。虽然这个部分有很多对话,Ben主要的沟通方式是在一个笔记本上写字,一种升级的字幕卡。配乐也从20年代的沉重的钢琴变成了70年代慵懒的吉他riff和放克风的贝司声。对比于Rose的黑白故事,更现代的部分则充满生动的色彩,补充相对较少的声音设计。

由孩童主演的电影本身就有风险,因为有才华的童星很少见。Fegley的表演扎实可信,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能过关。Simmons主演的部分则在不说一句话的前提下显示出她惊人的才华。她是整部电影中最有魅力的角色,并仅仅以她的笑容和自己剪的波波头就达到了这一切。《寂静中的惊奇》同时还有朱利安摩尔,一人分饰两角的她给出了出色的演出。

《寂静中的惊奇》很容易让人想到其它讲述边缘化儿童的温情故事,比如《特别响非常近》和《雨果》。后者和它更为相似,因为两部电影都改编自Brian Selznick的小说,他同时也是《寂静中的惊奇》的编剧。两部电影也都强调了对艺术,美,和知识的天真无邪的欣赏。

然而《雨果》的故事和主题都更明确,而《寂静中的惊奇》庞杂的情节线却导向模糊。电影的主题虽然不彼此矛盾,却很难把电影开场引用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和结尾联系到一起。事实上,很难说海因斯拍《寂静中的惊奇》除了创造一场美学体验之外到底有何目的。

也许这是这部电影和《特别响非常近》以及《雨果》最接近的一方面——在三部电影中,美感都凌驾于叙事和主题的完成度之上。《寂静中的惊奇》情绪上的高潮和低谷把已经非常风格化的视觉推向了过犹不及的程度。将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的历史通过纽约的全景和超小模型展开。它们的存在除了很漂亮之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必要。

这不是说《寂静中的惊奇》不是一部动人的作品,或者说它没有闪光点。这部电影最出色的一场戏同时展现了三个人物:一个会手语的听觉正常的人,一个懂手语的聋哑人,以及一个又聋又不会手语的人。他们沟通的困难让这部电影开场和高潮滥情的片段显得无力,但同时又让它们有了存在的基础。

总体而言,《寂静中的惊奇》是一部温情却简单的作品,而它对世界上许多聋哑儿童的关注则值得赞赏。我们很想知道聋哑人群体对这部电影怎么想,因为这部电影略有对他们的特别之处奇观化的倾向。不过大部分时候,这部电影的度都把握地很好,并很美——即使过于简单——地从聋哑儿童自己被忽视的视角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寂静中的惊奇Wonderstruck(2017)

又名:奇光下的秘密(台) / 童幻逆缘(港)

上映日期:2017-05-18(戛纳电影节) / 2017-10-20(美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米利森特·西蒙兹 奥克斯·费格雷 朱丽安·摩尔 艾米·哈格里 

导演:托德·海因斯 编剧:布赖恩·塞尔兹尼克 Brian Selz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