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
故事的开始,少年韦布离开臭烘烘的家,走下楼,在楼道处摩擦生火,然后将其向上抛掷,掷向天空,火在半路坠落,烙在老小区的墙壁上,镜头一转,我们发现,那墙上早已伤痕累累,由此推算,少年执迷于这种手掷烟火的游戏已久。
“这里的学生,以后出去都只能到市场里卖烤串”,副主任的话击碎了少年对未来的任何期待,而他目之所及的一切也全是绝望。故事的所有场景都灰蒙蒙的,一如华北平原的底色,而所有的味道都是雾霾混杂着挥之不去的臭味。这不是胡波第一次形容这个世界臭烘烘的,早在长篇小说《牛蛙》里,他就写过一座被粪便浸泡的城市。
有人说这里面的故事都过于绝望,像导演个人的意淫,而我却觉得,这都是肺腑之言,但凡你在这片土地上活过,成长过,不够幸运,那么遇到这些事,简直是一种注定。
少年韦布,整部电影里与我个人成长史高度重合的人。初中时,班上有个面孔丑陋猥琐的胖子,喜欢给人看性教育课本,同学们都是觉得他是变态,将其隔离起来,我觉得他只不过是精神有点问题,不至于被全班孤立,带着莫名其妙的圣母心理,我对他表现出了善意,而结果就是老师强迫让我和他做了同桌,全班同学在孤立他的同时也孤立了我,我找到老师,要求调换座位,老师不允。同时那个胖子也展现出了他的邪恶与古怪,开始讥讽我……最后闹得我不得不背上书包,退学,最后被父母劝了回来。我写信向上报校长,可是信根本到不了校长手中,再说,校长会管这种事吗?
或许,只有少年才有这般天真,他们不谙世事,误以为身边友人皆是好人,只有等年纪大了,终于习得冷漠面孔,才能安全从这邪恶世界中抽身而退。
少女黄玲也是存在的。舅舅和舅妈因下岗,到东莞谋生,因常年不在家,疏于对表妹的管教。表妹本性也不爱学习,考试成绩一直不好。舅妈心里难受,觉得自己流落在外打工求生不就是为了把女儿培养好(舅妈年轻时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哈佛女孩刘亦婷》)。高中时,表妹收到了舅妈的短信,里面写:“圆圆,我们一起喝敌敌畏自杀吧,反正这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高中混过去之后,表妹去了一个三本,做美术生,因父母不在家,她自己住家里,偶尔会带同学来玩。有一次,舅妈突袭回家,表妹前一天刚好在家里接待过同学密友,不知为何,对方留下了安全套,而这安全套刚好被舅妈发现,舅妈没有问清原因,也压根不相信她的女儿,开始不停的辱骂表妹是婊子,是出去卖的,如何如何。我无法想象表妹当时经历的一切,只知道容貌姣好的表妹后来一直对自己那张脸不满意,也强行瘦身,不吃饭(不吃饭是因为舅妈从小就骂她胖,她说想当空姐,对方说她太胖,飞机会掉下来…..)
这些人物都是不存在的吗?是导演故意在展示黑暗吗?难道不是赤裸裸的现实吗?如果不是现实,那么十七岁的少年为何在被母亲辱骂后会跳桥,他在跳下去的那刻到底是悔恨多一些,还是解脱多一些。谁也不知道了,少年只有一腔热血,而这热血竟然是为了赴死。
早晨又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做心理医生且丁克主义的友人说:“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是别人排斥侮辱的对象,甚至小学初中还同时被家长家暴着……”前几日,又听母亲说,她几个闺蜜聚在一起带孩子,夸自己的儿女很乖,乖的原因是小时候打得够狠……
我实际上并不知道周围的人都是如何长大的,但我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幸免于难太难了,根本不可能。而滑落是注定的,绝望也是注定的。

胡波有一条狗,从通州狗贩手里所购,是一条柴犬,因为得了病,半夜里吐虫子,胡波一直想救狗,狗就一直吐虫子,后来狗死了,胡波想找狗贩讨个公道,但发现那是个牢不可破的产业链,就跟黄牛想卖给你假票一样,那就是一个做好了的笼子,你就是踩进陷阱的困兽,根本做不了什么。
后来,胡波在牛蛙里给这只名为马修的狗一个更光明的结局,他说,马修,你跟着更好的主人走吧,祝你以后过得幸福。现实里的马修死了,而小说里的马修活着,读到这段,我简直要哭了,现实里的胡波死了,而电影里的他,活着,且永生。
“你得找个什么东西把自己混过去,酒或者女人。”
电影里,在满洲里当过兵的老人靠狗把自己的日子混过去了,可狗却在路上被别人家的大白狗咬死了,他上门找大白狗的主人讨公道,大白狗的主人却觉得他是故意碰瓷,还开着车朝老人抖狠。而老人的孩子因为要给自己的孩子学区房和更好的生活,轻而易举的抛弃了老人。说抛弃似乎也不准确,几乎是人类基因的注定,你有了下一代,注定就要抛弃自己的父母。
有个小时候认识的姐姐,其母是我母亲的闺蜜,这个闺蜜阿姨从小就喜欢夸自己的女儿,给自己的女儿最好的,于是她离婚后努力工作,没日没夜,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差,到了这几年,忽然中风了,躺进医院,人开始疯疯癫癫,甚至骂自己的亲朋,但唯独还是对自己的女儿好,甚至把姘头给她的十万块钱的银行卡直接给了女儿,让女儿随便刷。女儿有了自己的女儿,也不想管这个天天发病的老妈,最残酷一次,这个女儿打电话告诉我母亲和其他亲朋,说如果她的妈妈再这样,她就把她送到养老院去——“反正她不能破坏我和贝贝的生活,不然,我只能让她去养老院。”
人性残酷如斯,这只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案例,如果你们没遇到过,那真是阿弥陀佛恭喜你们中乐透,中大奖,每天都在生活的甜言蜜语里,如佛祖一样被供奉着。
老人们喜欢狗,大约也不是真的喜欢狗,只是心里头得有这么一个寄托。
四个人物故事的转场里,狗成为一种线索,它像一只眼睛,陪着人们在城市里漫游,A遇到B,B遇到C,人物有机的联系了起来。
持棍少年
章宇说,电影是胡波的武器。胡波说,文学是安全的出口。
靠着武器和出口,他在绝望中奋力反抗着。他的作品是彼此独立又统一的个体,虽然为数不多,但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作品宇宙。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和文学性远超于我的想象,胡波不需要死亡为其加冕,他的才华就是他的通行证。我不清楚说他思维极端的人在想什么,但凡你在这个世界里活得够久,经历够多,你得出那么个结论就是注定的。不然呢?不然要去盘串吗?
这一代年轻人比我想的更容易缴械投降,他们不需要武器,不需要信仰,他们唯一的宗教就是金钱,只要赚到钱了,只要有钱了,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可以解决。
而胡波对章宇说:“我不能有钱,有钱我就毁了。”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我思考了许久,在之前读到的小说里,作家说,钱和艺术性并不矛盾,我觉得这句话有待商榷,关键是,你想做什么样的艺术呢?有些艺术纯粹展现的是审美,不需要内涵,不需要时代性,不需要故事,他当然可以又商业又艺术,但胡波的这个东西他只能是如此,他想表达的那个东西就是纯粹的,勇敢,一种少年英雄主义的反抗。
会否,换一个结局,他先去拍几部商业片,赚够了钱,甚至用自己英俊的脸成为一个精英,一个样板,一个成功而夺目的青年导演,那么,还会有这种直击灵魂的作品吗?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很极端,但也足够勇敢。我没法像少年韦布一样,跑到臭水沟旁边对这个世界狂喊,这个世界太恶心了。但是电影里,有人吼出来了,替我们这代年轻人里大多数吼出来了,这不就够了吗?彭昱畅的表演真是优秀,也只能是他了,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才能展现出这强有力的一切。
三十岁,大部分人投降了,他们放弃了手里的球杆。而韦布哭着对人说,这是我唯一的东西了,最好的,我只能给你这个。是了,导演有的东西也不多,但他有了这部电影,这就是它唯一的最好的东西,它送给我们了。
少年韦布实际上是很牯岭街少年的角色,也是真正撼动我的角色。于城的故事距离我过于遥远,但韦布遭受的屈辱却实实在在发生过。而每一个韦布最终都会长大,他们变成了谁?
故事进行到快结束时,一个空白画面出现,烟火也再次出现,真是纯白而浪漫,所有的诗意都在顷刻间喷涌而出。我始终觉得胡波的文字缺乏短篇小说该有的精致,甚至结构,但他的体验派写法是独一无二的。他在写小说时其实是犯了很多禁忌和规则,譬如说,好的小说作者应该掩藏,应该克制,可他偏偏就不克制,不留白…..
打破游戏规则的年轻人
刘强东大概不会想到,有个女孩会在被他“宠幸”之后起诉了他,而王小帅夫妇也大概不会想到,所有被他们侮辱过的年轻人里,有个人以死来抵抗。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王的话不是一星半点儿的过分,胡波要表达的东西不但不肤浅,还相当深刻。
看电影的过程里,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好的华语现实题材力作,甚至比那些早已成名的艺术片大导演们要好,因为所有的表达都更接近于我们这代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宏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没有满目可见的社会事件,但它从本质上触动了我。
你待在家里,家里是不理解你的亲人,你走到大街上,大街上处处都是冷漠的面孔,你想买一张票去满洲里,结果黄牛给了你假票,你终于以为要出发了,工作人员告诉你列车取消了。
故事的最后,大象的嚎叫凄厉而浪漫,人们在夜色里踢着毽子,毽子总是掉落。我想,胡波的所有故事底色其实都是善良和温暖的,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勇气面对他的直接而真诚,他们将那些东西称为幼稚。
我没有任何专业度去评价镜头语言等,只能以自己对文学的浅薄了解来推算,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和诗意都达到了我理想的高度,它非常的实,不是空心枕头,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是必须的,这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长每一分钟都不能剪。
P.S.
还有很多细节没法一一赘述,如果有机会,还想再看一遍。

大象席地而坐(2018)

又名:金羊毛 / 爱在樱花盛开时 /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上映日期:2018-02-16(柏林电影节) / 2019-11-02(日本)片长:234分钟

主演:彭昱畅 章宇 王玉雯 李丛喜 董向荣 王柠 赵燕国彰 朱颜曼 

导演:胡波 编剧:胡迁 Qian Hu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评

AngelicaZ
AngelicaZ •