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包含剧透!建议大家在看完前四诫后再来参考,欢迎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补充(⁎⁍̴̛ᴗ⁍̴̛⁎)
我这里先补充一下波兰的相关历史,1989年老基拍十诫的时候,正是波兰社会逐渐稳定却又残留过去的一些痛苦和伤痕,当时的艺术作品被政严格控制,波兰的艺术家在压抑很久之后都极需要抒发自己极强烈的情感,他们放不下对社会的关照,但又不能让政府看出端倪,便会拍出一些晦涩却极为深刻的影片,因此,很多波兰作品便会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在读波兰的艺术作品时,我也强烈建议大家能参考相关历史,会读出其中更深的关于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第四诫的信条是要尊敬父母,老基便讲述了一对关系有些扭曲的父女,便更能拓宽这个信条的内在意义。
第四诫是围绕父女两个人进行叙述,这也是老基一贯的风格,用最少的个体来表现整个波兰社会的状态。父女两个人复杂难舍的情感其实是在说导演对波兰的情感。女儿在探索她和父亲的关系,导演老基也在探索波兰的历史。
影片一开头,父女隔着百叶窗神色凝重,我们心中存有疑惑,他们是谁?什么关系?他们在想什么?这正是老基所希望的,他想在一开头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从影片中逐渐的获得解释,等到互相倒水那一场戏时,我们就看出了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和谐轻松的关系中透露出些许暧昧,但我们也发现在父亲往女儿身上倒水之后,他是有些回避的。等到女儿送完父亲就去医院检查眼睛,她近视了,她看不清父亲的飞机,其实是看不清她和父亲的关系。
接下来,是安卡犹豫着要不要看信,她陷入了迷茫,她害怕面对真相,这是她对她和父亲关系的不自信,这封信就像是《公民凯恩》里的玫瑰花蕾,贯穿影片我们却始终不知道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她到了第一诫孩子被淹死的湖前,第一诫中在湖边烤火的人出现了,他背着小船,好像在背着十字架,暗示了安卡和父亲的关系随时要接受审判。安卡喜欢父亲,却不得不和“应当”在一起的男友亲热,她外表叛逆,却受制于社会的伦理,而在表演课上,安卡无法投入,她问老师为什么,可是她一样弄不懂的是,为什么她会如此爱慕自己的父亲,她表演不出她对男孩的爱,可她无法掩饰她对父亲的爱。
父亲回来了,安卡去接他,她带着眼镜,就像蒙了一层防备,当父亲扇完安卡一巴掌之后,安卡气急败坏去了男朋友家答应嫁给他,而此时的父亲在房间里生气的踹了一脚门,他想回避这个问题可是玻璃作为隔阂却碎掉了,父女两人知道,是时候正式面对这个问题了。女儿回来说出了她的心底话,父亲还是选择回避着问题,多次出现在十诫里的火苗又一次出现,火,好像预示着祸患,父女之间的情感、伦理,欲望、道德在此刻交织在一起。
女儿的情感在自己的房间里第一次爆发,这个房间很有意思,蓝色作为主色调,有一种老基后来拍的红蓝白三部曲的影子,(注意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完全是从红到蓝到白,老基一定是早有预谋哈哈哈)蓝色在这里同样可以解释为自由和压抑,安卡终于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可她却无法自由,她同样被伦理和道德压抑着。而这个房间贴着Winston香烟的广告,挂着美国国旗,老基在这里用这样一个房间来影射波兰当时被资本主义入侵的现状。父亲走进安卡的房间,看见她赤裸的后背,他的头微微撞到风铃,他的内心微微波动,但是他依旧压抑住了情感。而后父亲向安卡也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某种程度上,安卡的内心也得到了满足和宽慰。安卡最终烧毁了那封信,好像是历史真相被轻轻封藏。
“任何事情都异常混乱,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还在继续生活。”老基的这部电影不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极深刻的意义,电影真是迷人的东西,你可以带着你的理解去自由解读其中的一切,一个镜头一个画面仿佛能洞察那个时代那个导演眼中的世界,而当你真正理解导演的想法时,你会为他们的想法惊叹,剩下的只有一句,不愧是他拍出来的!
题外话:一篇不成熟的影评,欢迎大家提出各种意见,一定虚心接受!
还有想要戴锦华在《当代电影》对《十诫》的分析的豆友欢迎私信我鸭!

十诫Dekalog(1989)

又名:The Decalogue / The Ten Commandments

主演:阿图尔·巴奇斯 昂里克·巴兰诺斯基 胡契克·卡勒塔 马娅·科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托夫·皮尔斯维奇 Krzysztof Piesiewicz

十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