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投机的三段式合成电影,三部分风格差别极大。开头和第一部分就像短视频里的观念短剧,人物行为和对白都在机械的进行观念表达。好在这部分短,只是作为开场引入了男女主角,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阶层和关系中。

第二部分游艇是电影最精彩的段落。这部分不仅继续表现男女主角生活和关系中的症结,而且还把游艇上其它观念化的、机械的、奇观化的人物、关系以及运动融合在封闭的空间场域中。这部分不仅是在表现群像,多样人物和关系在游艇发生关联,逐渐融合,最终和游艇本身正经历的增熵运动达成了统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依附于游艇的运动影像把特定的身份、关系、阶层置换为了本质、偶然化的自然现象,并在最高潮的晚宴部分形成了不断闪现、晶化的错乱时刻。如同两位“船长”不断冒出的观念和话语使整体发生的增熵运动进入新的情境,设定所预设的意识形态、阶层、观念壁垒都被同样的呕吐、摇晃、眩晕等运动无能的症状所打破。“In den wolken”反倒成为了产生效力的新语言,在错乱时刻不停反映出新的情境。

第二部分的结束也像所有增熵运动的局部所显示的歇斯底里一样,它不合理、不真实但却是注定会发生的终结方式。现实里不存在技术化的、高度可控的娱乐节目,它们把预设的症结、观念、意识形态、话语组合,赋予观众特定的情绪和意义。可以设想一下嫁接在不同背景、身份下同质化的叙事和论调,它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情绪早已成为通俗流行化运动影像的本体特征,它意味着无尽的增值、循环和争论。长期被这些被拟定叙事所取代的特异的、不可逆的运动只有通过电影中的错乱时刻得以显现。

电影的第二部分把一切预定的关系和观念以错乱时刻取代后,在第三部分回到了文明衍生之前的原始场景,在一开始就展现了以原始生存欲望为驱动的影像现实主义的诞生。这段和一般意义上荒岛求生式困境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过度关注这类题材中惯用的设定和附加在现实之上的各种标签。当一个最初级的集权体制被粗糙的搭建时,电影很容易成为千篇一律的命题的表达。它粗暴、太符合期待,让观众质疑在一切关系被打乱后,电影又会重新回到封闭的情境,向着主体心理的极权机制妥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影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不过这也使得第三部分变成了杂糅和带有虚幻质感的A片。

荒岛上的原始欲望经过滚雪球式的积攒、封闭成为了统御一切的集权体制,它和成人影片中未经反思的性欲一样具有人工和虚幻质感。当岛民开始捕猎一头驴后,欲望主体建立封闭集权体制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但欲力具有惯性和流动的本质,它把第三部分的主要情节呈现的如同性倒错的养成。这也是电影和现实主义命题剧最大的区别,它以虚假和人工痕迹侵吞了真实的力量。最讽刺的点莫过于当观众将其作为真实命题剧批判时,创作者已经在这过程中使观众陷入未经反思的“性倒错”状态。这也是电影最后那组正反打镜头的成因,镜头对准了被暴力锁定的yaya,同时放大了荒岛集权者被欲力渗透的面孔,这是真实和倒错的正反打,对封闭情境的逆向展示。

电影的最后,石头砸死yaya的镜头没有出现,这种镜头本也不该出现在这部电影中。但有意思的是就连这种未决的结尾恰好也满足了观众对A片欲求不满的期望,让陷入欲望倒错的观众把没有砸下去的“圆满”发泄在了对A片本身的抱怨中,“果然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嘛”。

最后男主角狂奔的镜头就像A片结尾对关键场面的花絮重放,意在提示这些场面的人工伪造性,A片里穿着超短裤和泳衣去深山老林里hiking是不可取的哦。


悲情三角Triangle of Sadness(2022)

又名:无限悲情 / 疯狂富作用(台) / 上流落水狗(港) / 悲痛三角 / 悲伤三角 / 悲哀三角 / Sans filtre(法)

上映日期:2022-05-21(戛纳电影节)片长:147分钟

主演:哈里斯·迪金森 查尔比·迪恩·科里克 伍迪·哈里森 扎特科·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编剧:鲁本·奥斯特伦德 Ruben Östlund

悲情三角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