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娃艾·阿卡提布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从叙利亚革命到阿勒颇沦陷这一时期周遭的日常经历。包括自己的恋爱,生产,丈夫(坚守在围城阿勒颇中的一名医生)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工作状态。影片中包含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包括阿勒颇人从河中打捞被屠杀的市民。俄军飞机对城市中的居民近乎无差别的攻击等等。这些镜头在控诉着政府军对反抗势力和平民的暴行。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这一切并不是该片的主要拍摄对象,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背景存在,作为女导演在这一时期生活片段的背景。尽管这一背景与女导演自己生活的日常息息相关,战争指向死亡,生产指向生命。在战争的废墟中出生的婴儿也是具有寓意的。但是战争仍然是该片的背景,而不是直面的拍摄对象,这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影片使用了大量导演作为一个母亲,或妻子的独白,像是导演的私人日记,记录着在战争时期她内心的矛盾——导演将自己作为该片的拍摄对象。 这一设定在此片中颇显奇怪。因为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城市,有太多太多值得拍摄和纪录的东西,是纪录片向外属性得以发挥的大好时机。常规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往往是把导演存在有意遮蔽,以达到纪录片向外属性的最大化——墙壁上的苍蝇式的观察。对居民,街道,医院,家庭,反抗军,难民进行系统的采访与归纳,以达到对这个城市描绘的全面性。当然这种归纳与呈现中已然隐藏或显现着导演的观点,心理活动和政治倾向。与这类纪录片不同的是被称为“私影像”的纪录片。它完全将镜头对准的是导演自己隐秘的内心,包括对某一起屠杀强烈的憎恨,复仇的欲望,痛苦的思考,对上帝的忏悔,对罪的反省等。在此姑且将之称为纪录片向内的属性。从纪录片能够触及的这两块领域出发看《为了萨玛》,仿佛该片即不是向外的,也不是向内的。而是处于纪录片覆盖领域的盲区。

战争中儿童的苦难固然可以让大多数人对战争这一残暴行径产生厌恶。但这又易于导致另一种后果——反战与战争一样是极其情绪化与非理性的产物。在战争中,人们慌不择路,声嘶力竭,无法安静地面对这一切,将所有人卷入与之一样的暴力逻辑中,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需要某种智慧对这种混乱进行安抚和排序。这非常困难,尤其是自己与自己的家人无时不刻地处于炮火覆盖下,随时丧失生命,不能要求《为了萨玛》的导演能够像生活在和平地区的导演一样理性地拍摄这一混乱场景。只能说这是非常遗憾的。


为了萨玛For Sama(2019)

又名:致莎玛:叙利亚家书(港) / 亲爱的莎玛(台)

上映日期:2019-05-15(戛纳电影节)片长:96分钟

主演:娃艾·阿卡提布 哈姆扎·哈蒂卜 萨玛·阿勒·哈蒂卜 

导演:娃艾·阿卡提布 爱德华·华兹 

为了萨玛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