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有电影《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Folie à Deux, 2024)的主要情节剧透,建议在观看电影之后阅读。

《小丑2:双重妄想》的评价远低于第一部。喜欢的第一部的影迷对这部剧情主线不明晰、叙事逻辑飘忽、结尾反高潮的续集充满失望,甚至在拍摄期间与DC闹僵、又经历威尼斯首映口碑失利的导演本人也在电影上映时跑到了远离人烟的农场隐居。

第二部虽然延续着第一部的美学风格,但两部电影在故事上基调确实明显不同。从第一部的角度看,第二部确实可以视为是一种刺激性、煽动性的降级——但如果站在第二部的角度看真的是如此吗?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理解方式?

1.亚瑟还是小丑?

是谁炸了法院?疯狂的狱友为什么杀死小丑?这两点在故事结尾一带而过,并没有把原因解释得很明确。但正是故事中这个模糊化、符号化的处理,给亚瑟之死赋予了意义——他点燃了整个世界的“清醒”,已经完成了他无意中所背负的使命。

相比而言,第一部是更聚焦于阴暗视角的、宣泄式的无政府主义狂欢,而第二部给这个人物带来了更实质性的、更内化的升华——他对被理解的执着、这种执着所带来的失败,最终化作一股用生命点燃世界的无形力量。虽然他本来并无此意。

亚瑟死时所唱的最后一首歌,诉说着未出世的孩子,也象征着火种的延续——星星之火已经点燃,这颗绝望的火种已经点燃了这个黑暗的世界。

如果存在着一个更高的视角,一个更高的存在,那么这个更高的存在用亚瑟的生命点燃了一股照亮整个哥谭市的迅速燃烧的烈火,就如同莉在阿卡姆犯人观看电影时放的那把火,它快速而猛烈地燃烧起来,点燃了他们内心的自由。对于哥谭市来说,亚瑟就像那根火柴。

只不过亚瑟的心智并不能承受和理解自己悲惨的、殉道式的“使命”,从这个命运凄惨的人物的视角看,他被迫沦为了一颗棋子。这也是为什么他是“小丑”。

在第一部中,他是亚瑟,直到他成为小丑——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无意中成为了弱者的化身,成为了一个整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在第二部中,他是谁?这是第二部的故事不断向我们抛出的问题,也必定是亚瑟内心不断问自己的问题。

事实是:他是亚瑟、也不只是亚瑟,他是小丑、也不只是小丑——他两者都是;同时,他不是亚瑟,也不是小丑——他两者都不是。

从某种角度说,他只是一粒火种,一颗棋子,就像那根火柴,点燃了迅猛的烈火——但是谁在点火呢?并不是火柴。

电影结尾对法院炸弹与人物死亡的符号化处理充满指代性与诗意——小丑死了,更大的、已经蔓延开的疯狂杀死了初始的疯狂。——而“杀”的行为正是对疯狂的传承。亚瑟的生命意义在他的死亡中被最大化,他所唤醒的反抗与混乱精神在对其自身的反噬之中体展现出了力量,这个绝望的人的存在与死亡也因此而完美。

只不过在这疯狂的蔓延中,被杀的是小丑,但死亡的是亚瑟。

2.小丑与哈莉:恋爱脑的崩塌

“我们所拥有的只有那个幻想,而你放弃了。”这是哈莉最后对亚瑟说的话。无论那场对话是否是亚瑟的幻想。

“恋爱脑”无疑是两个主角在这个故事中最大的共同点之一,而两人在最后都各自经历了幻想的破灭。亚瑟和莉这两个渴望被理解的孤独、绝望的人,各自在看到对方之后,都认为找到了那个自己幻想中的让自己完整的人。

但是事实是,没有一个外在的人会让你完整,最终你迟早会意识到自己本身就具有的完整性。在自身之外寻求完整只会带来幻灭。

对于莉来说,当她看到亚瑟的罪行,她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渴望的自由。她以一种疯狂的、自我毁灭的方式接近亚瑟、帮助亚瑟,当她最终发现亚瑟并不是她所看到的那个符号——小丑时,她的幻想破灭了。

对亚瑟来说,他在莉身上看到了那个他在第一部中一直无法得到的东西——被理解。他不断被她鼓励和支持,但这背后的代价是,他必须一直去做莉心中的那个他——小丑。

但那是真实的他吗?在莉的眼中,小丑才是亚瑟真实的身份,但对亚瑟来说,他从来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

从亚瑟这个人物的角度说,两部电影加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弧线。这两部电影与其说是两个故事,其实更可以理解为这个人物弧线的两个部分。

这个孤独、绝望、渴望被理解、让人同情,并且充满煽动性的人物,在第二部迎来了他应有的命运。这个人物映照着我们每个人内在的黑暗,而两部电影描绘了他的起与落。在第一部中,黑暗在绝望和压抑中最终爆发,在第二部中,黑暗又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最终毁灭。

亚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弱者,他并不是哈莉眼中的拯救者,同样他也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拯救者。而对于大众来说,这个煽动者也只是一个火种,一个火的来源,他点燃了大众心中的反抗之火。大众心中的反抗与混乱是如此易燃,就像用一根火柴轻而易举地点燃无数根火柴,而集体的火焰被点燃后,火焰其实也并不再需要那第一根火柴了。

3.更真实的表演

第一部向我们介绍了亚瑟所患有的一种非常夸张的疾病——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笑。第二部用一种符合剧情的方式弱化了这一元素,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这种夸张感,转而去营造一种更真实、更现实的感觉,向我们展示这个曾经夸张的、极端的人物更贴近现实、贴近你我的一面,以此为这个扭曲的恋爱脑爱情故事增加了真实性。

从两个才华横溢的演员的表演中,我们非常明显地察觉到这种更真实的表演方式,无论是华金刻意不加修饰的普通人唱法、Gaga故意弱化唱功的唱法,还是两人在表演中所加入的表演细节,比如说,莉在全片中几乎没有眨过眼睛,这让这个人物的极端和激进性格可以从外部体现出来。

4.意识形态:煽动性的降级还是更高的视角?

如果只看第一部,这个故事的意识形态充满了阴暗视角和无政府主义的激进的煽动性。期待再被煽动一次的观众无疑会在第二部的结尾感到失望。但第二部的意识形态落点又在哪里?或者说,第一部和第二部结合起来所组成的这个人物的完整故事,总体上在向我们表达什么?

意识形态体现在了人物身上。只看第一部的激进与宣泄,对人物的历程来说,无疑是不完整的。在激进与宣泄之后,他不得不开始面对现实,不得不真正去面对自己的阴暗面,无论是否主动面对,他都不得不去面对。从亚瑟这个人物的角度,他的故事带有警世性,在故事中,他的生命历程体现着我们自身的黑暗面在我们不去面对的情况下可以带我们走向哪里,以及我们即使选择不去面对最终也要被迫面对,哪怕是通过我们自身的灭亡。

小丑所煽动的疯狂之火最终毁灭了亚瑟,而在亚瑟的幻想场景中,自己也被莉所杀死。他所渴望的拯救——无论是被这座城市拥护,还是被莉理解和支持,最终带来的只有毁灭。而在这毁灭之中,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我们再回到他死时所唱的最后一首歌——当他在诉说未出世的孩子时,也依然在寻找着拯救。

如果从更高的视角看,这毁灭无疑是对他(和对我们)的提醒。最真实的自己究竟在哪里?我们渴望的爱究竟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

真爱无论如何都会在终点等着你。但它从不在别人身上。

5.世界的新时代(说点玄学)

流行文化永远体现着当下时代的集体潜意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说点玄学:我们在这个月进入了“九紫离火运”,而在西方占星学的系统中,冥王星在11月也即将进入水瓶座——从这两个系统的角度,我们都正在进入一个长达20年的新时代。

如果你用心体会,这些变化已经开始很明显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和我们的内心之中表现出来了——但我们只谈文化层面。

更早的不说,从世纪之交那几年的《楚门的世界》和《黑客帝国》三部曲等流行电影,流行文化中就不断体现着集体潜意识中的觉醒思想,在这二十几年间,人类在精神文化层面不断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打破传统观念、用更包容和更高的视角审视人类世界的精神文化潮流——为性少数群体正名、种族平等的思潮、女性力量的崛起,这些全都实时体现于大众文化中,这种变革和觉醒的意识在去年随着格蕾塔·葛韦格的《芭比》的流行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小高潮。

如果我们回看百年来的美国电影史,我们会发现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和女性在电影作品中非常明显的位置变化。与今天相比,性少数群体甚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还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时常被妖魔化,时常与犯罪和人格失调等元素挂钩,甚至在《老友记》中对同性恋群体的描绘在今天看来也已经非常片面。黑人、亚洲人、女性在电影作品中的身份变化更是无比直观,如果纵观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21世纪20年代电影作品中这三种人物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那巨大的时代车轮,这巨大的车轮就在我们眼前清晰地转动。——那么,车轮现在转到哪里了?

这个问题过于玄幻,大家可以自行体会,跑题跑到这里先刹个车。简单来说,当下正是历史性的转折点,过去的传统正在不断瓦解,新的、更自由、更包容、更多元化、更无畏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当我们压抑内在的黑暗,或者把自己藏在黑暗里,我们就赋予了黑暗一个名分,给了它存在的理由。虽然我们的救赎并不在黑暗之中,但在黑暗爆发时,黑暗也见了光、被照亮了。当黑暗来到光亮之中,黑暗就不再存在。在《小丑》和《小丑2》的疯狂之火中,旧世界的规则、限制、压抑由此而受到挑战;在现实中,我们也在不断打破这些限制,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在无意识地自我压迫中让黑暗吞噬和毁灭自己,还是主动直面自己的黑暗,照亮它、让它见光,然后主动看到自己的自由、活出自己的自由。无论哪一条路都通向真爱,但有一条路是无痛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Bear摆耳先生”


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Folie à Deux(2024)

又名:小丑2 / 小丑:双重疯狂(台) / 小丑:双疯(港) / 小丑2:二联性精神病 / 小丑2:双重疯狂 / Joker 2

上映日期:2024-10-16(中国大陆)/2024-10-02(中国台湾)/2024-09-04(威尼斯电影节)/2024-10-04(美国)片长:138分钟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 Lady Gaga 布莱丹·格里森 凯瑟琳·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小丑2:双重妄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